都江堰水利工程今年2275岁 它为天府之国作了哪些贡献

红星新闻网 2019-12-13 07:25

760a4423-c8cf-4c27-bc68-6ab90a95d3ea

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筑堰,自此举世无双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12月12日,由四川省水利厅和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和成都市水务局承办的都江堰建堰2275周年纪念大会暨生态水利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此次会议以“保护灌溉工程遗产,建设生态水利工程”为主题。水利部总规划师汪安南,副省长尧斯丹,省水利厅厅长胡云,副市长牛清报出席会议。

【回顾历史】

建堰后妥善解决了引水、泄洪、排沙问题

回望历史,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如何润泽天府的?“‘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这是都江堰建成前成都平原饱受洪水肆虐的真实写照。”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建堰后妥善解决了引水、泄洪、排沙问题,此后成都平原极少发生全域性的大洪水,杜甫称颂为“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滥不近张仪楼”。

同时,据该负责人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成都平原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使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在极短时间内就成了闻名天下的巨大粮仓。唐代时成都已有“扬一益二”的地位。

除灌溉外,都江堰还有舟楫之利,成都一度成为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货通天下,船行四海,锦江更成了南丝绸之路的起点,正如杜甫诗云:“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这样描写成都的水上运输:“河中船舶舟楫如蚁,运载着大宗的商品,来往于这个城市。”

【聚焦当下】

都江堰每年向成都市提供城市生态环境用水30亿立方米

聚焦当下,都江堰水利工程为四川以及成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哪些重要贡献?记者从会上获悉,目前,都江堰灌区以占全省约1/20的土地,提供了全省1/4的有效灌溉和粮食产能,养育了全省1/3的人口,集中了全省近一半的国内生产总值,为四川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也使都江堰灌区成为四川省经济社会最繁荣发达的腹心区域,近年来全省经济十强县中有九个位于都江堰灌区。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都江堰每年向成都市提供城市生态环境用水30亿立方米,其中枯水期11亿立方米,并保证生态流量不低于60立方米/秒。同时,在岷江水的滋养下,成都平原构建起了农、林、牧、草、渔业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呈现出“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锦绣画卷。

目前,成都平原湿地面积超过35万公顷,五环以内湿地公园达31个,河网密度达1.2公里/平方公里,水体总面积为426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3.5%。

【展望未来】

到2035年基本建成“五横六纵”引水补水生态水网

四川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势总体由西向东、由北向南,水资源主要分布于川西北高原和盆周山区,与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布局不相匹配。展望未来,四川该如何破题?

“我们要传承都江堰‘乘势利导’的规划布局理念,完善水利规划体系,推动实现水利工程合理布局和水资源优化配置,持续提升水资源支撑保障能力。”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加快构建完善以都江堰、玉溪河、向家坝、长征渠、引大济岷共5个西水东引工程(“五横”)和武都、升钟、亭子口、罐子坝、大桥、通口河共6个北水南补工程(“六纵”)为骨架、大中小微协调配套、蓄引提供泄排生态功能完备的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生态网络体系。现阶段,要尽快完善“两横三纵”(都江堰、玉溪河,武引、升钟、大桥),加快建设“一横”(向家坝灌区工程),积极推进“两横三纵”(引大济岷、长征渠,亭子口、罐子坝、通口河)工程规划及前期论证,到2035年基本建成“五横六纵”引水补水生态水网,形成以西水东引、北水南补为主的水资源配置格局,使之与“一干多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相适应,逐步实现“空间均衡”。

本报记者 胡清 本报摄影部供图

原标题:都江堰水利工程今年2275岁 它为天府之国作了哪些贡献

编辑:段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