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双城记” 成渝如何“画”出双城经济圈

成都商报 2020-01-05 08:12

演进

●2011年,“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正式获批

●2016年,“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由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联合印发

●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提出

变化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会长戴宾: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法突出成都和重庆的带动作用。当前我国经济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很明显,特大城市的不断增强优势,成为新的增长极,成渝的态势在增强,靠“双城”的带动作用在增强。

成都和重庆两座城市地理相近、文化相通,从“成渝经济区”走到“成渝城市群”……1月3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为双城开启了一段全新关系: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2020年伊始,画在成渝之间的这个“圈”燃爆了朋友圈,这个西部人口最为稠密、产业最为集中、城镇密度最高的区域携手合作,唱一出新“双城记”。它释放出怎样的重磅信号?将如何改变区域经济地理?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采访多位国内区域经济研究专家,解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提升

赋予西部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使命

刚刚过去的2019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20周年,在四川省社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盛毅看来,要认识新亮相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第一个不能忽视的就是时间节点。在国家明确提出西部大开发要形成新格局的背景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质是作为承载生产要素的优势区域来发展的,目的是优化国家区域发展格局,在西部地区做强“一极”。

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次亮相的语境,更有一层意味值得解读。它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起出现,后者已明确为“国家战略”。盛毅直言,过去几年川渝两地乃至全国多位专家学者都曾积极建言将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从现有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此次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无疑是对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升释放的一个重要信号。

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表示,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做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体现了党中央对新形势下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深远谋划和战略考量,体现了对四川、重庆工作的关心重视和殷切期待,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走深走实的重大举措。这对四川来讲,既是重大历史性机遇,更是重大责任。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会长戴宾也认为,中央赋予了成渝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整个西部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成渝地区要在国家格局中去找坐标、重新定位”,戴宾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肩负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的期待,要在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扮演特殊而重要的角色。

破题

突出成都和重庆的带动作用

“这是成渝几十年来没有遇到过的绝好发展良机。”消息刷屏后,西南交通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光心潮澎湃地在自己的公号里写下这样的话。

研究成渝发展数十年,陈光看到成渝相向发展不断“演进”。早在2011年,“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就正式获批,2016年,“成渝城市群”的发展规划又由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

数据显示,2018年,四川和重庆的地区生产总值合计超过6万亿元。成渝城市群人口和经济总量都分别占川渝两地总和的90%左右。2014年,成渝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49%,而2018年这一比例已经提升至6.6%左右。

客观来说,成渝地区在近10年里获得了较快发展,但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相比,成渝作为西部成熟度最高、要素最集聚、资源禀赋最高的区域,相对发展速度慢了些。陈光认为,要承认过去成渝地区发展的阶段性还不够,市场繁育度也不够,造成成渝之外的“中部塌陷”,光靠两个核心城市显然“带不动”。

“一个中心,两个城市。成渝之间任何单独一个城市,都很难成为全球性有影响、国家战略层面有地位的增长极。”陈光认为,当下成都连续12个季度经济增长8%以上,重庆工业经济稳中回暖,是两个核心城市带动区域发展的现实基础。

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变的是什么?戴宾也提到了突出成都和重庆的带动作用。他指出,当前我国经济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很明显,特大城市的不断增强优势,成为新的增长极,成渝的态势在增强,靠“双城”的带动作用在增强。

正如会议明确指出,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

相向

全面提升城市引领力辐射力带动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如何构成?陈光认为,除了成都、重庆两个核心,还需要成渝之间人口超百万的城市作为跨区域的次中心,物流、人员集聚的区域作为节点,产业带、创新带、基础设施作为廊道。如果以那幅著名的夜景灯光图来示意,夜空的西南版图下,不仅有成都重庆两个明亮硕大的光点,双城之间的小光点足以汇成光带,共同点亮西南地区的夜空。

事实上,上个月闭幕的成都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上,成都已明确提出要“建立完善协调发展制度体系,全面提升城市引领力辐射力带动力”。对此,成都市发改委副主任向进解读,成都将积极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高质量推进东部新区建设,做强成渝相向发展重要支撑。

而早在3年前,成都跨越龙泉山向东发展,就意在加强与重庆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东部新区承担着成都通向重庆的门户功能,成德眉资的一体化发展……都是成都着眼全局和城市未来,对区域发展的定位、功能、战略进行再思考再谋划。

依靠东部新区加快建设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依靠成都天府新区加快建设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依靠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加快建设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2018年,成德眉资四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879.2亿元,占四川省比重高达48.9%。同城化的步伐还在加快,2019年年末,四市公共交通正式实现“一卡通刷、优惠互享”。它们共同构成成渝地区之间闪亮的次中心。

更多次中心和节点正在形成。在四川省委提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一年多后,成渝相向发展的腹地正在壮大,成都与省内20个市(州)政府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及专项合作协议,推进五大经济区协同化发展。

上个月,成达万铁路可研鉴修在北京顺利通过评审,相比成渝客专的两点直达,它把成都和重庆之间的更多城市纳入了高铁经济圈。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曾透露长三角城市群的成功经验,那就是在轨道上联通经济,显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已率先搭建经济圈的第一条轨道。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钟茜妮

原标题:新“双城记” 成渝如何“画”出双城经济圈

编辑:董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