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画圈 1+1>2

成都商报 2020-01-10 07:27

成渝城市群   协同发展图   制图 李开红

NASA展示   中国夜间灯光图

开栏语

2020年伊始,画在成渝之间的这个“圈”燃爆了朋友圈。

1月3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这是中央首次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不难看出,这一新的定位,寄予成都、重庆两座城市更高期待和更大责任。

为什么是成渝?让我们翻开这部纵贯千年的“双城记”。

几千年来,古蜀国、古巴国同住长江头,共饮一江水。战国后期“巴蜀”连称,已然形成文化共同体。

同风同俗,不止于地缘相近、人文相亲,更让两地突破空间距离,渗入对方的肌理之中。

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建成通车。这是西南地区第一条铁路干线,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这条耗时两年修建、长达505公里的铁路,让“蜀道难”变坦途。

自此以往,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双城记”开始上演。你嫌我“牙尖”,我说你“火爆”,时有嘴仗,终究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相爱,才能“相杀”,你爱我沃野千里滋养出的温润,我敬你爬坡上坎磨练出的坚毅。同一口火锅,煮出同而不同的麻辣鲜香。

成都春熙路,重庆解放碑;成都479,重庆138……比着长大的两兄弟,连爬楼的熊猫,都是双份的。

行政区划的分治,也不能割裂两地间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的关系。1997年,四川、重庆分治,成都、重庆两大中心城市开始了自己的“扩张”之路。

向东

在成都,重大项目的布局正向东延伸。

成都在更靠近重庆的简阳市新修天府国际机场,这座新机场未来将覆盖全四川甚至重庆西部区域的居民。

成都还在东部新区建设了三座产业新城。其中,空港新城聚焦临空产业,淮州新城打造节能环保、智能制造装备、通用航空,简州新城研究高端装备和汽车制造。

向西

反观重庆,在出台的《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中正式公布了方案:将依托大学城规划建设科学城,联动九龙坡、北碚、江津和璧山,形成西部“智能谷”。渝西片区2018年对全重庆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已成为重庆工业化、城镇化最活跃的区域。

协调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背向发展

不合时宜

2017年,NASA展示了一张地球夜间灯光图。当我们把视野聚焦到中国时,可以看出,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成渝四大城市群,散发着大片光芒。

不过,当时,和其他三大城市群相比,成渝地区稍显暗淡,城市间灯光微弱。

《半月谈》在报道中指出,此前,成都、重庆长期以来的“背向发展”,已导致成渝城市群呈现发展失衡的“中部塌陷”格局:成渝“双核独大”,其他中小城市发展滞后。

近年来,在中央的引领下,成都、重庆两大国家中心城市“相向发展”格局开始破冰,一个人口总量近1亿、经济总量近6万亿元的城市群,正在中国西部地区崛起。

“背向发展”格局改变,首先是政府这只“有形大手”的推动。一纸纸规划蓝图,擘画出成渝地区的未来;一项项务实举措,推进成渝地区“相向发展”。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要求优化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布局,坚持大中小结合、东中西联动,依托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这三大城市群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2016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文中指明了成渝城市群发展方向:培育发展成渝城市群,发挥其沟通西南西北、连接国内国外的独特优势,推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契合互动。自此成渝城市群发展步入快车道。

2017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东进”战略,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东移。一年后,四川省委更加强化了成都在区域合作中的作用。2018年6月,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推动“四向拓展、全域开放”,要求“提升东向”,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

2017年9月,重庆在渝西片区各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建设,加快与周边省市出口通道建设,吸引更多国内外资本资源人才信息向渝西片区涌入,不断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

成都向东

重庆向西

如今,成都与重庆越走越近。

交通更快了。1952年,成渝铁路通车时,从成都到重庆需要13个小时,每天只有一趟车。到了1995年,双向4车道的成渝高速建成通车,全长340多公里,相较成渝铁路缩短了160多公里。

2007年底,全长290公里的成遂渝高速开通,只有很少部分路段是双向6车道。2015年12月26日,成渝高铁正式通车运营,这是连接成渝的第一条高铁。

2017年9月30日,连接成渝两地的第三条高速通道——成安渝高速全线通车,全长253.56公里,全线双向6车道。

截至2019年3月,成渝间每天开行高铁、动车70多班,通行时间约1.5小时,即便是自驾走成安渝高速,通行时间也缩短为2个半小时。

数据显示,2019年成渝高速主线日均车流量达26402辆,同比增加5.42%;成渝间铁路旅客发送总量达2318万人次。

成渝“双城生活”已然成为现实。

合作更多了。“双城生活”的实现为两地带来更多合作。

2018年6月,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推动“四向拓展、全域开放”,要求“提升东向”,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当月,四川省党政代表团赴重庆市学习考察。其间,川渝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和12个专项合作协议。

一年后,重庆市党政代表团来川考察,双方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方案》。

从川渝高层的互动到中间地市的行动,都试图尽快在成渝之间形成更为有力的支撑,实现“中部塌陷”到“中部崛起”。

边界模糊了。成都向东,重庆向西,两地不谋而合,区域边界正被打破。

在成都,重大项目的布局正向东延伸。成都在更靠近重庆的简阳市新修天府国际机场,这座新机场未来将覆盖全四川甚至重庆西部区域的居民。

成都还在东部新区建设了三座产业新城。其中,空港新城聚焦临空产业,淮州新城打造节能环保、智能制造装备、通用航空,简州新城研究高端装备和汽车制造。

反观重庆,在出台的《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中正式公布了方案:将依托大学城规划建设科学城,联动九龙坡、北碚、江津和璧山,形成西部“智能谷”。渝西片区2018年对全重庆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已成为重庆工业化、城镇化最活跃的区域。

如今,成渝间的第四条高速大通道——成资渝高速公路的修建,正试图让这种边界壁垒消失。它将连接起成都天府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成为成都“东进”、重庆“西进”的大动脉。

区域协调

无问西东

问题来了,当“成渝城市群”变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重庆又该怎么做?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明了方向。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唱好“双城记”。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会长戴宾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法突出成都和重庆的带动作用。当前我国经济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很明显,特大城市的不断增强优势,成为新的增长极,成渝的态势在增强,“双城”的带动作用在增强。

这也意味着,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发展成渝两大核心,在成都“东进”、重庆“西进”中谋求区域协调发展,带动区域间的中小城市。

事实上,针对区域协调发展,在2019年8月26日举行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已有论断。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数据显示,2018年,四川和重庆的地区生产总值合计超过6万亿元。成渝城市群人口和经济总量都分别占川渝两地总和的90%左右。2014年,成渝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49%,而2018年这一比例已经提升至6.6%左右。

可以想见,当成渝双方共谋“1+1>2”时,产业优势、人口优势、内陆开放优势等必将释放出更大能量。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严丹 周霖 闫宇恒

原标题:成渝画圈 1+1>2

编辑:申海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