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红星新闻网 2020-01-17 07:21

1月3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是中央首次对成都和重庆两座城市给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法,并且提出了要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新要求。

更高的部署,意味着关心和重视,也意味着更高的期待和更大的责任。这一新的定位,释放出怎样的信号?作为“双城”之一,成都该如何抢抓机遇,推动产业升级?笔者访问了多位国内经济研究专家,解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抓机遇

培育一批战略性主导产业

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早在2011年,国务院批复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要求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在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要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何意义?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这将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今,成渝地区有新的目标要求,就是要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即“两中心两地”。

打造经济增长“第四极”:在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乔标看来,中央提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标志着成渝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不断上升,有望成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之后,国家层面重点打造的经济增长“第四极”。“同时,还意味着成渝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支点地位更加强化。”乔标分析道,不仅要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还将联结“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探索有效途径。

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数据显示,2018年,四川和重庆的地区生产总值合计超过6万亿元。成渝城市群人口和经济总量都分别占川渝两地总和的90%左右。2014年,成渝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49%,而2018年这一比例已经提升至6.6%左右。乔标说,中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后,成都专门组织专家、机构开展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研讨,搞好顶层决策,有利于形成系统推进。成都一定要抓住新一轮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不断强化在国家开放全局中的节点地位和枢纽功能,谋划培育一批战略性主导产业,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将成都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对外开放高地和科技创新高地。

形成彼此独立但又相互支持的城市经济圈:“成渝作为西部成熟度最高、要素最集聚、资源禀赋最高的区域,在近10年里获得了较快发展,从2019年城市群发展潜力指数上看,成渝地区是继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之后,最具潜力区域。”长期服务于政府决策的安邦智库高级研究员贺军分析道,但从规模质量、优势潜力上看,成渝之间任何单独一个城市,都很难成为全球性有影响、国家战略层面有地位的增长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强调围绕成都和重庆这两个中心城市来发展,形成彼此独立但又相互支持的城市经济圈。如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起来,将会在中国的内部腹地形成支撑。

强基础

做大做强做优产业

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升级,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2018年成渝城市群的经济总量是5.8万亿元,占全国6.4%,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具有一定特色。今年,成都还将着力实施“10000亿、8000亿、5000亿”产业行动计划,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迈上万亿级台阶,装备制造产业规模达到8000亿元,医药健康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对此,贺军表示,当下成都连续12个季度经济增长8%以上,重庆工业经济稳中回暖,是两个核心城市带动区域发展的现实基础。

做强“双城”,才能带动“经济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表示成都自身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双城记”的“双城”如果“不大不强不优”,就不能带动“经济圈”的发展。当大城市及其城市群真正高度发达,就会产生“新极化效应”和“强辐射能级”,即在高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研发极化”与“总部极化”,从而会把更多的生产基地强辐射地转移到更广袤的圈层与地带,从而对“经济圈”的带动能级才能更大更强。

从构建产业新体系、重塑制造模式、完善创新网络以及营造产业生态四方面发力: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过程中,成都产业应该如何“做大做强做优”?乔标告诉笔者,中央提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对成渝地区战略地位和发展能级的一次大提升,成都的产业定位、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和生态环境都要与之相适应。对此,他建议成都先进制造业可以结合“十四五”规划,着力在构建产业新体系、重塑制造模式、完善创新网络以及营造产业生态4个方面着力。

“当前,传统产业在调整、带头产业在更替、未来产业在兴起,成都一定要聚焦特色优势,抓紧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的产业新体系。同时,信息网络技术对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范式带来颠覆性变革,大规模个性定制、网络化协同等智能制造模式快速兴起,成都也要努力适应并引领新一轮发展模式的转变。”乔标分析道,在完善创新网络方面,要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补齐关键共性技术短板,促进科技和产业紧密结合,真正建立起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此外,还要着力破除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真正解决产业发展中企业各自为战、创新活动碎片化、要素资源短缺的局面。

在西南财经大学副教授、西财智库副研究员吴军看来,成都应当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自身在全球和全国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上的比较优势,抓住国家信息化重大机遇,用好用足成都大制造、大物流、大市场资源和潜力,“成都要加快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快打造全国性5G枢纽、制造业枢纽、科技创新中心枢纽、金融产业枢纽,力争在全国经济版图上快速形成公认的产业极化效应。”

同发展

构建优势互补

分工合理的一体化产业格局

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早在1957年就提出未来支配空间经济形式的不再是单一城市而是多中心的城市群。著名的齐普夫法则揭示了由于规模效应完全补偿了边际成本递增,现代大城市的增长速度并不会比小城市慢这一基本事实。从国际经验和全球发展趋势看,经济发展正加快从单个城市为主体向多个城市单元为主体、从单极化向多极化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转变。

联合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员周跃辉表示,成都下一步就是要紧紧围绕“两中心两地”的战略定位,加强与重庆的互动联动,唱好“双城记”。“其中,建设重要经济中心这一定位要求成都增强西部经济中心功能,不断扩大经济影响力、区域带动力和环境吸引力,加快建设面向亚欧、辐射西南的经济中心。”周跃辉分析道,这就要求成都加强与重庆等城市的联动,加快发展新经济,创新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同时要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提升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竞争的能力。

把成渝放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体系中考量发展。贺军表示,对于成渝地区来说,如何将这种宏观机遇、战略机遇变为现实的发展机遇,则需要“通过协同发展,共同把蛋糕做大”。他建议道,要聚焦优势重点领域,以提升跨区域产业链水平为导向,做强优势领域,互补产业短板,构建起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的一体化产业格局。“在落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国际化视角。对外,把成渝放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体系中考量发展,发挥自身发展比较优势,融入全球产业生态体系。”贺军进一步分析道,对内,以产业生态圈理念统筹城市要素,聚集高端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全球化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形成全球产业发展洼地和技术创新高地。

聚焦核心优势产业创新,提升原始创新、应用创新能力。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李霞则建议道:“要聚焦核心优势产业创新,争取布局重大科学设施,实施重大科技创新攻关及推广,推动创新平台共建共享。围绕地区内的核心优势产业以及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根植’性强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提升成都原始创新、应用创新能力。”

成都提出,将坚定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合作发展走深走实,加快形成服务全川、助力西部乃至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奋力建设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成都“东进”,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

原标题:构建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编辑:韩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