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社区书记的216小时战“疫”日记
红星新闻网 2020-02-03 07:02
王亚西(右)在社区每个院落的门卫值班室都要查看外来人员进出登记情况。 本报记者 马丁 摄
今日人物:高新区肖家河街道兴蓉社区党委书记王亚西
1月24日,除夕。入夜已深,成都高新区肖家河街道兴蓉社区党委书记王亚西来到兴蓉南一巷,敲开了陈婆婆家的门。这是她当晚敲开的第86扇门。
一公里开外的地方,是已取消的社区迎新春邻里节活动现场。原有的布景还在,街坊邻里自编的灯笼还亮着。
新春团圆时,疫情的突如其来,让所有人的心绪从节日气氛中抽离,所在的脚下,成了这场战“疫”的前沿阵地。兴蓉社区,居住着6000余户、1万余名居民。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八,安顿好怀孕两个月的女儿、取消了一年里仅有的一次出行,216小时里,王亚西带领着40余名社区工作人员,蹲守在0.35平方公里的一线,进行着一场并不算容易的社区战“疫”……
1月24日 除夕 意外
“忙,但我们不能乱!”
“还有几个院落没走到?”“就差兴蓉南一巷的几个院落了!”大年三十,全家团圆之时,也是疫情防控的关键一天。
当晚,原本没在值班表上的王亚西没有回家,而是和两名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在办公室进入战备状态。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每个人都没有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走访入户、讲解疫情、稳定情绪,成为当务之急。
“忙,但我们不能乱!”战“疫”突如其来,但必须做到心头不慌,忙而不乱。在社区治理已构建完善的网格体系下,王亚西开始了辖区第一场武汉来蓉、返蓉人员信息记录和居家观察工作。
丰盛的年夜饭,成了一盒泡面。这个年,开启的方式,太不寻常。
1月26日 大年初二 暖心
“居民们的无偿捐赠,让防护盒一直没空着。”
“防护品各方都告急,社区的也快空了,王书记,这怎么办?”
大年初二,已经带队将所有社区居民家庭走访摸排过一遍,但是王亚西的心里并不轻松。这样的压力,很大程度源于捉襟见肘的防护消耗品。
就在犯难之时,兴蓉服务社将50台红外线额温计交到了王亚西的手上。不只于此,在随后的几天时间里,社区居民陆陆续续自发为社区捐赠了消杀用具、口罩、防护服等物品,解决了社区一线人员防护品不足的燃眉之急,“居民们的无偿捐赠,让防护盒一直没空着。”
最是无声暖人心。“防护物资缺不缺?每家都不多,都是街坊们从他们本不多的物资里‘抠’出来的,得知我们吃饭恼火,居民兰叔叔就主动给我们做饭送饭。”熬过了最初的紧张,在居民的支持下,王亚西心里多了一份踏实。
第一次全辖区入户排查结束,社区居民没有一户抗阻,每家每户都用行动投票力挺。
1月27日 大年初三 踏实
“老党员主动请缨,三驾马车‘驾’起了社区合力。”
大年初三中午12点过,王亚西收到一条来自兴蓉南三巷2号院院委会主任严平发来的微信。信息中,严平主动请缨,负责采集南三巷十个院落的返程信息,并定时向社区汇报,以便把社区工作人员腾出一部分支援其他方面工作。
“不仅是严平,这些天,几乎每个院落的骨干都纷纷请缨,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参与我们的一线工作,分担我们的压力。”在王亚西看来,面对疫情毫不慌乱,这样井然有序的应对态度源于我市持续推进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体系建设,以及兴蓉社区长期探索形成的居民自治制度。
依托院落“三驾马车”,在社区工作人员以及社区居民的紧密配合下,大年初六,兴蓉社区已经对全部居民完成了第二轮走访排查,除未归人员外,无一遗漏。
1月31日 大年初七 内疚
“疫情与亲情,关键时刻无天平。”
疫情防控工作持续推进着,大年初七的上午,王亚西正在安排启动第三次全面走访摸排工作。忙碌之余,她“断断续续”向记者讲述着近一段时间工作的进展以及家里的情况。谈到家人,特别是女儿,王亚西的眼眶几次泛红。
“8天时间,一起吃了两顿饭,老被我妈‘放鸽子’。”采访间隙,记者与王亚西的女儿王晓双通了电话,哽咽声中,她对妈妈有些“埋怨”的同时更多的是担心。“她之前因为生了场重病,做了手术,现在虽然恢复了,但是抵抗力大不如从前,很担心她吃不消。”
疫情与亲情,关键时刻无天平。采访当日,截至16时41分,王亚西的通话记录已经多达61次,还没等顺利告别和感谢,催促的铃声又让王亚西他们投入到工作中,看来,答应家人的晚饭又得食言了。暮色已至,兴蓉社区办公室里的灯火,通明依旧。
记者手记
32万人的216小时社区“守卫战”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共同战“疫”的每个人,都没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就已投入其中。
辛苦是真的辛苦,但却没有怨言。疫情就是命令,社区就是应战的一线。又是一年,56岁的王亚西没有“如愿”退休,而是在居民的“挽留”中坚持将任期干满。日夜的坚守换来的是居民“社区是家,书记是妈”的信任。
216小时的战“疫”蹲守,不仅仅是王亚西的常态。其实,这也是成都32万名投身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的基层党员和群众的常态。本报记者 曹凘源
原标题:蹲守在0.35平方公里的阵地上 一位社区书记的216小时战“疫”日记
编辑:段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