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成都接收新冠肺炎患者最多的医院

成都商报 2020-02-14 07:30

res07_attpic_brief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

张仁卿

截至2月12日,成都已累计确诊新冠肺炎患者131例。

截至2月6日24时,位于成都东三环航天立交内侧的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共计收治49位确诊患者,其中危重型和重型患者占48.9%。这家平时收治30多种传染性疾病病人的医院,是如何一步一步做好医疗救治,防止进一步感染的?

24小时开机的副院长

回家并不意味着“下班”

从1月16日疫情开始,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副院长张仁卿就没有休息过一天。每天早上7点半到医院,查看整理病人前一天的治疗情况,然后查房,下午再同省市专家组进行讨论,回家时往往已是晚上九、十点。

回家也并不意味着“下班”,作为成都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微信随时在线,以方便随时随地会诊患者。“电话已到打爆的状态!”张仁卿笑言,平时一个月通话分钟数只有100多分钟,现在还不到半个月已经“500分钟+”了。

据了解,1988年参加工作的张仁卿,曾先后参加了2003年非典、2009年H1N1甲型流感、2017年H7N9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所在的成都市公卫中心,是成都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疗机构,“成都市所有重症、危重症患者都在这里接受治疗。”

如何保证治疗效果与避免感染?张仁卿说,病人到院后,他们先是把病人送进负压病房,并组织医院精锐医疗人员进行救治,随后省市专家组进行会诊,第一时间对患者的诊疗方案进行讨论,从接诊前的各种信息联络,到接诊后患者的医疗救治,他们一直在执行国家不断更新的诊疗方案。

1月29日,该院收治的第一例患者康复出院。

每年4次以上应急演练

40个应急队员常年不出绕城

第一例患者成功出院并不等于成功,随着疫情愈演愈烈,陆陆续续有病人确诊。张仁卿说,由于现在疫情尚不明朗,他在给每一位患者特别是重症患者用药时,都像是在走钢丝,“要精确到毫升”,不能有半点差池。

如何分症治疗?张仁卿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新冠肺炎患者分危重、重症、普通型和轻型,医院对病人进行分层收治。“把重症和危重症病人归入医院‘尖刀部门’(重症医学科以及MDT多学科团队)管理,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如患者的病情属于普通型和轻型,“就打歼灭战”,在另外的楼层收治患者,“这样既保证了重症和危重症病人的救治成功率,同时也能让普通型和轻型患者及时解除隔离,康复出院,重返工作岗位。”

张仁卿说,每年4次以上的应急演练,也给了他们应对此次疫情的经验,让他们不断优化流程,不断修改应急预案,“医院40个应急队员随时待岗,24小时通讯畅通,没有疫情也不能出成都绕城,以保证能在半小时之内到达工作岗位。”而随着疫情进展,目前医院出动的应急队员已有130余名。

平时不出成都

疫情来了不出三环

站在公卫中心门诊大楼前,每天都在连轴转的张仁卿,眼睛里布满血丝,“安稳觉是没法睡的。”除了夜间发烧的病人较多外,有时综合性医院筛查后到公卫中心都已是夜间,“凌晨一两点,三四点有电话打进来都是常事,那时你就得马上进入工作状态。”困的时候,他只能见缝插针地睡上两小时。

他告诉记者,成都是个大城市,各路交通发达,也连接着各个国家和地区,谁知道疫情何时来临?所以,一般放假他都不会出成都,只在周边转转,而现在疫情来临,他连三环都不会出,以保证能随时待命。

张仁卿分管医院医疗业务工作,平时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家里,更没什么时间陪伴在父母妻儿身边。春节前,母亲因脑梗生病住院,今年春节,他原本想好好在母亲病床前尽孝,在家陪陪妻儿。但肺炎疫情来临,他连续奋战在医院,每天都在防控第一线,他对家人也感到愧疚,“但这个时候,我不上谁上?”现在,每天能和母亲进行短暂的通话,他已感到满足。张仁卿说,他现在就希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上,“十分想打赢这场攻坚战,让病人更多更快地出院。”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胡挺 章玲 摄影记者 王欢

原标题:走进成都接收新冠肺炎患者最多的医院

编辑:申海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