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外崛起 成都生鲜电商被订单砸晕了

成都商报 2020-02-18 07:32

C端

被动破圈

为了抢几颗蔬菜,疫情发生以来,59岁的陈阿姨硬生生把入睡的生物钟从晚上9:30调到晚上12点。她的同学群的主要功能也从约聚会、晒照片改成了“买菜指南”。

宅家防疫

家住锦江区的张小姐是盒马的重度用户。疫情发生后,张小姐一家几乎没有出门,全在线上买菜。张小姐发现,稍不注意想买的菜就变成失效商品或是“快递小哥已约满”,她不得不使出多年抢双十一双十二练就的过人手速,成为家中买菜的主力军。

B端

老巨头爆发

1月27日~2月13日,成都地区京东到家平台的蔬菜销售额达去年同期4.3倍;春节期间,苏宁小店线上订单增长650%;家乐福到家订单春节期间同比增长300%;盒马在广州、深圳、成都等地的线上订单量达到平时的5~10倍。

新选手进场

新希望地产携新希望服务开启“社区生鲜配送次日达”服务,在成都9个小区推广;多家大型地产开发商借由下属物业公司提供生鲜上门服务。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开通网上菜市,市民可微信搜索“惠民白家”线上平台选购。2月15日,中通快递在成都市内的1100余家门店推出果蔬预售配送服务……

凌晨1点,吴素华抢了一次菜,用手机。

戴上老花镜以便看清盒马鲜生APP上的菜品,但她还是没能把那条六两重的有机鲫鱼放进购物车。“哎哟,你手速太慢!”27岁的儿子连着说了两遍。

同一时间,成都市实验小学美术教师罗东来也在抢菜,她花310元买到了19种菜品,准备第二天晚上吃火锅。完成选菜、下单、付款的操作后,凌晨1点51分罗东来发了一条朋友圈,“每天抢个菜,买完基本就天亮了。”

吴素华和罗东来素不相识,毫无接触,唯一的交集可能是二人当天晚餐桌上的“下锅耙”,那是在同一时间、同一货架上取的。即便如此,在那个时间点,两人仍然“毫无接触”。

扛着“线上购买”“无接触配送”的大旗,疫情期间生鲜热度迅速被点燃,行业巨头跑马圈地,各路资本鱼贯入场,一时间热闹无比。借助迅速且轻松获取的线上流量,疫情期间,社区掀起“生鲜大战”,生鲜电商似乎迎来新的生机。

经历过2019年底的“洗牌”后,生鲜电商是否有崛起之势?疫情之后能否继续保持高频消费?

云买菜 新老用户都在抢拍

每晚9点30分,59岁的陈阿姨必会洗漱入睡。跨入花甲这一年,她硬生生把生物钟调到了晚上12点,为了抢几颗蔬菜。

平常,陈阿姨的同学群主要用来约聚会、晒照片,春节期间不知哪位同学悄悄把群名改成“买菜指南”。于是,每到晚上12点,陈阿姨的微信就会“滴滴”响,“老陈,盒马上有下锅耙,搞紧抢”“哎呀,我的青菜叶叶儿变成失效宝贝了”……

陈阿姨在连续多天的实战中总结了经验,牢记各大生鲜电商的上新时间,0点抢盒马鲜生,7点美团买菜,8点每日优鲜,9点永辉……陈阿姨说,提前做好功课,想买的基本都能买到。当然,这必须是你对送货时间没有强制要求。

家住锦江区的张小姐,今年30岁,是盒马的重度用户。春节以来,张小姐一家几乎没有出门,全靠在线上买菜。张小姐发现,稍不注意想买的菜就变成失效商品或是“快递小哥已约满”,她不得不使出多年抢双十一双十二练就的过人手速,成为家中买菜的主力军。

从抗击疫情以来(1月27日~2月13日),在成都地区京东到家平台的蔬菜销售额达到了去年同期4.3倍。苏宁方面告诉记者,春节期间苏宁小店线上订单增长了650%,家乐福的到家订单则在春节期间实现同比增长300%。盒马在广州、深圳、成都等地的线上订单量达到平时的5~10倍。同时,盒马、每日优鲜的日活跃用户数量相比去年都实现了翻倍增长。

自疫情防控开始,每日优鲜每天的蔬菜出货量从500吨涨至1000吨,平均每天有10%的货品售罄,未来还有可能增至每天2000吨。“菜蛋肉奶”是京东到家平台上最受欢迎的品类,连平日里购买频次较低的米面粮油都成了畅销品。借助迅速且轻松获取的流量,生鲜电商正在“疫”外崛起。

云卖菜 新老选手都在抢道

精五花38元/斤、精瘦肉40元/斤、猪蹄39元每根(约一斤)、鲫鱼8元每条(约半斤)、土豆6元/公斤、红萝卜5元/公斤、西红柿10元/公斤……这是成都市高新西区新希望皇冠国际小区业主最近在使用的小程序“群接龙”里的菜单。

“群接龙”里每晚8点前的订单,由新希望服务统一采购,第二天下午2点到5点陆续送到小区业主的家门口。为了实现“零接触”,放下菜品按响门铃后,送菜人即物业工作人员转身就离开。这一模式在疫情期间显得优势明显。“附近的永辉、沃尔玛也有外卖服务,但都只能送到小区门口。”小区业主曾开林说。

解决“最后一百米”的难题,地产商凭借先天优势挤进了生鲜赛道。

新希望服务是新希望地产全资子公司,新希望地产相关负责人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新希望地产携新希望服务在防疫期间紧急筹备,于2月3日正式开启“社区生鲜配送次日达”服务,目前正在成都9个小区推广。

提供生鲜服务的,并非新希望地产一家,仅在成都中心城区,记者了解到,已有多家大型地产开发商相继借由下属物业公司提供生鲜上门服务。

地产之外,还有更多资本投身生鲜“角斗场”。

2月14日,供应主城区约80%生鲜农产品的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开通了网上菜市,市民可微信搜索“惠民白家”线上平台选购。成都五城区、高新区、双流区以及天府新区(华阳)的市民只需在手机下单,次日所采购的生鲜产品将会送到家门口。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副总经理李瑾告诉记者,疫情期间随着订单量的突然加大,目前“惠民白家”仍在做各类流程优化,提供更好的线上购物体验。

2月15日,中通快递在成都市内的1100余家门店推出果蔬预售配送服务。市民在手机上“逛”菜市,然后下单,次日内快递企业就配送到住家附近的门店。

在四川中通快递发出消息的一天后,龙泉驿区委宣传部官方微信发布消息,在龙泉驿区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成都义和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推出了“蔬菜生鲜微信订单”模式,采摘配送龙泉驿区洪安镇的多个农业合作组织以及自然村自产的生鲜果蔬。

生鲜赛道资本竞相入场,抢着分切这块大蛋糕的,不再只是传统生鲜电商。

疫情防控带来意外流量,缩短市场教育时间,然而——

订单的暴增可持续吗?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生鲜电商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流量机遇,订单量、销售额、客单价都有了显著提升,创造了“亢奋的数据”。但数据背后,不仅仅是加班加点地满足疫情期间消费者的需求,更多的是生鲜电商从“偶然”走上“持续”的思考。

不妨把时间轴往前推。就在春节前,呆萝卜、秒生活等多家生鲜电商平台因资金链断裂倒在黎明前。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中,全国四千多家生鲜电商平台中,仅1%实现盈利,4%营收持平,88%陷入亏损。经历过2019年底这场社区生鲜“洗牌”的寒冬,这波流量无疑为电商平台打开了局面。

许多商超同时接入美团闪购、饿了么和京东到家,实时共享库存。最近一段时间,线上订单暴增,商超原本可卖上一天的蔬菜、肉类,两小时就会被抢光。于是,是谁抢先售出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当线上买菜不再成为“唯一”选择时,平台特色将成为吸引流量的重要一环。

“疫情让人们对社区生鲜产生了依赖和新的认识。”国内著名博弈论专家、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蒲勇健介绍,疫情使人们从传统农贸市场向社区生鲜超市转变的步伐加快了,这也为社区生鲜超市产业的投资者带来机遇。

蒲勇健也坦言,“后疫情时代”社区生鲜仍会有相当大的市场优势,因为除了疫情记忆之外,社区生鲜超市的独占市场为其产生了广告效应及流量优势,这种优势会使得社区生鲜超市在疫情之后加大投资,形成规模优势和服务的提档升级,并且规模经济会让价格降下来,形成与传统农贸市场的竞争优势。蒲勇健认为,最终,社区生鲜超市会基本上取代传统农贸市场成为都市生鲜产品供应的主要供应商。

对于当下生鲜电商的爆发,成都从事生鲜电商生意的创业者孙先生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很多低线市场家庭采购任务是有购买经验的消费者完成,疫情结束,人员上班归位后,家庭其他成员能否保持使用习惯并不确定。

为此,行业人士分析,若想让这些“被动破圈”的用户留下来,保证平台菜品品质和和控制缺货率很关键。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白茹 郭晶晶 杨程 倪婕

原标题:生鲜电商被订单砸晕了

编辑:申海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