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战“疫”群像

成都日报 2020-04-04 07:51

匆匆告别家人,自愿出征,奔赴最前线;19个小时,接棒完成12310字世卫新冠肺炎指南翻译;将全城疫情层层汇总、复核、上报,熬着最深的夜,期待为每一天带来胜利的光亮;在隔离病房里,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只露双眼,不饮不食悉心治疗;接机分流,把不错一人、不漏一人、全程平安作为工作目标……

他们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缩影,还有许许多多义无反顾的逆行者,在非常时期担起非常之责,在关键时刻尽到关键之力,他们展现出的家国情怀,生动诠释着平凡之中见伟大。

前往雷神山医院负责感染控制流程设计等

华西医院感染管理部主管技师乔甫:

“成功了,我就回来了!”

时间回到1月25日早上7点30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管理部主管技师乔甫背上背包,拉着小行李箱,踏上了前往武汉的行程。他是华西医院第一个前往武汉的专家,也是四川省首位抵汉的医疗专家。

1月26日进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后,乔甫的每一天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走访各个科室,提出相应的院感专业指导意见;现场培训个人防护用品的穿戴;讨论ICU病人收治流程和病区改建方案;修订该院防控新冠病毒行动指南;讲解清洁消毒、医疗废物收集转运、手卫生、防护用品穿戴等感染防控知识……这段时间里,他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感控同道一起,优化了发热门诊以及病区的布局和流程,规划新开新冠病毒感染病区的流程,培训并指导临床一线医务人员落实手卫生、清洁消毒等,降低了院内感染风险。

“加油!相信我们!”2月8日,乔甫前往雷神山医院,负责感染控制流程设计和全国各地医疗队队员感控培训。在这里,乔甫对雷神山医院院感组团队进行培训,然后与该团队一起,对感控流程进行进一步优化,“其目的是让医务人员都是单向流通,患者待在自己的区域,不能到医务人员的生活区域来。”

同时,他还参与制定了雷神山医院感染控制手册和职业暴露等应急预案,特别是给医疗队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提供了正确指引。同时对进驻的每一个医疗队、工勤人员进行现场培训和悉心指导,使其熟悉院区、病区的设置和感控的要求;建立医疗队感染监测体系,及时了解其是否出现发热等症状以便采取应急措施……如今,乔甫仍然坚守在武汉抗疫一线,为防控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什么时候回来?“成功了,我就回来了!”乔甫说。

收集信息进行疫情研判

新冠肺炎疫情应急指挥中心庹晓莉:

“强有力的团队能给予最大的支持”

一段时间以来,市民最关心的消息,一定包括每天清晨由成都市卫健委权威发布的疫情最新情况——确诊病例、治愈病例、密切接触者……这些滚动的数据,全都来源于市疾控中心新冠肺炎疫情应急指挥中心。在这次疫情中,指挥中心主要负责信息的收集、分析、输出,是指挥调度、疫情研判的关键环节,庹晓莉正是其中的一员。

“一人之力远远不够,强有力的团队能给予最大的支持。”1月20日,庹晓莉作为专家和综合协调信息组组长驻守应急指挥中心。她组织起人员培训,号召一大批青年队员加入信息保障组,进行重点位置布局,建立起一支全方位敢拼搏的抗疫冲锋队。

管理好密切接触者是防控第二波疫情高峰的关键,怎样才能快速找到密切接触者,如何减少人群感染的风险,是摆在应急指挥中心面前的一道紧急难题。庹晓莉带领团队集思广益,反复研究和推演,仅用时3天便开发了密切接触者信息管理平台。这一平台将所有确诊病例、疑似病例以及密切接触者纳入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分级分类管理,密切追踪,尽全力做到管理到位。这些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分布在哪些区(市)县,最后所有的密切接触者采取了什么措施,是转为确诊病例还是解除隔离,每一个都尽在掌握,极大地提高了成都市抗击疫情报送数据的效率。

加入战“疫”之后,庹晓莉常常彻夜不归,24小时电话在线,虽然疲惫清晰可见,但持续战斗的劲头不曾衰减。“父亲很支持,还告诫我不要做临阵脱逃的兵。”庹晓莉和她的队友在应急指挥中心的办公大厅里熬着最深的夜,为上级部门制定疫情防控的决策和政策提供科学、及时、准确的研究支持。

从临床救治到院感防控展开全方位阻击

市公卫中心应急队队长杨铭: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3月19日,随着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最后3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最后1名本土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解除隔离出院,成都本土病例“清零”。在这场战“疫”中,市公卫中心收治了其中绝大部分确诊病人,包括重症及危重症病人,是成都乃至四川的“主战场”。

1月17日,正在坐门诊的杨铭收到来电:“16日出现首例疑似病例,应急队开始工作,尽快做好人员、病房、物资等各项安排和准备。”市公卫中心的应急队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就有40多名医护人员,按照该院的应急管理条例,他们一旦接到命令就要立即到岗。杨铭是传染病专家,是市公卫中心应急队队长,从那天起,她便驻守在医院。

随着收治病人的日渐增多,参与进来的医务人员也日渐增多,由最初的40多名发展到后来的200多名,他们从临床救治到院感防控展开全方位阻击。“最忙的时候,已经不知道今天是星期几了,没有这个概念。生死救援随时可能上演,大家一直紧绷着一根弦。”杨铭告诉记者,他们最多的一天收治了20名确诊病例,包括本院收治的和其他医院转来的。

1月29日,四川省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杨先生治愈出院。离开时,杨先生留下一封感谢信,“感谢、敬佩、信心”是信里的关键词。后来,患者陆续出院,不少人主动留下联系方式,“如果需要捐血浆,打电话给我,我第一个来!”杨铭觉得,即便是最疲惫的时候,只要看到患者的鼓励、认同和支持,就觉得没那么累了,被感动包围着。

杨铭说,这场战“疫”中的所有医护人员,只是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医生的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不允许侥幸心理导致小概率事件发生,都要平平安安的。”她希望,能用她和同事的工作换来更多人的平安。

19个小时完成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指南翻译

市三医院组建翻译团队: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造成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1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更新后的第一版针对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造成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处置指南(英文版)。

为了让更多临床医护人员对怀疑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危重患者进行规范、及时、安全的个人防护与科学治疗,守护人民幸福安康,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9名党员骨干医生用19个小时完成了总计12130字的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指南(1月28日)的翻译和校对工作。“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在成都为祖国加油!”

为了让翻译版指南尽快面世,9人团队迅速对章节进行了分工,按照各自专业或相近原则,分散各地同步开工。李凯,作为这次抗击疫情的一线工作人员,不仅是呼吸科专业医生,同时还担任了蒲江县应急队的副队长,一边参与应急工作,一边坚持做好翻译;严同,作为小组的发起人,不仅要准确查找资料做翻译,还要同步做好协调……经过10个小时的紧张工作,9名成员顺利完成各自的翻译部分。

文字翻译只是完成了第一部分,接下来的校对工作才是让指南面世的关键环节。为了让WHO新冠肺炎指南中文版尽快上线,医院呼吸内科李国平、ICU张川、院感部郭华、质控部曾昭宇、医务部周箭5位主任先后接棒,加入二轮审校队伍,确保资料的严谨性,以科学的态度战“疫”。这一群党员专家用专业知识、无偿付出、大爱仁心、特殊方式,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提供了充足的“武器”。

全方位驻守机场转运点和酒店防控点等

市公安局温江区分局治安科科长张耀:

“不错一人、不漏一人,全程平安”

“哪里需要就去哪里,这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每天总有接不完的电话、回不完的微信、跑不完的路程,他就像一个永不停歇的‘陀螺’!”提起成都市公安局温江区分局治安科科长张耀,这是大家对他的一致评价。作为温江分局疫情防控工作专班负责人,张耀这颗“陀螺”是怎样转的?

“戴防护口罩要检查气密性,吹口气,口罩鼓起来了,这就是戴好了。”这是4月1日凌晨1点发生在双流机场T1航站楼下的一幕。参战警力每穿戴一件装备,张耀都要认真检查,确认没有问题了,再发放下一件。全部穿戴完成后,先是队员们互相检查,最后他再检查一遍。

为严防境外疫情输入,温江区明确由公安牵头负责境外返蓉人员机场转运工作,张耀牵头组建由公安、社治、卫健、各镇街组成的“温江区机场转运点工作组”,统筹协调现场联络、转运分流、后勤保障、消杀防护、交通保障等各项工作,全方位、全时空驻守机场转运点和酒店防控点,确保转运分流质量高、一丝隐患都不留。截至3月31日,温江区累计执行15次接机分流任务,妥善安置1900余人次境外返蓉人员,实现了不错一人、不漏一人、全程平安的工作目标。

他的妻子陈雪菲是温江分局信通科民警,考虑到丈夫近期负责机场转运分流工作不能回家,她隔三岔五就会把张耀需要换洗的衣服带到单位,让同事转交。同在一座办公楼,却不能见面。“我们是双警家庭,更应该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妻子说。

本报记者 王静宇 何良 杨甦 制图 江蕊松 

原标题:一线战“疫”群像

编辑:董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