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好“双城记”成渝绘出协同发展新风景
成都商报 2020-04-18 07:45
今年3月,从成都发出的中欧班列,与重庆开始共同使用“成渝”标识,这标志着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中欧班列开启了融合发展的进程。敏锐的投资者已经嗅到了融合带来的机遇——优势互补,差异化争取客户群。
机遇又何止于此。如今,成渝两地积极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协同融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奏好“生态曲”、加速民生政策对接融合等一系列部署均有了实质性进展。融合的加速度就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度,唱好“双城记”,成渝绘出了加速融合的新风景。
价值共创
促进产业链、创新链、
供应链、价值链协同融合
成渝双城经济圈,如何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近期密集出台的两地融合框架已经给出思路。
整合资源“做精”“做强”产业,川渝两地签下框架协议,双方将聚焦增强成渝地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形成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项目共促、政策共通、成果共享局面。同时,双发将联合争取国家科技创新政策在成渝地区先行先试,更多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科学中心等落地成渝地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国家级研究院所在成渝地区落户或建立分支机构。
从招商合作工作的最新部署,也能看到两地“做精”“做强”产业的决心。目前,四川省经济合作局、重庆市招商投资促进局已签署产业协同招商战略合作协议书,川渝两地将围绕汽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和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等重点领域,研究产业协作的空间、重点、前景,谋划推动产业协作的机制、办法、平台。与此同时,川渝还将开展双向集群招商、产业链互补招商,联合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协同融合。
筑牢本底
奏好“生态曲”,两地协同防控交通、PM2.5、臭氧污染
在“双城记”催生融合发展的新风景中,筑牢绿色生态本底是其中靓丽的一笔,为两地人民带来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川渝两地山水相连,生态环境休戚相关。目前,川渝两地已明确建立完善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突出交通污染和PM2.5、臭氧污染协同防控,以实现成渝地区优良天数增加和PM2.5浓度下降为重点,持续提升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能力和水平。
具体协同防控内容也已部署,川渝两地将定期交流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展和空气质量状况,落实大气环境信息共享、预警预报、环评会商、联合执法工作机制,推进交界区域和成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与重庆渝西片区传输通道火电、钢铁、水泥、石油化工、玻璃、砖瓦、锅炉、挥发性有机物等大气污染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协同治理;持续推动水泥、烧结砖瓦等重点行业企业错峰生产,加大交界区域“散乱污”企业整治力度,开展高排放车辆和超标车辆协查。
如果说携手治污是筑牢成渝地区生态本底,那么开展市场监管一体化合作,筑牢的则是两地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本底。目前,四川省市场监管局与重庆市市场监管局签署了一份工作方案,明确构建成渝地区“同一标准办一件事”市场准入服务系统,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信息通报机制、现场检查结果共享互认制度;建立两地政府质量奖、首席质量官任职资格互认、质量管理专家共享机制;建立消费维权信息共享机制等。诸多深化川渝市场监管一体化合作的创新工作,目标直指“打破地区封锁,破除市场垄断,建设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
民生保障
交通“一卡通”、公积金互认互贷、社保服务通办来了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民生政策对接融合的步伐也在加快。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将加快制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加快成资渝、南潼、泸永等川渝高速公路大通道建设,推进川渝毗邻地区国省道提档升级和城际快速通道建设,强化路网互联互通。
通达之路迅速成网,并相互拉扯形成张力,最终受益的将是往来其间的每一个人。未来,成渝两地市民或将有“如居一城”的出行体验。四川将加快实现成渝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一卡通”,推进客运“一票制”、货运“一单制”。
加速融合,促进两地间人才流动的政策对接有了实质进展。目前,两地间已初步建立了跨区域转移接续和互认互贷机制,职工在成渝地区间转移住房公积金的,由“两地跑”变为“一地办”,办理时间由1个月压缩为2~3个工作日,办理要件简化为一张表,真正实现了“账随人走、钱随账走”。
成渝社保服务将实现“通办”的好消息也传来了。近日,川渝两地以视频会议连线方式签下协议,明确将逐步推动条件成熟的社保服务事项实现成渝通办,并对专业技术人才职称予以互认。可以预想,此举必将加快两地间人力资源合理流动与高效集聚。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白茹
原标题:唱好“双城记”成渝绘出协同发展新风景
编辑:段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