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推动8大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加快打造15分钟公共服务圈
成都日报 2020-05-11 07:02
东安湖体育公园建设现场,工人正在抓紧施工 本报摄影部供图 吕甲 摄
为助推成都2021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顺利举办,凝聚社区发展治理新优势,日前,成都出台《“爱成都·迎大运” 城市共建共治共享总体行动方案》,其中城市公共服务提升将作为重要行动在全市全面铺开。
根据《城市公共服务提升共建共治共享行动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成都将以举办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为契机,弥补城市公共服务短板,完善从入境到出境的全周期城市服务功能,推动8大类18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打造15分钟公共服务圈,构建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以高品质的城市公共服务推动大运会顺利召开。将市民美好生活与办赛营城紧密结合,促进大运会成果惠及全市人民,持续增强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场馆建设:
12处新建场馆
加快推进建设
运动是美好生活的长情守候,体育是健康体魄的最好陪伴。承办国际重大体育赛事是成都发展赛事经济的迫切需要,是发展体育产业的迫切需要,是养成健康生活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国际化城市形象的迫切需要。
根据《方案》,成都将加快推进东安湖体育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等12处新建场馆和城北体育馆、双流体育中心等37处改造提升场馆项目建设。以大运会国际赛事活动、建设世界赛事名城为契机,深入开展中心城区和郊区(市)县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计划,推动8大类18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区(市)县“一场一馆一池”等体育设施,加快打造15分钟公共服务圈,构建高质量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体系。
同时,成都将坚持“谋赛”“谋城”结合原则,实施东西城市轴线(东段)、天府大道北延线(凤凰山体育中心段)等连接重要赛事场馆干道建设,完善各场馆周边微循环路网体系;加快推进天府国际机场建设,确保2020年基本建成,2021年投入运营,保障大运会的国际、国内航空运力;推进火车北站综合枢纽扩能改造,优化升级环站城市风貌,构建大气舒朗的城市门户形象。
此外,成都将建设天府锦城、锦江公园、东安湖生态公园等“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城市文化功能区块;建设锦城绿道、国宾片区等开放式、多功能生态功能区块;建设天府中央公园、天府总部商务区等复合体育运动、创意设计、步行商圈等内涵的国际化总部中心区块;建设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等国际旅游功能区块。
场景营造:
依托公园、绿道、社区等
打造家门口的运动健身空间
营造运动健康生活场景是城市公共服务提升的重要一环。根据《方案》,将打造运动健身空间,依托公园、绿道、社区等公共空间建设家门口的运动设施,形成公园体育设施—绿道运动空间—社区健身器械的健康运动场景体系,满足体育赛事和市民运动健身需求;推广健康休闲方式,将大力倡导全民健身、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普及科学健康知识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引导市民广泛参与健身健康运动,以大运会带来的体育健身热潮,推动市民在川菜火锅、茶馆文化的休闲生活中增加运动活力元素,全面提高市民健康体魄。
同时,成都将加大“健身康养”公共服务供给。推动相关市属国有企业从融资基建承建商向服务要素聚集赋能平台转变,向全市人民提供优质健身康养服务,同时将健康理念纳入公园、绿道导则中,在公园、绿道中合理布局市民健康生活所需的场所、设施等。结合大运会引发的全民健身、观赛热潮,积极构建政府负责规划指导、市场和社会负责提供服务的供给模式,强化体育健康领域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增加运动锻炼服务项目内容,满足市民多元化、创新性的健身、康养服务需求。满足产业功能区人群不同层次的生活需求,编制形成《产业功能区产业社区高品质公共服务标准配置清单》,涵盖文化体育、社会服务、卫生健康等项目,有针对性地加快规划建设产业功能区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有效推动功能区承载能力、项目吸引力和区域价值提升。
服务共享:
“天府市民云”平台
集成189项服务
根据《方案》,成都将推进“绿色福祉”公共服务共建共治共享。广纳民心民意开展共建,创新群众需求收集机制,吸引群众参与公共服务谋划建设,定期制定绿色发展、绿色服务民意收集计划,拓宽民意收集渠道,邀请第三方综合归纳分析收集民意,根据群众诉求和呼声及时调整公共服务政策。
以“七有两保障”为重点实施共治,全面覆盖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七有”要求及文化体育和拥军优属“两保障”,着力提升全生命周期服务水平。
同时,成都将推动民生发展成果共享,线上依托“天府市民云”平台集成189项生活、政务等服务,提供云上服务、数字服务,极大便捷市民生活;线下依托绿道、公园、社区建设,打造开放式绿色空间,举办各类文体活动、主题沙龙、亲子教育等活动,让更多市民走进公园绿道,共享绿色福祉。
此外,成都将制定贯彻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年度实施方案,对政策清单和项目清单的覆盖水平、项目形象进度、完成投资额度等进行再分解、再落实。建立健全统计监测体系,按照可获得、可量化、可对比、可核查的原则,研究形成《成都市基本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项涵盖教育、就业、公共卫生等全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以客观数据记录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实现公共服务数据化、具象化。
本报记者 胡清
原标题:推动8大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加快打造15分钟公共服务圈
编辑:段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