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至上的力量 坚守阵地逆行出征筑起牢固健康防线
成都日报 2020-05-21 08:07
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坚守疫情防控阵地
龙泉驿区山泉镇红花村,59岁的乡村医生陈永根,不顾腿脚残疾,拄着拐杖,始终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红花村有500多户人家,常住1100多人,分布在几条山沟里,防控难度大。陈永根的身影总是出现在红花村的山间地头。
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圆满完成援助任务
据统计,全市卫生健康系统积极响应国家、省、市“同舟共济”战疫号召,紧急抽调精干力量驰援武汉、甘孜。自2月2日以来,共计派出7批次232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其中包括2名疾控中心公共卫生专家),派出6名专家驰援甘孜州道孚县。
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为了赢得战“疫”胜利,成都综合多学科力量、协同推进,在全国较早启动新冠肺炎患者快速筛查体系建立及病情预测指标的筛选等8个项目,协同推进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对千千万万成都市民来说,战疫或许是从春节开始的。
对成都医疗战线而言,从1月11日收治首例自武汉返蓉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开始,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就已打响。
截至5月18日24时,成都已战疫129天。作为服务人口逾2100万的超大城市,129天来,成都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66例,累计出院163人,死亡3例,累计医学观察密切接触者7600余人。3月19日,全市所有区(市)县降为低风险区。4月23日,确诊病例全部清零。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疫情防控的显著成效,来自市委、市政府坚定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显示出我市医疗卫生系统快而有序、忙而不乱、精准施策、科学防治的深厚内力和硬核实力。
上下同欲者胜。疫情发生后,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严防死守、攻坚克难,全市上下一心、全力以赴,医疗卫生防疫系统快速响应、迅速集结,展开疫情防控阻击战、阵地战、保卫战,从保护人民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全市公共卫生安全高度,全面做好疫情防控,为成都市民筑起了一道牢固的健康防线。
同舟共济者赢。在守卫本地的同时,成都始终牢记“全国一盘棋”“全省一盘棋”,积极响应号召,抽调精干力量驰援武汉、甘孜,7批次238名专家和医务人员闻令而动紧急驰援。在圆满完成多线战疫任务的同时,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真正做到了“召必战、战必胜”,为全国全省战疫大局贡献了强大的成都力量。
每逢时艰,总有英雄。在这场生死搏斗的战疫中,成千上万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流而上、坚守一线、不怕牺牲、连续奋战,或勇敢奔赴抗击疫情最前沿,或默默坚守大后方。他们用实际行动阐释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大义和职业精神,以血肉之躯筑起阻击疫情的铜墙铁壁。
临行前,参加培训的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聚在一起学习注意事项
守土尽责 赢得战斗主动权
打响阻击战,全面严防死守提升收治能力——
“由于这次疾病有非常强的传染性,对于普通人来讲,都会有恐惧和担心,但我们的白衣天使们毫不畏惧,为我们做治疗,不顾疲惫……”1月29日,我省首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杨先生从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痊愈出院了。离开之前,他亲手写下一封信,向医护人员表达感激与谢意:“你们给了我最细致、最用心的照顾,你们是最可爱的人。”杨先生1月9日从武汉到达成都,1月11日因发热前往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医院以疑似病例隔离留观。因采样检测呈新冠病毒核酸阳性,随即转入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隔离治疗,1月21日确诊为四川省首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病例。
去医院就诊当天便隔离留观,及时阻断了病毒的传播和扩散,市民称赞这次果断精准的诊疗,“当时市一医院隔离他,等于救了很多人。”
迅速“拦截”的背后,离不开“未雨绸缪”。
兵贵神速——我市卫健委迅速组织各级疾控和医疗机构进行业务培训,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做好发热病人监测,密切关注有武汉旅行史、居留史的来(返)蓉人员。自市一医院收治首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我市立即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严防死守,实施全面防控。
严防“外部输入”,派出专业卫生人员参与重要交通卡口和重点场所排查,协助开展体温检测1100万余人次;严防“内部扩散”,出动医疗卫生人员31万余人次参与社区排查和居家隔离观察工作;严防“二次扩散”,全市设置确诊(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最多达72个,可容纳8330人。
有备无患——成都作为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提升收治能力是应对疫情的关键。我市积极做好可能出现的疫情扩散应对准备,市卫健委制定新冠肺炎疫情医疗救治应急预案,发挥我市医疗卫生资源最大效能。
储备足够床位,短期内完成两所医院改建项目,全市具备收治确诊病例的病床总数达到1110张;储备足够人员,做好1000名确诊病例后备医院建设和医务人员储备,组建2000余人四个后备梯队,组织84名医学专家和医技骨干成立医疗救治专家组,参与重症、危重症患者“一人一案”精准救治。
科学研判——生命健康的守护,需要坚决的态度,更需要科学的方法。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才能真正跑赢疫情传播蔓延速度,赢得这场战斗的主动权。
出动专业队伍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累计出动20854人次,摸排查清病例轨迹及密切接触情况,及时采取隔离留观医学处置;在全市遴选17家医疗机构为定点收治机构,并将患者按危重、重症、普通型分类收至不同医院;迅速启动针对医疗机构、疾控机构的筛检确认能力培训,加强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截至5月18日,全市具备核酸检测能力机构达到46家。
打响阵地战,增加防控重点抓好病患救治——
一根拐杖,撑起的是医者的信仰。龙泉驿区山泉镇红花村,59岁的乡村医生陈永根,不顾腿脚残疾,拄着拐杖,始终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红花村有500多户人家,常住1100多人,分布在几条山沟里,防控难度大。“陈医生在我们村里看了一辈子病,村里人都信服他!”红花村村支书赵争明说,“这次疫情迅猛,本没有给陈医生安排比较重的任务,但他闲不住,每天都在忙。”
疫情暴发以来,登门了解居家隔离的村民身体状况,到田间地头为村民讲解病毒防控知识,在防控卡点登记测量体温……陈永根的身影总是出现在红花村山间地头,“在这抗疫的关键时刻,我还想为村里做点有用的事情。”
像陈永根这样的村医在疫情防控阵地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阵地战阶段,第一波输入性疫情高峰趋于结束,病例多以本地散发和社区聚集性为主,疫情形势逐渐趋向平稳。疫情防控重点随之变化,我市增设农村防控小组进一步完善防控体系。农村防控小组负责统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医力量,强化返乡人员、农村流动人口健康管理,保障农村地区疫情防控措施落地落实。
另一个战场上,对病患的救治也“开足马力”。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全力以赴救治患者。
生命重于泰山。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集中最优势力量救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实行“一人一案”,坚持轻症重症并重,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是全市所有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集中收治点,是救治的主战场。1月17日起,市公卫中心应急队队长杨铭便驻守在医院。“最忙的时候,已经不知道当天是星期几了。生死救援随时可能上演,大家一直紧绷着一根弦。”杨铭说,最多的一天收治了20名确诊病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杨铭和战疫中的所有医护人员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医者的誓言,她只希望,用自己的工作换来更多人的平安。
为了提升重症患者医疗救治能力,市级医疗机构加强与川大华西医院诊疗团队合作。1月29日起,华西医院先后两批次共派出67名医务人员组成多学科专家团队入驻市公卫中心,对每位患者实施多学科协作模式下的精准治疗。在华西医院团队和市公卫中心专家的并肩作战下,截至5月18日,市公卫中心共收治166例确诊病例,治愈163例,并且做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
同时,市级医疗救治专家组分为8个医疗救治团队,对22个区(市)县开展分片区专业技术指导,其中市一医院、市二医院、市三医院、市五医院专家团队分别入驻邛崃、简阳、金堂、郫都的4家市级定点医院,“一对一”指导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工作。
阵地战后期,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复工复产,帮助企业建立防疫体系,成为防疫工作的另一重点。
为帮助企业顺利复工复产、稳产满产,市卫健委组织65名专业监管人员和80名防疫专家,成立23个指导专班,深入企业指导应急预案制定、员工排查、环境消杀、集中隔离观察室设置、防控物资储备等工作。截至3月29日,累计指导复工复产企业4395家次,累计为1010782人提供全省统一的健康证明,帮助抵蓉和离蓉人员安全有序返岗,助力化解复工复产企业用工难题。
打响保卫战,强化防控措施严防境外输入——
戴上口罩、穿好防护服、拿上测温仪……成都双流机场海关值机科副科长王智弘又一次“全副武装”,跟同事一起登上了刚刚在指定停机位停靠的国际航班。逐一核对旅客信息、对旅客进行体温筛查、按“低风险旅客先行、高风险旅客后行、最后转运有症状旅客”的原则分批次安排旅客下机……进入客舱,王智弘便和他的团队迅速投入“战斗”状态。对所有入境人员严格实施“三查、三排、一转运”检疫措施,是当前成都密织的口岸疫情防控网上的第一道防线。
保卫战阶段,全国本土新冠肺炎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成都本地病例逐渐清零,但随着境外疫情加速扩散蔓延,疫情输入压力持续加大,我市及时调整防控策略,精准发力、稳扎稳打,不断强化防控措施,严防境外疫情输入。“把该管的管住管好、把该放的放开放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出入境口岸成为疫情防控斗争的前沿阵地。
当好“守门员”。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成立由市卫健委牵头,外事、公安、海关、边检、机场、双流区等方面为成员的境外疫情输入防控机场现场工作组,加强对经成都口岸入境航班的重点管控,坚守境外疫情输入防控第一线。
当好“调度员”。组建机场专班指挥调度中心,24小时机场值守;组建重点人员协查中心,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协查机制,联动区(市)县指挥部、海关、边检等部门单位,开展信息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医学检疫检验、人员追踪管理和医学观察等工作。
当好“服务员”。提前掌握航班和人员数量信息,统筹调配转运车辆;确定市级定点医疗机构,用于排查出的确诊、疑似病例的隔离诊疗;指定天府新区、高新区、锦江区、青羊区、武侯区、双流区、新津县、都江堰市等区(市)县的近百家专用酒店作为集中隔离场所,按照每人单间隔离要求,妥善安排住宿。
同时,按照国家、省、市疫情防控要求,坚决执行入境来(返)蓉人员管控政策,3月27日起,对所有从成都口岸直接入境或经其他口岸入境中转抵蓉人员均实施为期14天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截至5月18日17时,我市共管控从成都口岸直接入境航班和涉及从其他口岸入境后转乘国内航班抵蓉乘客航班1229个(含货机208个),共对28221名乘客(机组人员1673人)进行管理和服务。已拦截21例确诊病例,10例无症状感染者,未发生境外输入关联病例。
从“蓉”出征 送上来自成都的温度
1月25日,大年初一,早上7时,华西医院感染管理部主管技师乔甫挎上背包,拉着小行李箱,从成都出发,踏上了前往武汉的行程。受国家卫健委指派,乔甫作为四川省唯一抽调的感染专家赴湖北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他是四川省首位抵达的医疗专家。就在乔甫出发后不久,中午12点,华西医院20名医护队员组成第一支医疗队,和全省100多名医务人员搭乘专机飞赴武汉支援。
随后,越来越多成都的医疗队驰援武汉。
“我本人是湖北人,已经两年多没有回家乡,作为医生、作为游子,我都有义务回去贡献一分力量。”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重症专家严方涛告别妻子和儿子,义无反顾踏上了出征武汉的路途。2月2日,成都市级公立医院赴湖北支援首批医疗队39人出征。
第二批、第三批……越来越多的“川军”赶赴武汉抗疫主战场,他们冲锋陷阵、英勇无畏,与病毒搏斗、与时间赛跑,从死神手中抢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
作为国内顶尖的医院,华西医院为武汉送去了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2月8日,乔甫前往雷神山医院,参与制定了雷神山医院感染控制手册和职业暴露等应急预案。1月30日,华西医院医疗队在队长罗凤鸣教授的带领下,接管和重建武汉红十字会医院重症病房,迅速开始收治危重症患者。
严方涛所在的医疗队正式入驻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区)的第一天晚上,就收诊了10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而后几天,患者数量上涨至30余位。其中高龄病人占多数,除了新冠肺炎,还伴有诸多基础疾病,这对救治方法和护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严方涛发挥自己呼吸与危重症专科的专长,与同事一起,通过对患者进行分层诊治、多学科MDT会诊,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护理方案,极大地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重症和危重症的病死率。
患者罗婆婆因重症新冠肺炎入住隔离病房。治疗期间武汉天气多变,没带够衣物的罗婆婆冻得瑟瑟发抖。队员们赶紧把自己全新的衣物送到她手中,还把水果留给了她。老人感动极了,“这次住院我才懂得什么叫雪中送炭,我在武汉最冷的时候感受到来自成都的温度,谢谢你们!”
4面锦旗、6封感谢信、30多条感谢信息,以及那些用专业和温度创造出的生命奇迹,是市三医院医疗队在武汉战斗59天最好的印证。
据统计,全市卫生健康系统积极响应国家、省、市“同舟共济”战疫号召,紧急抽调精干力量驰援武汉、甘孜。自2月2日以来,共计派出7批次232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其中包括2名疾控中心公共卫生专家),派出6名专家驰援甘孜州道孚县。按统一安排,医疗队分别战斗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汉阳方舱医院、道孚县人民医院等战疫一线,参与重症病人救治、紧急医疗救护、流行病学调查、心理健康服务(心理辅导)等工作。在圆满完成任务的同时,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真正做到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为战疫前线贡献出成都力量。
利器出鞘 科学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利器在手,战疫方能如虎添翼。
科技创新助力疫情防控——
在成都,与为生命而战的一线医务人员一样,另一个“一线”同样在支撑着这场“战疫”,那就是科研攻关的一线。他们在实验室进行毫厘之间的计较;在显微镜下进行抽丝剥茧的追踪;在卫生防疫一线进行联合印证……在战疫前线,那些争分夺秒制造出的“神兵利器”,都来自他们的智慧。
1月30日,由成都市应急科技攻关项目支持的迈克生物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获批的试剂盒精准性高,能更大程度避免新冠病毒的漏检,可实现两个小时内完成96个测试,大大缩短了筛查时间。
在武汉方舱医院,由成都成电医星数字健康软件有限公司研发的“方舱医院远程发药系统”帮助医务人员实现了对患者用药情况、发药信息的科学化、信息化管理。该公司研发的远程在线问诊系统、发热智能辅助问诊系统、新冠肺炎上报系统等软件已经在疫情期间捐赠给湖北、四川、河北、山东等10省54家医院使用。
为了赢得战疫胜利,成都综合多学科力量、协同推进,在全国较早启动新冠肺炎患者快速筛查体系建立及病情预测指标的筛选等8个项目,协同推进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5G技术实现远程会诊——
“患者目前情况比较平稳,但存在咽喉肿痛等问题,服用了金银花胶囊等药后症状没有缓解……”屏幕那边,市一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王巍为患者看舌相、把脉,将病情仔细描述。屏幕这边,市一医院中医专家们组成“云会诊”团队,结合患者的舌相、脉相等辨证施治,开出一剂中药方子。2月24日,市一医院通过5G网络与汉阳方舱医院开展了一场中医远程会诊,线上线下结合,深度介入患者的诊疗过程。
依托四川省应对新冠肺炎卫生应急调度管理系统远程协同业务模块,市卫健委利用“会易通”APP组织定点医院间进行线上远程会诊,建立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联合会诊模式,进一步拓展互联网、5G等现代技术手段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场景,实现了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互通共享,提升全市疑难病例和危重症病例的诊断救治能力。同时,远程会诊有利于减少人员流动,降低院感风险。
中西医结合抗击疫情——
中医专家李继科穿上防护服走进隔离病区,沿着病房,逐一对愿意接受中医治疗的患者把脉问诊。“我好多了,已经退烧了!”一位老年新冠肺炎患者,服用中药才两天就退热,她激动地向李继科竖起大拇指。
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从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初期,就开始让中医介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抗新冠肺炎,“事实证明,中医药有它的优势。”
疫情发生以来,中央多次明确提出了“坚持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要求。成都依托“国家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成都)”组成新冠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团队,开展中医、西医专家联合会诊,推行中西医结合诊疗方式。严格遵循中医“三因制宜”基本原则,强调综合考虑人体体质、性别、年龄等内在因素,以及季节、地理环境等外在因素,精准制订“一人一方”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截至目前,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144人(参与率86.7%),患者平均服用4剂中药汤剂后,发热症状短期内均能得到有效缓解,咳嗽、气促症状改善,临床疗效良好。
本报记者 曹宇阳 王伶雅 陈瑾 本报摄影部供图
原标题:生命至上的力量 坚守阵地逆行出征筑起牢固健康防线
编辑:韩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