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东西对进” 中间区域如何崛起

四川日报 2020-05-22 07:32

1

●为什么会“塌陷”

两地核心城市背向发展,导致两者之间的次级城市发育不足

●如何抓住机遇

要把利好转化为自身高质量发展动力,首先需要提升自我竞争力

●政府该干些什么

政府就做好政府该做的事情,其他方面应该交还给市场

自党中央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来,川渝两地动作频频。

这段时间,“成都东进”和“重庆西扩”接连传来重磅消息。5月6日,成都东部新区挂牌成立;短短3天后,重庆明确将渝西地区12个区扩展为主城新区。

人们更多关注这些消息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全局性意义。在全国两会上,不少川渝两地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进一步点出这背后蕴藏的一场巨大变革——成渝“东西对进”,将进一步重塑两地中间区域的产业经济地理。

一度被称为“中部塌陷”的中间区域,能否借此实现崛起?又该如何抓住机会?本报联合重庆日报邀请两地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及相关专家,就此展开讨论。

“塌陷”到“崛起”

成渝相向而行“就像地质学中的造山作用”,会把中间塌陷地区“抬起来”

谈到成渝“东西对进”对中间区域的影响,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资阳市副市长刘廷安用了一个词——“(机会)千载难逢”。有意思的是,这恰好也是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委书记周勇的观点,一字不差。

评价如此之高,和中间区域的历史与现状密切相关。

长期以来,成渝两地经济发展呈“哑铃形结构”——两头粗、中间细。和成都、重庆相比,中间区域各项经济指标差距较大。“成渝中间9个区县的人均GDP,只有成都或重庆主城区的大约四分之一。”刘廷安说,中间区域因此常被称作“中部塌陷”。

为什么会“塌陷”?多位受访代表和委员提到,过去成渝自身发展布局和走向的相对不协调是一个重要原因。两地核心城市背向发展,导致两者之间的次级城市发育不足。

理解了这一点,就更容易看清成渝“东西对进”的意义。成渝两地从“背向”转为“相向”,“就像地质学中的造山作用一样,两大板块相向而行,会把中间塌陷地区‘抬起来’。”长期关注该话题的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贾晋表示,成渝“东西对进”缩短了两地空间距离,必然加强对中间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何天谷进一步提出,成渝“东西对进”会使生产要素加速向中间区域集聚。而随着核心城市产业结构升级,部分产业自然向周边溢出,从而对中间区域产生“外溢效应”。成渝产业发展,也会加大对中间区域的配套需求,这一切都将有力推动“中部塌陷”向“中部崛起”转变。

“被动”变“主动”

主动做强自身竞争力同时,两地可共同申请在中间区域布局高能级开发开放平台

这是否意味着,中间区域可以“坐等”成渝辐射带动?

多位受访代表和委员特别提出,被动等待只会错失这一轮机遇。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内江市副市长陈朗等多位代表认为,只有主动出击,才能把区位优势变为发展优势。“要避免只看到重大利好而忘了自己该做些什么,这样才抓得住机会。”贾晋认为,要把利好转化为自身高质量发展动力,首先需要提升自我竞争力。

这种“竞争力”首先表现为综合环境的持续改善,包括营商环境、体制机制、宜居程度等等内容。“如果营商环境不好,从‘两核’迁来的企业迟早也要搬走。”陈朗表示,内江为此正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政务环境等“一揽子”政策落地。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则表示,当地将着重补足基础设施短板,做优产业发展强项,提升城市建设品质。

这种“竞争力”也体现为对产业定位的精准把握。中间区域相关区市县应围绕成渝主导产业,做强做好配套产业。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成渝两地间的多个区市县,都把重点产业聚焦在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等领域——这和成渝两地主导产业完全契合。各地配套或有重叠,对此,多位受访代表建议可探索制定中部区域产业统筹协同发展规划,鼓励各区市县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总体布局坚持错位发展和产业链接续发展。

刘廷安建议川渝共同向国家相关部门申请,把中间区域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特殊区域,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单靠成渝两地辐射带动中间区域,压力很大。”他建议能否在中间区域布局高能级开发开放平台、建设川渝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推动在成渝间形成“双核带动+中间开花”的多点拉动态势。

“有为”与“不为”

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的当务之急是推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

所有受访代表委员都提到,弥补中间区域的“塌陷”,应给予市场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政府就做好政府该做的事情,其他方面应该交还给市场。”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杨先农认为,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做什么?综合代表委员和专家观点,政府应坚持“有为”与“不为”并重。

“抢抓成渝‘东西对进’机遇,中间区域的各区市县都很积极。但要防止在不该积极的地方‘积极’。”贾晋认为,对于双方缺乏内生动力的合作协议等,能免则免,不要以行政手段强行推进。

至于“有为”,代表委员和专家都提到“探索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推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这一当务之急。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盛毅表示,长期以来各地均按照行政区域进行生产资料布局。而成渝经济区实际上打破了行政“樊篱”,探索按照生产要素流动规律来进行生产布局,这必然对现有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权限提出新课题。“当前政府部门的一个重点,是在有条件地区开展统一政策、统一公共服务、统一道路建设等探索。”

重庆市荣昌区已然和四川兄弟市开始了探索。曹清尧提到,已在同泸州、内江共建成渝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与永川和泸州、内江建设“荣永泸内”国家高新区产业联盟等,共同推动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链条互补、社会事业共建共享、产业协作抱团发展。此外,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交通局党委书记、局长许仁安亦表示,将推行成渝公共交通一卡通,推进高铁月票制。

四川日报记者 熊筱伟 重庆日报记者 陈国栋 颜若雯

原标题:成渝“东西对进” 中间区域如何崛起

编辑:韩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