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成都“柔性”执法的背后逻辑

成都日报 2020-05-28 06:57

疫情发生之初,违法停车的罚单变成了温馨的“提示卡”;复工复产之际,允许商家占道经营;学生复课之后,允许每个家庭申报一辆车不限行……包容审慎、柔性执法的理念,让成都这座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100万的城市,成为全国复工复产复市最快、秩序活力恢复最好的城市之一。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防控,成都保民生、促发展。增加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综合PMI产出指数均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一系列的数据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成都全力恢复生产所作的努力,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和治理理念。

“放”与“管”如何平衡?

——以人为本 找到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平衡点

今年3月,市民张先生因为车辆乱停放收到了一张温江交警开具的“罚单”。意外的是,这张罚单却让他觉得很“暖心”。原来这张与平时收到的罚单“外表”很相似,但内容却是规范停车的温馨提示。其实,为了确保疫情期间交通畅通,我市交警部门多措并举、柔性执法,暖心“罚单”便是整治车辆乱停放的举措之一。

事实上,类似于“暖心罚单”这样的包容审慎、柔性执法,在成都并不少见。5月的成都,已然步入初夏。和天气一样变热的还有受到疫情影响的经济秩序。

小龙虾、爆炒鳝鱼、麻辣泥鳅片……每到晚上10点,各种美食开始“接管”街道, “夜宵”模式开启,成都的烟火气又回来了。虽已夜深,但烟火撩人,食客们一拨接着一拨,在夜色中享受着味蕾的愉悦,热闹而不喧闹,尽兴而不随性。而这一切正是得益于成都市允许临时占道经营的规定。

3月15日,市城管委推出了“五允许一坚持”服务措施。截至5月22日,全市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4个,允许临时越门经营点位17748个,大型商场占道促销点82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20891个,增加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数字的背后,正是这些城市“毛细血管”般的店铺经营者、打工者信心的重塑,城市经济发展底气的恢复。

一座有温度的城市,靠的就是人性化管理的水平和精细化服务的意识。4月22日,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推进包容审慎监管支持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企业实行“首错免罚”,为轻微违法企业设置合理“纠错期”, 为达标整改企业设置必要“过渡期”,并以不予处罚、减轻处罚、从轻处罚“三张清单”,合理压缩自由裁量空间,避免企业因小过失而贻误大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目前,中央文明办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包容审慎、柔性执法的城市治理理念,全市多部门连续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让成都在“放”与“管”中找到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平衡点。

“刚柔并济”如何体现“韧性”?

——城市发展和治理 人本包容也是这座城市的精神

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带来较大下行压力,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如何抵消这种不利影响,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这就要在用好各项宏观“硬政策”的同时,还要进一步优化营商“软环境”,刚柔并济,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才能增强经济的韧性。而在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道路上,成都从不缺乏“韧性”,以人为本、开放包容早已刻进这座城市的骨子里。

时间退回到2019年,在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成都就召开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动员大会。推进包容审慎监管,推行柔性执法,对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实施“三张清单”制度,依法编制从轻处罚事项清单、减轻处罚事项清单和不予处罚事项清单……成为此次大会的亮点,成都也成为全国首推行政处罚 “三张清单”的城市。

而随后印发的《关于全面推广行政处罚“三张清单”制度推进审慎包容柔性执法的指导意见》,创新提出了包容审慎执法的适用范围,在严守法律、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为创业者提供成长空间,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公平的法治环境。

疫情发生后,很多行业遭遇困境,“逆境求生”成为摆在政府和企业面前需要共同攻克的难题。而如今,在成都,建筑企业不再为招工和原材料供应而发愁,科技创新的小微企业拿到了财政补贴,餐饮企业开始堂食接客……在包容审慎、柔性执法的同时,我市还将贴心的服务送到企业,为企业应对疫情和恢复生产保驾护航。

2月6日,我市印发了《关于有效应对疫情稳定经济运行20条政策措施》,持续加大疫情防控力度、支持各类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有效应对疫情,稳定经济运行。

在企业复工过程中,我市相关部门还派出专人专班下沉到企业,采取“一对一”服务方式,协调解决企业复工遇到的具体困难。

3月4日,我市再次发布《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奋力完成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意见》,包含了十个方面共33条加强疫情防控、支撑经济发展的“干货”。

5月6日,《成都市促进创业投资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正式印发,给出了对创业投资企业给予最高5000万元的落户奖励;分期设立总规模50亿元天使投资基金等给力政策。

从“20条”到“33条”、从5000万到50亿,精准发力的数字背后,正是成都骨子里的那分人本与包容。

管理与治理如何结合?

——共建共享 赋能新经济发展 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作为成都中心城区的锦江区,既有热闹的春熙路、大慈寺、美食街、夜市,也有洋酒飘香的兰桂坊,聚集大量时尚潮人。“水岸街坊船,锦江不夜天”的“夜游锦江”项目也渐成锦江区夜间生活的一张新名片。夜间经济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一度成为央视《焦点访谈》《晚间新闻》等媒体关注的亮点。

值得一提的是,“夜经济”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展现了城市的“软实力”,也考验着城市的管理水平。而这种发展,就需要更加开放包容的环境了。去年9月23日,成都市商务局联合成都市文广旅局、市城管委、市交通运输局举行新闻通气会,发布《关于发展全市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升级的实施意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精细的城市管理和服务赋能新经济产业发展,助力成都跳出地域局限,有利于提升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城市形象和美誉度。

新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包容的城市管理。唯有协调好城市管理与新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新经济多些宽容,才能促进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新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作为全国率先提出打造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历经三年创新开拓,新经济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三年的发展,成都新经济企业从18万家增至36万家,获得风险投资从40亿元增至520亿元,新经济营业收入突破4000亿元,新经济活力指数、新职业人群规模均居全国第三。而依托新经济提供的新动能,在疫情考验下,成都也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今年一季度,成都以地区生产总值3845.57亿元的数据,跻身全国前六,综合PMI产出指数均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同样勇闯“无人区”,成都首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在社区治理与城市管理中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成都市城市管理执法总队专家表示,城市管理与社区治理融合发展,促进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更能够体现出城市管理的“刚柔并济”。社区人对城市管理提出的意见建议,往往带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吸纳他们意见的行政管理措施在实施过程中更能得到理解和认同,所以城市管理中要充分发挥社区管理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社区管理补充行政管理可以发挥“刚柔并济”的成效。二者相结合,刚柔并济,就更能有效地管理城市。

“只有政府给自己添麻烦,才能给遭受了巨大损失需要复工复产的企业添利润。” 正如白岩松在5月23日的央视新闻“两会1+1”栏目中说的一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管理让城市更美丽。只有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城市管理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为广大市场主体创造宽松的市场环境,做到既保障了民生、又增强了城市抗御风险的韧性。

商铺开始活跃,市场开始热闹,企业开足马力生产、新经济场景新产品定期发布……在短暂按下“暂停键”后,成都也开始加速恢复到往常的状态。疫情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一次综合性大考,它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营城理念和治理水平。刚柔并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让成都更具韧性的力量,更含柔性的温暖。本报记者 田程晨

原标题:城市管理 “放与管”的平衡

编辑:段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