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 成都交出亮眼答卷

成都日报 2020-05-28 07:02

本报制图 江蕊松

本报制图 江蕊松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成都天府新区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指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

两年多来,围绕公园城市建设,成都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5月27日下午,成都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推进绿道生态价值转化”新闻发布会,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介绍了具体情况。

增绿

建成各级绿道3689公里

“绿色生态”成最靓丽底色

与往常不同,这一次,新闻发布会地点选在了锦城公园中的青龙湖湿地公园。

初夏的成都,阳光明媚,生机盎然。虽是工作日,但青龙湖湿地公园仍不乏人气——骑行、乘舟、轮滑……一串串欢声笑语与凉爽的湖风相伴,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活力与美好。

为什么选择在这里举行发布会?用成都兴城集团董事长任志能的话说,锦城公园是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标志性工程,透过这扇窗,能看到成都从“产城人”到“人城产”,从“城市中建公园”到“公园中建城市”,从“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的不断转变。

事实上,经过两年多擘画,成都公园城市新图景已初现雏形——新闻发布会上,市公园城市局局长杨小广列出最新数据:成都规划建设1275平方公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和1.69万公里天府绿道,建成各级绿道3689公里,新增绿地面积3885万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9.9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5%;建立覆盖22个区(市)县、3个产业新城的公园城市首批76个示范片区……

发布会上,市发改委副巡视员祝小文还表示,成都围绕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坚持“设施嵌入、功能融入”理念,还以绿道为平台完善了公共服务体系。“我们优化服务供给,提升绿色服务感知度;完善慢行服务,提升绿道系统可达性。”祝小文说,结合骨干绿道和重点公园等公共空间,统筹布局11类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构建了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同时,有机融合绿道与公共交通、消费商圈、生活社区,全面推行开敞式街区,加快建设1000条“上班的路”“回家的路”……如今,“绿色生态”成为成都最靓丽的底色,“巴适安逸”成为成都最鲜明的符号,“时尚宜居”也成为对未来之城最美好的期待。

引资

以高效优质全面服务

为产业发展创造更优环境

“生态美则城市美,生态兴则经济兴、城市兴、文明兴。”在天府绿道,这句话得到最好印证。

“我们梳理项目招引机会清单2500余项,天府绿道社会投资占比达70%以上。”杨小广说,天府绿道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以设施租赁、联合运营、资源参股等多种方式实施全球招引。

这样的模式,正在不断推广。“以锦城公园为例,通过合资、合作、租赁及委托运营4种方式开展项目招商。”任志能说,“合资”是针对投资金额高的大型项目、知名IP、国际化项目或公司认定的优质项目等极具商业价值的产业;“合作”是针对发展潜力较大的具有商业价值、品牌价值的项目或者一般性商业项目;“租赁”主要针对国际化项目、精品项目、具有核心竞争力、强引流性的项目,或者体量较小的项目;“委托运营”方式是针对由公司自行打造,拟委托第三方进行运营管理的项目。“通过这4种方式,以高效、优质、全面的服务,为产业发展创造更优环境,实现拼船出海、互利共赢。”任志能表示。

能受到市场广泛青睐,归根到底,除了良好的生态本底,还有这座城市的不断创新。“一方面,我们创新‘一体设计+整体运行’的运营管理机制,绿道规划建设初期预留运营管理的空间和接口,保证各个环节无缝衔接。”祝小文说,通过建立“边建边招”的资产出租新机制,满足项目运营个性需求和周期需要,提升价值转化的综合效益。

“另一方面,我们创新‘主体多元+市场主导’的投融资机制,把绿道建设与旧城改造、水体治理等工程有机整合,推动项目建设集约化和高效化。”祝小文表示,通过制定出台利益分配、证照办理、租金让利等普惠性政策,鼓励支持市场主体参与绿道建设运营。

转化

引领消费时尚、转变发展方式

变绿道为“产业道”“经济道”

当天府绿道与创新文化、前沿科技和商业模式这样的新经济特色因子发生“碰撞”,将产生出怎样的火花?

我们再次用数据说话:“绿道+夜市”的夜游锦江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绿道+美食”的沸腾小镇年营业收入近1000万元。绿道已成为引领消费时尚、转变发展方式的“产业道”“经济道”。

经过多次分析研究,第三方评价机构戴德梁行更是给出一组“大胆”的数据——通过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价值塑造与转化,锦城公园最终为我们这座城市带来的效益产值为“两个一万亿”。

制造“两个一万亿”,凭什么让人信服?戴德梁行成都公司策略发展顾问部助理董事刘寅认为,作为中心城区公园城市生活场景和消费场景最重要的功能承载地和价值表达地,经过体育、文化、休憩等业态功能的植入和运营,将极大提升区域市民对高品质生态化公共空间的参与度,大力培养市民美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我们测算,从公园建成到2050年,市民以及国内外游客对锦城公园的广泛参与,能累计产生超过10000亿元的消费支出。”刘寅说,同时,由于在城市中心区域保留超过133平方公里的生态区域,所带来的成都中心城区功能结构优化、高品质场景塑造、高层次人才吸引等效应,锦城公园能极大提升内部及周边建设用地和物业的经济价值。“我们还测算到,因为锦城公园建设,相关土地的收入总额将达到10000亿元。”刘寅表示,这“两个一万亿”效益,是锦城公园为成都全体市民塑造的新财富,也是公园城市价值转化最生动、最形象的表达。

未来,越来越多“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的场景将走入你我身边。杨小广透露,成都建立了面向全球持续发布1000个新场景、1000个新产品的“双千”机会场景发布机制,并加快培育山水生态、天府绿道等6大公园场景,打造江滩公园、新桥社区、夜游锦江等场景品牌120余个。这也意味着,更多像五岔子大桥、城市之眼、香香巷这样的“网红”,将进一步成为这座城市的新“打卡”点。

示范

率先探索公园城市营城模式

为世界提供“成都方案”

今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杨小广认为,从首提“公园城市”理念,到支持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寄托了总书记对成都践行新发展理念、建设公园城市系列实践的充分肯定和深化探索生态文明思想城市表达的殷切期许。“我们理解,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作为成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框架下最为重要、最为独特的国家定位,有利于以全新的发展方式增强区域经济人口承载能力,以全新的城市形态塑造宜居比较优势,以全新的品牌标识提升世界影响力,对于推动城市建设理念、发展方式、治理体系系统变革,进一步提升城市宜业宜商、宜居宜游功能品质,加快迈入世界级城市行列具有深远意义。”杨小广表示。

如何实现?杨小广说,成都已经率先探索公园城市营城模式。

看生态环境,成都深入推进“三治一增”,打好“三大保卫战”,空气优良天数达287天,较2017年增加52天;

看公共交通,加快构建“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交通体系,规划建设14个TOD示范项目,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341公里,新开工“8类18项”公服设施项目2199个,建成功能性项目987个,“家门口”的绿色福祉可感知可触及;

看社区治理,依托以党组织为统揽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体系,整治提升背街小巷2059条,改造老旧院落600个、棚户区17434户,完成“两拆一增”点位3270个,打造特色精品街区121个、公园小区70个,实现公园形态与社区生活有机融合,基层治理能力和宜居生活品质同步提升。

“经过两年的创新实践,公园城市已成为成都最显著的品牌标识。”杨小广说,未来成都还将继续探索生态价值转化的“成都方案”,努力再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蜀川画卷!

本报记者 张家华 摄影 吕甲

原标题:建成各级绿道3689公里 新增绿地3885万平方米

编辑:段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