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法典的确立对法律体系的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随着民法典这部人民权利的宣言书翻开新篇章,法治中国树立起一个新的时代标杆。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编者按】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特殊时期召开的中国两会,注定吸引全球目光。5月18日起,海外网推出“2020年,中国这样干”系列评论,从防疫、经济、外交、法治等多领域解读今年两会。此为第十一篇。
-----------------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意味着,历时五年多的编纂,中国正式迈入“民法典时代”。
7编加附则、84章、1260个条文……从“高空坠物谁负责”“职场性侵咋预防”“遛狗不栓狗绳怎么办”等社会热点,到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明晰企业市场交易规则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可以说,民法典的每一款条文都围绕着人的权利书写,与每个普通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息息相关。
纵观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从1804年《拿破仑民法典》为现代意义的法典奠定基础,到1896年《德国民法典》带动制订民法典的世界风潮,编纂民法典是一个国家走向法治现代化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编纂一部适应时代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恰逢其时。
尊重科学规律,民法典适应时代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也带来许多新的法律课题,民法典对此作出了明确回应。例如,在人格权编中,在收集、处理个人信息确立明确的行为规范,要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等等。英国路透社注意到,这是中国首次确立个人隐私权和个人数据权。建立一部内涵丰富、体例完整的民法典无异于给行业一度存在的“隐私换便利”灰色地带画上红线,更好地平衡企业与个人的利益关系。
立足本土实践,民法典符合中国国情。民法典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法典开宗明义指出“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事实上,无论诚实信用、公序良俗和绿色原则,还是契约精神、自愿原则、诚信观念,都是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法层面的转化和表达,彰显了浓厚的中国特色。
坚持人民至上,民法典反映人民意愿。环顾世界,拥有民法典的国家不在少数,惟有中国的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这固然有立法技术的考量,比如,未来司法实践可以通过对既有人格权范式的参照和类推适用,发现和确认新型的人格权法益,为人格权法的发展提供足够空间。从价值理念上看,中国民法典将“人身关系”置于“财产关系”之前,改变大陆法系“重物轻人”现象,把对人的尊重和保护提高到新高度,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中国理念。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法典的确立对法律体系的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随着民法典这部人民权利的宣言书翻开新篇章,法治中国树立起一个新的时代标杆。(海外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