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摊”撬动“大就业”

成都日报 2020-05-29 06:59

复苏的经济,流动的人潮,激活了就业这条民生底线,也增强了“生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本报记者 张青青 摄

复苏的经济,流动的人潮,激活了就业这条民生底线,也增强了“生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本报记者 张青青 摄

“桥下小酒吧,广场大夜市,社区的生活就是这么精彩且富有内涵。”华阳街道安公社区党委书记张彪发的朋友圈里,每晚的社区夜市就是幸福生活的表达。

路边经济的复苏,不只让居民走出了家门,也增加了就业机会;产业经济的复苏,不只为企业按下了“启动”键,也让更多的技术人员回归岗位……

就业,一头连着企业运营、宏观经济,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民生冷暖。复苏的经济,流动的人潮,激活了就业这条民生底线,也增强了“生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

这既是指导城市工作的根本遵循,更是成都一以贯之的坚持与落实。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成都科学研判就业形势,出台一系列有力措施,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千方百计稳住就业基本盘。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所言,从目前情况看,保就业举措的积极成效正在显现,许多企业的困难得到缓解,为稳定就业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困难挑战,一座城市唯有时时刻刻装着人民,办法才会多、政策才会活、制度才会见长效。

办法更多

社区里的“新场景” 盘活了就业创业的新需求

匡晔在安公社区经营着一家以乳制品批发为主的店铺,疫情冲击下,她这边是库存积压量大,销售困难。另一边宅在家里的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却又面临着购物难的问题。

安公社区组织开展商家意见收集会,在社区微信公众平台上线“社区商城”,引导居民通过线上以及电话订购商品,社区志愿者进行配送,以此拉近了商家与居民的良性互动,也拉动了社区的就业需求。

“创新场景,我们实现了灵活就业服务的长效发展。”安公社区党委书记张彪介绍,社区开办安公夜市、创业集市、社区文创节、社区美食节、社区线上商城等创业就业平台,大力发展夜间经济,营造社区消费新场景,吸引400余商家或个人参与,增加就业创业机会,实现了社区就业创业服务创新跨越发展。

这背后得益于成都创全国之先河从社区入手,从人的感受、需求出发,将城市治理落实到细微之处,探索出了一条超大城市的治理之路。社区发展治理成果的“红利”也为社区开创出了就业的新局面。

办理社区居民求职和创业登记482人,登记人员就业率达到98%以上;开展线上招聘活动25场、线上培训1000课时的各类就业创业培训,参与群众多达1000人次……一个面积约0.4平方公里,辖3347户,常住人口约1.2万人的安公社区。一组组数据,一项项举措,正是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的佐证。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关乎国计民生,更关乎千家万户。稳就业促就业,成都铆足了干劲。

鼓励企业吸纳灵活从业人员稳定就业,对招用来蓉的灵活从业人员的中小微企业,给予1000元/人的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对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企业,按规定给予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

就在前两天,成都又发布了“干货满满”的专项行动计划,持续减轻企业用工成本,全年计划返还失业保险稳岗资金45亿元。全力促进重点群体充分就业,全年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6万人以上……

“做大就业池很关键。具体来说,可以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鼓励国有企业发掘用人潜力,扩大高校毕业生录用规模;积极引导小微企业良性发展,提高带动就业能力,给予吸纳就业补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新高教集团董事长李孝轩说。

政策更活

路边摊的“小市场” 复苏10万就业岗位“大平台”

在天府二街的蜀都中心二期商业街区,风格统一的花箱,统一规定样式的遮阳伞,打造出了成都高新区占道经营样板街区。街区一家面馆的王老板感慨,桌位增加后,现在用餐高峰期也不用等位,客人流失少了,收入也增加了。“我还准备再招两个人,为缓解就业压力尽一点力。”

两个多月来,伴随着成都出台新规允许街边临时设摊经营,路边经济的复苏为城市增加了超过10万个就业岗位。从允许“占道经营”到帮助“天天工”就业,成都正用灵活的政策诠释着办法总比难题多。

“天天工”、零工……立足于城市外来灵活从业人员的就业诉求特点和生活保障难点,成都率全国之先出台《关于建立灵活从业人员服务管理体系的意见》,探索构建灵活从业人员从进入城市到融入城市、从基本保障到全面发展的全周期服务管理机制,进一步增强社会包容性、提高发展融合度,推动实现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聚焦保障政策难以全面覆盖的问题打通政策堵点,把灵活从业人员统筹纳入公共服务管理、社区发展治理和跨区域协同保障体系,让更多的城市公共服务资源惠及灵活从业人员;聚焦灵活从业人员难以融入城市的问题构建长效机制,引导灵活从业人员有序参与社会治理,更好融入社区、融入城市,共同建设维护城市美好家园……

“城市灵活从业人员参与城市建设、服务市民生活,为推动城市发展和满足市民需求作出了积极贡献,做好灵活从业人员服务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同时这也是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抓手。”市人社局就业处负责人唐启洪介绍,成都把“人民至上”理念贯穿始终,把做好灵活从业人员服务管理工作作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做好救助帮扶工作,进一步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努力探索建立与城市相适应的灵活从业人员服务管理体系,让每一位劳动者都得到尊重,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

政策织密保障网,让就业底线兜得牢。如今,一大批灵活从业人员通过辛勤劳动得到了城市的认可、享受到了城市的实惠、感受到了城市的温暖,成为了新市民。

制度更韧

编制“机会清单” 迎来更多“量身定制”岗位

来自宜宾市泥溪镇51岁的郑雪英,以前当过保姆,干过库管,对于找工作郑雪英其实并没有明确的方向。正当她百般为难之际,在锦江区人力资源市场,工作人员为郑雪英进行了求职登记、职业指导……

紧接着,一场“量身定制”的就业岗位精准匹配推荐服务,让郑雪英获得了四川爱君宝玛家政有限公司的工作机会。“我现在由公司安排,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已经在一家月子会所当起了月嫂,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收入也非常可观。”郑雪英说。

“就业难”与“招工难”矛盾并存。如何化解供求矛盾的困扰,激发就业活力,锦江区人力资源市场有一套做法,免费为灵活从业人员提供求职登记、求职流程介绍,免费书写自荐书,并提供全程用工求职免费公共就业服务。

“我们市场的受众群体多数为农民工和进城务工人员,大多来自仁寿、安岳、眉山等省内城市,市场内招聘的工作多数也以服务业为主,例如保洁、厨师、保安等工作。”锦江区就业局副局长、人力资源市场主任黄洁介绍,还有很多适应新时期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正在这里被不断探索。

人力资源市场的回归,伴随着一座城市“烟火气”的回归。

眼下,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吸引更多人才特别是大学生人才到成都发展到了关键时刻,《成都市促进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条措施》的发布,犹如一场及时雨。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必将为城市“烟火气”蓄能,为“生活城市”增动力。编制发布成都就业创业“机会清单”;通过扩大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录规模、扩大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人数、扩充公益性岗位、增加就业见习岗位等,总共筹集2.38万个岗位专门用于接收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支持企业招用应届高校毕业生;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优化高校毕业生招聘服务……

稳就业既是稳经济、稳社会,也是稳民生、稳人心。做好稳就业的“答卷”,面对突如其来的难题和困局,不是缓一缓、等一等,而是结合实际、创新思路,不等不靠、迎难而上,才能因地制宜找到“答案”。本报记者 王雪钰

原标题:“小地摊”撬动“大就业”

编辑:段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