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新一线看成都

成都日报 2020-06-03 07:05

1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以产业生态圈建设引领要素集成集聚;以成都科学城建设引领科技创新;以场景供给引领新经济发展。6月3日,成都市科技创新大会举行之际,记者走进创新一线,探寻成都如何打造直面未来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数字经济,如何环湖而生?

聚焦重点 加快布局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

在成都天府新区距离兴隆湖仅几公里之隔的一片建筑工地,一座潜艇式的建筑正在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这里就是天府新区独角兽岛启动区的首个单体建筑,预计本月就可以完工。”项目施工单位中建五局工作人员廖凯凡介绍,虽然独角兽岛整体的建设工作距离完成还需时日,但是这座“专门为培育新经济企业”打造的“兽群聚集地”已经吸引了商汤科技、安谋中国等多个数字经济独角兽企业落户。

无独有偶,和独角兽岛同步推进建设的还有中国科学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前者将于今年投用,建设后,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本部、成都生物所、成都山地所、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有机化学公司、中科信息6家单位将整体搬迁至成都科学城。后者目前已完成土方作业,除规划用地260亩外,还预留167亩作为中科院承担的大科学装置及前沿引领技术重大科研平台用地。

“建设中科院大学成都学院是中科院和成都市把握全球大势、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历史机遇作出的重要决策。”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涛表示,成都学院将努力建设成为一所科教融合发展、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为成都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实施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服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

重磅项目频频落户并非偶然,以构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目标,近年来,成都科学城聚焦重点领域,加快布局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推动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研究基地集群和若干功能性产业园区,如今已经实现了从“0”到“1”的创新策源地打造,正向着从“1”到“100”的科研主阵地前进。

截至目前,通过引进中国科学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等30余个校院地协同创新项目,以及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先进微处理器技术等国家工程实验室和核聚变堆技术研发基地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项目,已有100余位高校科研人员在新区创办领办企业,近1000项科技成果在新区完成了转移转化。

做强增长极,如何形成动力源?

产业集聚 撬动新动能激发新活力

夏日晴好,走进位于永安湖畔的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先导的实验室内,董事长兼总经理李进正带领工作人员进行新药研发,这是公司的主要战略之一。为何选择去做风险不低的创新药?“不可能因为生产了一个特殊的螺丝钉,所以企业就永远生产螺丝钉。”李进说。

正是这一份激情和专注,近期,随着一声清脆的敲钟声,李进将成都先导送上科创板,使之成为西南地区首家登陆科创板的企业。

以建设重大新药创制转移转化示范基地为契机,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从靶点筛选、药物发现、药学研究,到安全性评价、有效性评价,再到临床试验、中试放大,在创新研发的每个环节,都有相应服务平台。

生物医药产业只是成都科技创新澎湃动力的一个缩影。新经济,则是成都围绕创新培育内生动力抢先开辟的一条新路。

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直播带货……今年以来,成都的新经济蓬勃生长、加速成势。而在成都高新区日前的首批新基建项目发布会上,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企业纷纷表示,将共同参与新基建建设,意味着新基建为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必将带来更多新机遇。

从进一步强化硬核科技引领,加大5G、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项目布局,到完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强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做实产业应用场景建设;从独角兽企业从0到6,到聚集具有新经济性质企业达8万余家……成都高新区新经济因子活跃聚力,已成为一股重要经济动力。

转变城市和经济工作方式,构筑区域发展比较优势和中心城市核心优势。为此,成都率先提出了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此外,成都将协同规划西部(成都)科学城,构筑“一核四区”发展格局,通过数字链、创新链和价值链与全市66个产业功能区相嫁接,开辟科学城发展的拓展空间。

创新加持,这座城市在做强增长极,而产业优势和重点领域布局其中,正为城市的发展孕育着源源动力。

未来之城,如何预见未来?

创新引领 打造国际一流科技引领发展新高地

5月6日,成都东部新区正式挂牌成立,这个获批即将满一个月的新区,将成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平台。

未来,成都东部新区将是一片创新创业的热土。紧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成都东部新区将重点发展航空经济、现代物流、国际消费、智能制造、总部经济五大主导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经济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

其中,成都东部新区还将强化创新引领,推动成渝共建西部科学城。如今,位于成都东部新区的成都未来科技城已经率先启动规划,将建成国际一流应用性科学中心、中国西部智造示范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创新性大学聚集区,总体定位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地。

为此,成都未来科技城锚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引领发展新高地定位,立足“1+3”功能体系,即大科学装置、国际知名大学、顶级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聚集的“1”个核心功能群落,匹配涵盖云计算、量子通信、航空制造、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的智造科创,涵盖科技金融、总部经济、检测认证、法律咨询和人力资源的顶级服务,以及涵盖商务会议、会展博览、全龄教育、医疗健康和文化休闲的优质配套,积极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应用创新核心承载区。

目前,成都未来科技城正围绕民航科创示范区、中飞院等已落地项目深度挖掘科技创新亮点,引导企业建设企业研发总部、中试基地和技术示范中心等提升前沿科技研发创新能力,进一步突出科技属性。

本报记者 宋妍妍 曹凘源 吴怡霏

受访单位供图

原标题:从创新一线看成都

编辑:韩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