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成渝经济圈 奏响乡村振兴协奏曲
巴南乡村组织振兴的代表集体村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 严诗琪)6月11日报道 巴蜀一家亲,成渝一盘棋。今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局之年,乡村振兴也唱响“双城记”。
6月8日-10日,“川渝媒体看巴南,共建成渝经济圈”——四川重庆两地主流媒体巴南采风活动举行,川渝两地20家主流媒体赴巴南采风,该活动由巴南区委宣传部、巴南区委网信办、巴南区文旅委主办。在先后探访了重庆公路物流和重庆生物医药产业之后,媒体记者们关注到巴南区在乡村振兴方面的创新。
二圣乡村
二圣镇乡村游景区云林天乡
乡村生态振兴
巴南区上下齐心建“美丽乡村”
巴南,人文历史悠久,商代时巴人就在此立国建都。今天的巴南,身处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却又有广袤的农村,呈现大城市大农村的特点。巴南成功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10日,媒体记者们来到二圣镇、木洞镇,探寻这里的发展秘诀。
巴南有“巴南银针”“定心”等名茶,也打响了“天冠高山梨”品牌。如今,巴南已完成“四季果蔬”示范基地布局,品牌茶业、精品果蔬、生态渔业、特色粮油四大支柱产业态势良好,光是茶叶精深加工、果蔬初加工等加工产业,加工产值就已超过百亿元;乡村旅游经营收入也达到了38.6亿元,同比增长24.5%。
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振兴。上世纪90年代,木洞镇被重庆市命名为“山歌之乡”,木洞山歌被评为“巴渝优秀民间艺术”,2006年木洞山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木洞镇风景秀美,王维就曾感叹木洞“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杜甫曾绘木洞江景为“山带乌蛮阔,江连白帝深”。传承木洞山歌文化,实现文化振兴,当地打造了木洞河街。
老艺人献唱木洞山歌
乡村人才振兴
请“归雁”找外援搭平台
乡村振兴,靠农村自身体内循环远远不够,需要引入人才资源。重庆恒雨谷木家庭农场总经理陶恒就是在巴南区有关部门的鼓励下,毅然回乡创业。现在恒雨谷木家庭农场返乡农民工占60%。农忙时,每天还会临时录用40—60位农户。
除了引导返乡创业,巴南区还积极向外引智。巴南区相关负责人透露,该区为了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出台了《巴南区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实施方案》,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成长成才,选派160余名医生、教师、涉农等入乡人才到基层单位服务,拓宽了基层人才来源渠道;常态化开展“红领行动”“归巢行动”“亲情行动”,引导吸引260余名农村劳务经纪人、乡村厨师等技术技能人才返乡创业兴业。
其次,是完善人才教育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培养基地,依托西南大学、市农科院等大专院所,积极开展校(院)地合作。
截至目前,新培育高素质现代农民606人,新发展家庭农场39个(全区总数达317个),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42个(全区总数达594个)。
奏响乡村协奏曲
唱好成渝双城记
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离不开乡村振兴的“双城记”。
“前段时间我们还赶赴彭州泡泡小镇,学习网红小镇打造经验。”相关人士介绍,在乡村振兴方面,成渝相互借鉴学习,早已提上日程。
据了解,今年5月,成都郫都区唐昌镇早以与渝北区木耳镇、唐昌镇战旗村与木耳镇金刚村在重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启成渝两地乡村振兴先行区深度合作。双方重点围绕“经验互鉴、干部互派、窗口互设、产业互促、资源互通”共建共创、共赢发展,助推双城改革现代治理体系构建和乡村经济新业态升级。
往期回顾: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段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