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极核作用 成渝双城经济圈共建科技创新中心
华西都市报 2020-06-23 07:48
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论坛。
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圆桌论坛。
画好“同心圆”,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成渝地区要建设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增长极,是中央赋予成渝两地的重要使命。但对比粤港澳、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成渝两地的经济总量占比、科技研发强度、科技创新密度、高新技术企业产值总量以及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带动程度,都还存在显著差距。
如何加快追赶步伐,如何“跳跃摸高”?科技创新,是关键。6月20日,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论坛在蓉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校、智库以及社科界和政府部门的近200位专家学者和代表,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两中心两地”定位、7大重点任务等主题开展了交流和探讨。
■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
“成渝打造中国西部科创高地,首先要创新构建科技创新载体和统筹科技创新的空间布局”
“中央提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一宏大战略,就是希望能够整合成渝这两座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实力,通过要素禀赋的互补互融,集聚发展新动能,打造中国城市群的第四极,辐射带动广袤西部地区的发展,从而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从沿海到内陆的梯度发展过程。按照产业梯度转移的规律,长期以来,我国西部内陆地区处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最低端,并落后于沿海先发展地区。
新时期,西部地区要加快追赶步伐,必须“跳跃摸高”,通过科技创新、投资强度和结构优化,推动经济更快增长。
在成渝共同打造中国西部科技创新高地的过程中,首先要创新构建科技创新载体和统筹科技创新的空间布局。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就要推动科技功能布局与城市战略方向相契合、科技攻关重点与主导产业需求相匹配,大力培育以新技术为引领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圈,加大新兴技术的应用场景培育。
要坚持通过创新扩大有效供给,创造新需求。进一步突出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整合资源高效利用,加大原生性科学理论研究与应用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构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成果转化—产业壮大”的全周期创新与产业培育体系,实现城市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性转变。
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面向全球“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在后疫情时代,全球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再造重塑之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必须要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深度融入全球产业生态体系。相关产业必须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走得出去、引得进来。同时,人才发展与创新链培育应协同深度相互嵌入,要着力构建以创新创业环境优势、人才可获取优势、生活成本竞争优势、城市宜业宜居优势为核心竞争力的国际人才高地,通过人才结构调整和人才层次提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能级。
■四川省社科联副主席丁任重:
“依托成渝两地的科教资源比较优势,联合争取设立第五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四川省社科联副主席丁任重指出,目前获批的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北京、合肥、上海、深圳)位于北、东、南三大方位。建议依托成渝两地的科教资源比较优势,联合争取设立第五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谋划建设一批引领性、带动性和标志性的大科学装置、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增强成渝地区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力和辐射力。共同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建设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和(重庆)国家大数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推动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等建设。
同时,应推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等创新主体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不竭动力源。持续支持川渝两地高校“双一流”建设,推进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争取教育部政策支持,建设成渝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示范区,扩大现有高校国际化办学或吸收留学生规模,参照上海、深圳等地做法引进国际国内一流大学在成渝地区设立分校和研究院。支持现有国家级科研院所和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吸引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在成渝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大型骨干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扶持本土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促进行业“独角兽”持续涌现。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参加国家重大项目联合攻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产业合作示范园区。
此外,还应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厚植创新沃土。要建立健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打破行政分割,建立“成渝城市群协同创新共同体”,共同抓好规划、方案和政策的编制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促进区域内科技项目库、成果库、专家库和人才库等资源互动共享。建立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政策协同机制。合作共建成渝地区统一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以及知识产权公证服务平台和知识产权远程诉讼平台。促进有关政策的同等化。成都科学城、重庆科学城和绵阳科技城相关政策实现协同共享,同时向国家争取将北京、上海等地科技创新中心的支持政策在成渝地区推广应用。联合向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争取将中关村科技园区内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适用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相关主体。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原标题:增强极核作用 成渝双城经济圈共建科技创新中心
编辑:谭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