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防内涝:20万个进水井如何织牢3700公里的“网”?

成都商报 2020-06-25 08:02

清理井下垃圾

工作人员正在调试杆式检测仪

血管如果淤塞,将对人造成生命危险。一座城市也是如此,而城市的“血管”,正是遍布地下的排水管网。

“城市看海”,并不是褒奖,而是市民对于城市内涝发生时的戏称。入夏,暴雨等极端天气时有发生,每当出现城市内涝时,不少市民的正常生活会受到影响,如不及时处理,更会危害市民生命安全。

抵抗城市内涝,更加考验城市的排水能力。成都如何应对内涝?近日,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跟随成都市供排水监管事务中心,前往成都市内排水管网的各个点位,打探成都应对城市内涝的各项准备工作。

马路边的井

20万个进水井 定期巡查清理

6月22日上午,在成都市青羊区瑞联路,路面仍然可见昨夜雨水的痕迹。早高峰后,车辆并不太多。趁着降雨停止,车流量减少,在道路一侧,一群身着黄色施工服的工人开始忙碌。3至5人一组的施工人员,进行的工作是对道路两侧的进水井进行清理,其中一人设置好安全提示牌后,一人撬开井盖,一人清理淤泥,一人还原井盖。流水线的工作方式,效率颇高,平均每个井盖清理只需1到2分钟。

这些深约1.5米的进水井,在设计上颇为讲究。“每个进水井的底部,设置了大约15厘米深的沉淀池。”成都市水务局供排水监管事务中心规划与发展科科长徐磊向记者介绍,当雨水来临,往往会带着路面上的杂物一并进入进水井,如果直接进入排水管网,时间一长,很容易堵塞排水管道。沉淀池的作用,便是将杂物聚集于此。杂物下沉,水位上涨,便会流入进水井底部高15厘米处的排水管道,进入排水管网。“排水管道的设置上是向下倾斜,水流可以依靠自身重力流动,不需要借助外力。”

在成都,这样的进水井约有20万个,分布在城市各个街道两侧。它们收集道路上的雨水,流入排水管网。“区域排水能力小于降雨量,是形成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徐磊说,由此可见,保障排水管道的通畅,对于进水井中沉淀池的清理,至关重要。“类似这样的清理工作,每月都会进行一次。”有24年工作经验的余颖,对于进水井的管理排查工作早已熟悉。现担任成都市供排水监管事务中心城西管理所排水室室长的他,从工作之初,便从事相关工作。

“以前检查进水井的情况,需要工作人员打开检查井,进入地下检查。”余颖说,这样的检查方式很费事,也比较危险,“现在检查方式方便多了”,余颖向记者展示了目前使用的杆式快检仪,通过长杆,将前端带有摄像头的设备放入进水井或者排水管道中,摄像头设备会将视频信号传输至主机上,工作人员可以清晰地看到管内情况。“如果排水管道是直的,快检仪可以观察100米长的管道情况。”

隧道旁的泵

雨水“一网打尽”

机器“两用一备”

进水井作为主要的排水渠道,遍布城市各条道路,但对于一些特殊道路,由于地势较低,进入进水井的雨水无法依靠重力自行流入排水管道,便需要其他方式的辅助,城市隧道就是这样的情况。

离成都市蜀西路下穿隧道不远处,坐落着蜀西路下穿隧道排水泵站,这里的主要功能是将隧道中的雨水,通过水泵输送至排水管道。在排水泵站,记者发现,排水泵站内监控仪器旁,有深达20米的蓄水池,蜀西路下穿隧道中流入的雨水,将全部汇集在此处。蓄水池旁是监控仪器,实时监控着蓄水池的水位情况。

“目前,监控仪器设置是自动抽排雨水。”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道,整个排水泵站用于抽排雨水的机器有三台,分为‘两用一备’。在蓄水池水位高于2.5米时,1号水泵启动抽排。如果1号水泵抽排时,水位仍然上升,在达到2.7米时,2号水泵启动。同理,两台水泵同时启动时,水位仍上升至2.9米,三台水泵就会同时启动。“三台水泵同时启动,水位仍上涨,我们会立即通知交管部分进行交通管制,但这样的情况很少见。”

在泵站,工作人员演示了水泵工作时的场景:当工作人员手动打开2号水泵时,监控仪器上显示的1.4米蓄水池水位快速下降,仅1分钟左右,便下降至1米左右。据泵站内的基本情况信息表显示,全长660米的蜀西路隧道,设计的暴雨重现期为10年,理论最大排水量为4500m3/小时,理论可应对最大降雨量为228.43mm/小时。

防内涝的网

开展系统治理

提升排涝能力

从路边的井,到隧道旁的泵,成都正在织牢一张防内涝的网。“目前,成都绕城范围内的市政管网,总长度超过了7000公里。”成都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处长何剑告诉记者,市政管网中,雨水管道长3700公里左右,污水管道长4300公里左右。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雨水管道系统较为老旧,排水标准较低,是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成因。

何剑坦言,按照2016年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要求,中心城区新建雨水管网设计雨水重现期取3-5年,重要地区设计雨水重现期取5-10年,但从成都市目前排水系统来看,部分区域存在着系统老旧、进水井数量不足、雨水管径较小、排水能力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建设年代较早的雨水管道设计标准较低,小于等于1.5年雨水重现期的占91%,下穿隧道(下沉式道路)排涝标准大多在30年一遇以下。除此之外,还存在着部分区域在雨水管网内设置堵头,造成排水不畅;部分中小河道行洪能力尚未达到规范和设计防洪标准等问题。

诸多困难,如何解决?“当前,我们正在开展城市内涝防治的各项工作,进水井清理便是其中之一。”何剑说,在汛期期间,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排水设施管理维护工作。其中包括汛前组织排水管网全面疏掏,汛中定期排查和及时整改问题,汛后评估设施效能等。同时,对于老城区,结合城市更新改造、道路综合整治等同步改造管网,对于新建区域,完善排水规划,按照最新标准建设排水系统。并有序实施周期性排水管网检测和病害治理,对于内涝风险点位优先安排整治,避免内涝反复发生。在河道防洪整治方面,加快整治尚未按规划和防洪标准形成行洪能力的中小河流,设置和改造排水口位置,如有必要,设置抽排设施设备。

此外,还在推行海绵设施建设以及强化预测预警和智慧调度方面开展具体措施。除上诉措施外,何剑也向记者介绍了另一种城市内涝防治工程。“市政管网一般来说安置在地下15米的位置,但随着城市的发展,所剩的空间并不多。”何剑说,而现有对于城市排水管网的解决方法中,都受城市地上、浅层地下空间高密度开发严重所限,而深层隧道排水工程,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据何剑介绍,深层隧道排水工程可以看成是在现有排水管道布设的地下空间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更深地下布设管涵,把深层地下空间利用起来,作为现有浅层地下空间排水管网的补充。一般城市在浅层空间的地下管网层,包括自来水管网、交通网、信息网、地铁等设施。而在30米以下就可以建设深隧,并利用深层次空间设置通道,将超标雨水和污水尽快输送至河道和污水处理厂,减轻城市内涝的压力。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邓文博 摄影记者 吕国应

原标题:“管”窥成都防内涝:20万个进水井如何织牢3700公里的“网”?

编辑:段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