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的硅巷:发展都市工业的新探索
成都日报 2020-07-06 07:08
“硅巷”是现代创新创业载体的一种形态,南京在老城有机更新中创造出了新模式。南京白下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张仲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硅巷”的特点是位于城市中心,是以存量空间更新为主的创新科技产业集聚新模式,现代科技、新兴产业、创新人才、金融资本、先进管理等要素在这里高度汇聚。
成都提出要创新老城有机更新,以高品质科创空间为载体,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探索发展都市工业,吸引更多研发机构、创新企业集聚发展,积极构建特色消费场景、体验场景,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让市民生活更安逸。
在2020年4月南京推出的新基建、新消费、新产业、新都市“四新”行动计划中提出2020年南京新型都市工业产业规模要达到600亿元。
同处长三角的杭州,自2009年提出把服务业打造成为“首位经济”后,十年后再提出“新制造业计划”。杭州近日印发《2020年度杭州市经营性用地出让、收储和做地计划》,专门新增了一项“工业用地与创新型产业用地”。
“硅巷”为创新代表的老城有机更新蕴含了哪些空间组织、产业升级新思路?本期《成都经济观察》将对话成都、南京两地的专家、企业,共同探讨都市工业发展的新机遇。
卡诺普整洁有序的机器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调试设备
探访成都企业
城市地标:龙远科技大厦
行业边界在模糊:
大厦里的“新租客”创造硬核价值
整洁有序的机器生产车间内,卡诺普的工作人员们穿着工作服埋头组装,不时有机器手臂在空中挥舞的声音。产线旁,身着深蓝色衣服的工作人员在调试设备。他们中有人的衣领上有几条彩色的标示线——穿着这样工服的人隶属于技术研发部门。这样的变化,源于公司去年的一项战略调整。
“控制器被称为机器人的‘大脑’,也是决定机器人性能的关键部件。而卡诺普所生产的弧焊控制器,在2018年就已占据市场份额95%。”公司副总经理邓世海告诉记者,得益于控制器的领先优势,公司开始拓展产品线,开发了驱动器、传感器等部件,推出机器人本体。“现在的我们既是研发机器人控制软件的电子信息企业,也是机器人整机制造的企业。”如今的卡诺普,不少工程师们常常不在办公室,而是一头扎进楼下的车间。“在车间写代码”,是这群人的共同特征。
边界模糊,是现代产业的重要特征。在技术革命的迅猛浪潮之下,跨界融合催生出的黑科技一次次刷新世人认知,用中心城区内高品质的科创空间推动工业升级转型,进而兑现创新的硬核价值。2019年卡诺普总收入达到1.2亿,其中控制器3000万;机器人销量突破1500台,达到1567台。这家位于楼宇里的机器人企业也成为业内首家机器人本体市场化后首年销量破千台的生产厂家。今年上半年公司接到的销售订单已经和去年全年持平。
与其他从事机器人行业的“高大上”相比,公司的车间略显“安静”:卡诺普的工厂位于成华区龙远科技大厦的一、二楼,总面积不到8000平方米。这里一年却可以创造3亿元的产值。“按照我们现在接订单的速度,明年这里的产能就无法满足我们的订单需求了。”邓世海告诉记者,公司正在规划一个3万平方米的智能化生产基地,而在大厦中的办公室则作为公司“总部”,针对研发、调试等进行小型生产。
就邓世海的经验来看,公司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已不再偏好“硅谷模式”——远离生活和娱乐区域,必须依靠开小汽车才能抵达。“我们的研发人才更加偏好的开放式办公空间更多地在传统老城区实现了。这些新型的办公空间不仅开放、富有活力,而且不用跨越太多的物理距离,就能抵达可负担的生活寓所、多元包容的娱乐场所、高质量的学习场地。”
位于成华区的四川检验检测创新科技园
城市地标:龙潭街道
产业范围在扩大:
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良性互动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在引入低能耗、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企业的同时,以检验检测、工业设计、工程研发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开始在中心城区聚集,并形成与周边先进制造业的良性互动。位于成华区的四川检验检测创新科技园就是一个典型。
新房交付,建筑质量如何?新房入住,怎么知道甲醛、苯等空气污染物含量是否已经适合入住?河水水质如何,要怎么取样分析并开展监控?……检验检测机构接受产品生产商或产品用户的委托,综合运用科学方法及专业技术对某种产品的质量、安全、性能、环保等方面进行质量检验检测,出具质量检验检测报告,从而评定该种产品是否达到政府、行业和用户要求的质量、安全、性能及法规等方面的标准。
“可以说哪里有生产,哪里就有检测;有什么类型的产业结构,就会产生什么类型的检测服务企业。”四川检验检测创新科技园总经理黄其说道,作为生产性服务业,检测机构的发展布局与地区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息息相关。而以往,企业要进行产品检测认证必须把产品送往分布在全市各地的检测机构。成本高不说,还耗时耗力。“现在我们把检验检测机构都聚集在一起,不仅方便快捷,而且极大缩减了成本。目前科技园已入驻38家检验检测机构,投资额突破5亿元。”
走进科技园内四川力博检测有限公司的检测室,一台台先进的仪器正在有条不紊地运作着,几个身着白衣的工作人员正在对刚采集到的一家工厂的废水做成分分析,并进行数据记录。“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都可以在这里完成全面‘体检’,每个检测项目都有专人负责。”实验室负责人王静告诉记者,虽然入驻科技园的时间不长,但已经和科技园内其他的检验检测企业有过多次的业务交流。“不仅可以进行行业交流和技术研讨,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我们所立足的成都市成华区有深厚的工业底蕴,希望能建设一个与产业链相配套的检验检测园。”黄其说道,未来,希望将这里打造成为一个为周边工业企业提供生命周期的服务平台,将检验检测、标准认证等质检服务窗口与工商、税务、社保等政务服务窗口和人力资源、法律、知识产权等企业服务窗口整合在一起,真正构建企业从工商注册、税务、人才、知识产权到产品生产检验、产品上市质量认证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名词解释
生产性服务业: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
城市地标:金泉街道
发展赛道在更新:
“老城区”抢滩新基建风口
“新基建”是一个热词,但绝不是一个新词。早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便首次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的提法由此产生。
虽然在全国层面目前尚未出台有关指导意见,但成都已将发力目标锁定在基础信息网、枢纽交通网、智慧能源网、科创产业网等“四张网”上。在国家新基建的战略背景下,服务业占比较高的成都中优区域也开始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在北斗+、人工智能等领域率先发力。
成都天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代表性企业。原子钟是北斗导航卫星的“心脏”,直接决定了导航定位精度。若卫星存在十亿分之一秒(1纳秒)的时间误差,则会产生0.3米的测距误差。作为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的三项关键技术之一,天奥电子的产品历次为航天发射工程“授时”。
在公司的展厅内,记者看到一个三四十厘米长宽、十几厘米高的“黑匣子”,外表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据公司总经理刘江介绍,这个铯原子钟可以做到30万年不差1秒。不仅如此,这也是国内首台实现商品化的激光抽运小型铯原子钟。
在刘江看来,基础设施的带动效应必然是涉及多领域的、辐射式的。“不能仅仅把‘北斗’归为一个卫星导航系统,它的应用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它必将成为数字时代的基础设施之一,与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互促进、协同推进。”刘江举例道,原子钟为数字通信网络提供时间频率同步,保证通信数据按特定的时序进行交换和传输及网络的正常运行。例如金融证券交易提供统一的时间标准,它从技术上确保金融证券交易的公平公正和安全。
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人才。让刘江感到欣慰的是,目前公司所在的园区各类生活配套已经比较完善:“工作上不用再花费两三小时通勤,马路对面就有一所小学在建。生活上,孩子上学、居家购物、日常休闲等未来都能就近解决……”成都正在建设的产业功能区将打破传统工业园区产城脱节、职住分离的问题,以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作为“加分项”,实现引才、留才、聚才。
在天奥电子所在的金牛区,北斗+产业园为全国第一家由原国家测绘局授牌的高科技地理信息产业园,定位为北斗产业的“西部新硅谷”。占地约353亩,总规划建筑面积约85万平方米。目前已建成50万平方米,在建8万平方米,已引进视慧智图、九洲北斗、南方测绘、易华录等104家北斗产业链企业。
这里还集聚了以“北斗+”为细分领域的现代都市工业。目前,园区一期已建成,其北斗七星的建筑布局成为成都“坐北朝南”的城市封面地标建筑。园区一期已落地8项重大项目,即成都数据湖、测绘地理信息局创新基地、企业孵化基地及创客中心、信息化支撑体系、四川省测绘应急保障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中心、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备份中心等。
秦淮硅巷 图由受访者提供
对话南京经验
对话人物:南京白下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张仲金
秦淮硅巷——
“最小”主城区的城市创新“大文章”
提到南京秦淮区,你可能会想到青砖黛瓦马头墙、夫子庙、 老门东、明城墙……如今,这里又多了一个标签:秦淮硅巷。“‘硅巷’是现代创新创业载体的一种形态,其特点是位于城市中心,是以存量空间更新为主的创新科技产业集聚新模式,现代科技、新兴产业、创新人才、金融资本、先进管理等要素在这里高度汇聚。”南京白下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张仲金介绍,作为秦淮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主阵地,白下高新区特别组建了秦淮硅巷部,全力统筹推动秦淮硅巷实现新发展。
为在人口集中、建筑密集、开发建设空间有限的老城区,推动科技创新、激发城市活力,2018年9月,秦淮区率先在南京启动城市硅巷建设。作为江苏省面积最小但特色最鲜明的主城区,秦淮区率先打造科创载体54万平方米,引入科技型企业347家和新型研发机构11家,2019年底区域产值超258亿元。秦淮硅巷变成了承载老城空间整合更新,创新力量汇聚,产业发展能级提升的创新载体。
打造硅巷对当地产业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第一,打造硅巷,能使产业方向更加聚焦。”张仲金介绍道,秦淮硅巷所在的老城片区,不同于主导产业明确的开发区,产业方向较为分散,产业发展缺乏活力。“本着产业方向宜精不宜多的总体思路,我们紧紧围绕秦淮硅巷高校院所的优势专业及其关联产业、龙头企业,经科学谋划、努力推动,目前已形成无人机、芯片应用、物联网、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链,使得区域的产业方向更加聚焦。”
第二,打造硅巷,能使产业主体更加协同。据介绍,秦淮硅巷规划面积约6.6平方公里,区域内集聚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55研究所等一批大院大所大企。“由于受到机制体制等影响,这些主体彼此之间缺乏联动与合作。”张仲金表示,为了打破院墙隔阂,秦淮区会同驻区大院大所大企成立了秦淮硅巷党建联盟和工作推进委员会,通过明确各工作机构及成员单位职责,为这些产业主体筑起了一道合作的桥梁。
同时,硅巷的打造使得产业分工更加细化。张仲金告诉记者,为了加快区域内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效率,秦淮硅巷构建了科创资源供给-创新加速网络-成果输出承载的三级产业链条。依托大院大所大企的优势资源,形成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智力源泉、创新孵化的摇篮;依托创业孵化空间,紧跟产业发展前沿,构建企业成长的政产学研金介创新加速网络;结合全域载体,通过技术需求拉动和推动成果扩散双向推进,助力企业成熟,最终形成带动和辐射效应,推动创新加速网络向“智慧产出”转变。
同时,秦淮硅巷通过打造以创新创业为特质,兼顾商务、休闲、文化等功能的特色复合空间,全力推动城市更新与城市创新融合互促,让老城区不断焕发新活力,让产业载体利用更加高效。在张仲金看来,硅巷的建设,是有机更新向“存量空间”要“增量价值”:“通过对现有老写字楼、老厂房、棚户区加以改造,释放创新空间,嵌入式容纳了大街小巷创新创业者,有效化解了老城区人口密集、可建设空间有限的发展难题,将创新的空间从开发区扩展到了城市社区。”
对话企业:中航金城无人系统有限公司
硅巷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撑
坐落于秦淮硅巷的中航金城无人系统有限公司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南京重点布局,批复设立的中小型及工业级高端无人机研发与制造平台。去年落户秦淮硅巷后当年即实现盈利。公司聚焦政府及行业应用,围绕应急管理、生态环保、巡查巡线、智慧安防等国家战略细分领域,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致力于成为国内外领先的无人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在新冠疫情期间,深入硅巷及南京市30余社区、工业园区及中山陵、 梅花山、玄武湖等景区开展无人机“空中防疫”应用。
“秦淮区有着多家大院大所以及高等院校,高科技产业聚集,这些丰富的科教科研资源为公司开展科研攻关和产学研合作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更多的选择。”谈及选择落户硅巷的原因时,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秦淮硅巷一直高度关心关注支持企业的发展,在人才引进、产业协同、市场对接等方面实行24小时动态精准服务。在秦淮硅巷的支持下,公司与区水利、环境等部门对接,在秦淮河、月牙湖选取河段开展无人机测流、 河道巡检等应用;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就无人机相关应用技术开发进行对接。同时,秦淮硅巷内拥有完善的商业生活配套和便利的交通设施,高品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更容易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这些既对于公司吸引聚集人才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也是硅巷模式的优势所在。
本报记者 程怡欣 摄影 张青青 特别致谢南京日报社对本次采访提供支持
原标题:城市里的硅巷:发展都市工业的新探索
编辑:张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