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时代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擘画美好蓝图

成都日报 2020-07-14 07:15

1

本报制图 赵蕴如

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的召开,引发广泛关注。新时代如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出台,有何价值意义?7月13日,解读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在成都举行。

发布会上,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新闻发言人张道平介绍了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有关情况,并与省商务厅厅长刘欣,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省委改革办副主任古智猛,省西部开发办(攀西办)副主任、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邓长金,科技厅副厅长田云辉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外宣办(省政府新闻办)主任李晓骏主持发布会。

张道平表示,这次全会是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背景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全会四个特点

全会充分体现“四个特点”——一是主题主线鲜明,体现了坚定践行“两个维护”的高度政治自觉;二是准备扎实充分,彰显了坚决落实国家战略的强烈使命担当;三是部署统筹兼顾,突出了谋篇布局的宣示性纲领性;四是决策科学民主,汇聚了全省上下的智慧和力量。

全会四大成果

全会重点取得“四大成果”——一是进一步凝聚了推动国家战略实施的思想共识。与会同志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深了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意义、总体思路、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的认识理解,增强了服务国家战略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大家一致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赋予四川的时代重任,是四川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其战略牵引力、政策推动力和发展支撑力前所未有。二是进一步锚定了推动国家战略实施的目标方向。全会强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关键要找准战略方位、立足四川实际、强化功能支撑,全面落实党中央赋予的“一极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三是进一步明确了推动国家战略实施的着力重点。党中央部署的7个领域的重点任务,既立足当前补短板、强弱项,又着眼长远打基础、增动力,项项都是关乎战略全局的大事要事,抓住了战略实施的要害和关键。四是进一步汇集了推动国家战略实施的强大合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各行业、各领域、各方面共同参与。

关注一:战略机遇

增强成都辐射带动作用

促进成都和重庆相向发展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怎样认识其战略考量、战略内涵及战略机遇?这与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我们可以围绕一个‘新’字来深化认识、加深理解。”古智猛表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新晋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蕴含着深邃的战略考量、丰富的战略内涵和重大的战略机遇。

“新”首先体现在战略实施的背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作出的战略决策,对于优化我国区域经济布局和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当前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发展不确定性显著增加,进一步凸显了实施这一国家战略的重要性紧迫性。

同时,“新”在战略蕴含的内涵。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既是对成渝地区现实发展格局的精准描画,也是对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擘画。“成渝地区”标定了战略方位,涵盖川渝两省市广大区域,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双城”指明了战略特点,突出了重庆和成都两个国家中心城市的优势带动作用,彰显了成渝地区“双核引领”的显著特征。“经济圈建设”确定了战略性质,指向建设“一极两中心两地”的目标定位,对集聚高端资源要素、强化辐射带动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新”在战略带来的机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国字号”战略,将加快推出一批重大政策、建设一批重大平台、落地一批重大项目,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利好,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更加强劲的战略动能。

古智猛还表示,这次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引领,以‘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为重要支撑,加快实现区域空间布局整体优化、功能体系整体完善、发展能级整体提升”,既回答了落实国家战略的区域布局问题,又指明了各地融入国家战略的方法和路径。

“通过持续提升成都发展能级,把做强主干功能与发挥极核作用统一起来。”古智猛说,成都既是全省经济发展“主干”,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极核,在区域发展中地位尤为重要。这次全会对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加快“两区一城”建设、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提升门户枢纽地位“四件大事”作出系统部署,着力推动成都实现空间格局之变、发展方式之变、城市能级之变。这既有利于增强成都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也有利于促进成都和重庆相向发展,共同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

关注二:重大项目

力争今年开工建设成渝中线高铁

实现成渝两市1小时通达

全会对我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了系统性的谋划,下一步推动国家重大战略落地见效将重点抓好哪几项工作?

邓长金介绍,全会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必须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加强整体谋划、注重统筹实施,将战略部署转化为具体规划、具体政策、具体工作、具体项目,抓住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下一步,将以重大规划、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和重大改革为抓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实质性成效。

邓长金介绍,我省将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目前全省在建铁路里程超过1650公里,铁路运营里程突破5200公里,进出川通道铁路达到11条。下一步,四川将聚焦“内联”,打造轨道上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力争今年开工建设成渝中线高铁,完成成渝高铁提质改造,实现成渝两市1小时通达;加快建设川南城际铁路内自泸段,积极推进绵遂内、雅眉乐自铁路前期工作,实现成渝两市至区域内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加快推进成都外环铁路前期工作,优化完善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实现成都都市圈1小时通勤。

聚焦“外畅”,着力构建“四向八廊”战略性综合运输通道格局,加快建设成自宜高铁、成兰铁路、西成铁路、叙毕铁路、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开工建设成达万高铁,做好川藏铁路雅林段开工建设综合协调和服务保障工作,积极推进渝西高铁、隆黄铁路隆叙段扩能改造前期工作,启动广巴、达万铁路扩能改造前期工作。同时,还要加快推进一批高速公路、能源水利、新型基础设施以及产业等重大项目建设。

邓长金还透露,目前,两省市确定了16个要开工的标志性引领性重大项目,包括成达万高铁、成渝中线高铁、渝西高铁、成渝客专提质改造等4个高速铁路项目,南充至潼南、内江至大足等6个高速公路项目,重庆至邻水、遂宁至潼南2个快速通道项目。下一步,将在交通、产业、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等领域再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项目库,加快前期工作滚动实施。

关注三:经贸合作

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

共同发展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去年,川渝两地进出口之和达到1.4万亿元,商务部口径换算直接投资近60亿美元,仅次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内陆地区最大的开放型经济体量。接下来,四川如何携手重庆,在构建重大开放平台、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

刘欣介绍,作为实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紧扣“四区一高地”战略定位,深入推进“引领性工程”,在全国首创了协同改革先行区。首批8个先行区加快建设,10余项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55项在全省复制推广,142项省级权限实现下放;3年来,累计新设企业10.6万家,注册资本1.2万亿元,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60个,新设外商投资企业超1000家。

刘欣提出,接下来四川将在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发展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打造高水平营商环境上下功夫、求实效。一是要共同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共建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加强国家级经开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综保区、国际合作园区等平台建设合作,支持推进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建设;共同发挥好两地领事馆资源优势,在招商引资、缔结经贸合作关系、推动经贸合作等领域协同联动;共同争取重大外经贸促进活动落地川渝,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朋友圈”。二是要共同发展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加强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合作;分类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限制,加快推进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示范项目;相互支持将重庆和成都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共建“川菜渝味”区域公共品牌和海外平台,引导两地餐饮企业国际化发展。三是要共同打造高水平营商环境,引导开放领域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资源有序流动和市场化配置,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对外开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制度型开放转变。

关注四:科创中心

支持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建设

带动打造创新型城市群

全会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聚焦“一极两中心两地”的目标定位,着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产业创新应用场和开放创新示范区,四川在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有什么考虑?将从哪些方面重点突破?

田云辉表示,四川在国家科技部等部门指导下,找准切入点、明确主攻点,力争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35年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到2050年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如何促进创新资源集聚,加快建设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他表示,在空间布局上,将以成德眉资同城化为“极核”,一体化构建成渝科创“大走廊”,协同打造成德绵乐广高新技术产业带、沿长江上游绿色创新发展带、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发展创新带。在领域布局上,坚持与重庆求同存异,把“同”做成优势,把“异”做成特色。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川渝一体化发展态势。在资源布局上,落实“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推进创新要素在成渝地区合理流动,超前布局基础研究、前沿研究,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省委也将大力支持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建设(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和新经济活力区、天府国际生物城、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布局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基础设施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成德眉资协同发展,带动打造创新型城市群。同时,优化创新能力布局,支持省内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经开区、省级新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等融入西部科学城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两地还将设立实施川渝科技创新合作发展计划,共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联合举办科技成果对接和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同时,将共同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共同谋划“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共同打造川渝地区面向海内外的科技创新品牌。

高颖 本报记者 张家华

原标题:为新时代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擘画美好蓝图

编辑:韩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