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区航空产业生态圈:每天都在见证产业生态圈的“生长”
成都日报 2020-07-20 07:18
李乔梁在施工现场
手机插着厚厚的充电宝,一直拿在手上,不时打进的电话让他一边中断采访说抱歉,一边与服务对象耐心地沟通。昨日,新都区航空产业生态圈工作小组副组长李乔梁带着记者在新都航空产业园,一边参观一边接受采访,步频和语速都很快的他,让采访在加速“走”中进行。
“习惯了,到新都工作的两年时间,让我感觉搭上了一辆‘发展快车’,我必须加快速度才能跟上项目‘生长’的节奏。”文质彬彬的李乔梁,一脸的干练,其实他是一个地道的“职场小白”,2018年硕士毕业后接受新都抛来的“橄榄枝”,两年时间,一名理工直男逐步晋升为招商投促战线的多面手。“从一片荒地到一期企业入驻投产,不到一年时间,航空产业园跑出了加速度,而我伴随着项目的不断生长,也在进阶成长中。”李乔梁由衷地感到自豪和幸运。
入门:跑企业
项目还在图纸上
遭受闭门羹是常态
到新都报到的第三天,2018年7月5日,李乔梁就见证了航空产业园即将在新都石板滩落地的历史性时刻,“当时觉得很激动,陪同成飞集团领导和新都区主要领导看地块,感觉自己赶上好时候了,虽然学的专业要转行,但一工作就遇到大项目,很幸运。”随着顶层设计的落实,项目上马的准备紧锣密鼓,但让李乔梁感到的幸运很快就消失了。项目还在图纸上,新都的招商工作就已展开,作为职场小白,跟着招商前辈们,一起跑目标企业,成为李乔梁进阶的必修课。
新都发展工业时间长,积累了不少产业招商战线的人才,但面对航空产业这个技术密集型的高精尖项目,大部分人都是门外汉,每个人都在边学边干,“企业需求是什么,我们也不是很清楚,新都这个项目能带给企业什么我们也不是很清晰,我们手上只有成飞给的一个20家企业的大名单。先跑起来吧。”一天两家企业,拿着图纸和PPT,一家家登门说项目,一次拒绝就再约二次三次,既有对新项目的不了解,也有对新手的不信任,企业闭门不见成了李乔梁最初跑企业时的常态。但所有的努力是不会白费的,达成意向的企业虽然没谈成几家,但行业内这些目标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被逐步了解清楚,这也为后期联合招商机制的形成,一企一策的政策包制定,奠定了扎实基础。
进阶:研究需求
交付“个性定制”标准化厂房
立起企业入驻的信心
吃过不少闭门羹后,李乔梁开始痛定思痛,找到被拒绝的症结。为了把项目优势说透,作为外地人的李乔梁,每天都拿着地图研究,区域位置、交通线路、城市配套、产业配套、人才配套,一一从头学起,资金流、信息流……成了那段时间他口中的热词,认识不断加深,“我的PPT终于开始有人看了。”回忆起当时的苦学,李乔梁说不亚于自己考研。
为了快速推进产业发展,标准化厂房先行,是一招先手棋,但航空产业对厂房却有不少“个性化定制”需求,“看了我们厂房的交付标准后,很多企业表示不行,最多的一次就提出50多条定制需求。”还是老办法,耐心请教虚心学。
生产设备很多是几十米长的精密机床,厂房内要预设基坑,一个基坑就要灌注十几吨钢材,为了保证设备运行防微小震动;航车吊装重量要成倍增加,还要能在各个方向上变速;精密设备对厂房在保温和透光性上都有具体要求……如今,李乔梁已经如数家珍。
当一项又一项在有限时间内“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被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时,企业看到了新都发展航空产业的坚定决心,入驻航空产业园发展的信心也在企业中悄然汇聚。
升段:全程服务
“两只手”助推产业园快跑
企业从观望到主动联系入驻
产业园一期跑出了新都“加速度”,2019年4月开工建设,8月一期厂房交付,9月首批零部件交付,二期今年4月动工,预计10月交付。厂房在快速崛起,另一边与成飞集团的联合招商机制也已形成,成飞作为龙头企业,实施专业引领,产业带动,从技术层面筛选入园企业,被称为推动产业园发展的“无形之手”,新都区实施顶层设计,国有平台投资打造园区,从经济层面考量入驻企业,被称为“有形之手”。
科学、高效的招商机制建立,曾经持观望态度的很多目标企业,开始主动联系入驻意向。“从担心招商数量,到关心发展质量。”李乔梁的工作重心向一企一策的精准服务、全程服务转变。
“航空产业很多都是重资产投入,搬迁成本高,我们聚焦核心问题,针对不同企业出台不同的政策包,从贴息贷款到厂房租金减免,从相关资质办理到人才招引培训,我们全程服务,精准解决发展难题,让企业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新都航空产业园三期项目将于年底启动,2021年7月1日前实现整个产业园全功能运营,“产业园的完全运营是一个小目标,未来它将打造全国航空制造专业门类最齐全、协同效应最显著、专业化水平最高的航空大部件研发制造基地。”李乔梁立下了一个期望,继续在新都航空产业园的每一步发展中锻炼自己,见证自己与产业园的共同成长。
本报记者 洪继东 摄影 戴艾岑
侧记
跑起来 青春需要激情燃烧
工程师父亲原本希望李乔梁也能成为一名工程师,而李乔梁却入了招商投促的“坑”,所学非所用,吃了闭门羹的他也曾一度迷茫,但理工男的执着和勤奋,让努力没有白费。每天工作条目要记满满两页,每天上百个电话,每天接近3万步,白天拜访企业,晚上回家做PPT,不分昼夜全情投入,工作开始上手,项目开始推进,产业园一天天生长,自信和微笑回到了这个曾经的优秀学校干部脸上。
李乔梁告诉记者,他学的专业是能源与动力工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热能转换为动力,“我已经把专业运用于我的职业,我正在燃烧自己的青春,转换出源源不竭的工作动力,我要跑起来。”他笑着说。
编辑:邓思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