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 重塑动力机制培育新兴动能

成都日报 2020-07-20 07:39

改革创新 重塑动力机制培育新兴动能

——三论学习贯彻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

增长极的极化效应能够起到辐射带动作用,但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必须依靠动力机制重塑。打造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扭住重点发力,深化动力源建设的战略研究、体制创新和能力建设,加快形成面向未来的城市竞争新优势和转型新动能。

城市的每一轮跨越发展,无不得益于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制度结构的优化演进,蕴含着从以低准入门槛、低成本竞争和人口规模红利等为比较优势,向以集聚先进要素、依靠人才红利和创新驱动为竞争优势转换的动力逻辑。

当前的成都,正面临培育形成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关键期,正处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起势期。我们要善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着力破解双城联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功能外溢、枢纽拉动、能级吸引的优势带动作用,重塑动力机制,培育新兴动能,加快形成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要坚定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以新经济为主动能的新优势。我们要坚定不移支持新经济企业做大做强,完善“城市机会清单+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创新应用实验室”机制,加快载体建设,创新设立新经济产业投资基金,推动城市的整体力量与头部企业的平台力量深度合作,加快打造“独角兽+准独角兽+种子企业”新经济企业发展梯队。

要坚定推动空间结构调整经济地理重塑,加快形成人口经济综合承载力新优势。人口和经济承载力是极核城市的发展基础和核心能力。必须坚持主动拓展增量空间与节约集约优化存量空间并举,推动生态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容量相匹配,实现人口规模结构动态优化和城市空间绩效系统提升。

要坚定推动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加快形成全球运作资源运用市场新优势。成都作为一座胸怀世界城市梦想的新兴城市,必须主动走出西部龙头城市和全川首位城市的舒适区,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灵活高效的制度体系,以思维理念的超越、制度体系的包容、国际环境的营造,增强要素运筹、资源整合、流量控制、供配组织能力。

要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策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形成后发赶超的体制机制新优势。实现成都高质量发展关键要依靠体制机制改革、政策制度创新,提升资源聚集程度和配置效率。我们要以五项制度改革为重点,建立适应未来发展趋势的政策框架和管理体系,将制度比较优势转化为后发赶超竞争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全面转型升级。

唱好“双城记”是新时代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创新事业,必须以改革创新的担当之能破除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勇闯新路。今年是市委确定的创新提能年,创新提能,创新是抓手,提能是目标,改革是动力。让我们在工作理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上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勇于突破,系统应对各领域不确定性,努力提高促落实能力,为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战略全局和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本报评论员

编辑:董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