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题“双循环”,向高质量发展进击

成都日报 2020-08-10 07:04

步入8月以来,一阵阵消费热浪不断被掀起。

第二十三届成都国际车展落幕,完成签单38907台、成交68.06亿元;《成都市2020年上半年首入品牌研究》公布,成都落户122家首店,位列上半年中西部第一……

类似的消费场景与成绩,在往年并不少见,但在今年,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对成都却有着特别意义。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指出面对中长期问题,“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次日,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传达相关精神,并指出要紧扣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部署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形成紧抓快赶的工作态势,全力把劲使在三季度最关键的时间点上。如何融入“双循环”、唱好“双城记”,是成都当前正在深入思考与解答的核心问题。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要打通堵点、畅通循环,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挖掘内需潜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永不停息,如何为其创造更有利条件是城市应当思考的问题。

7月,上海再推精准帮扶中小企业“22条”,从降低成本、拓展市场、提升能力、优化服务等方面降低企业成本,帮助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成都与四川大学携手为市民提供高品质医疗健康服务,与重庆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互认便捷市民互访出行,与青岛携手举办2020首届成都青岛啤酒节点亮成都“夜间经济”……消费,既是生产、流通、分配的最终环节,也是新一轮生产的起点,增强消费能力、促进消费升级,加快构建聚势赋能的动力体系,成都才能以更多维的视角塑造新的增长空间和增长方式。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要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持续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不通则痛”,经济要实现“气血充盈”,就需要确保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

深圳海关出台了12项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发展、促进内销便利化的帮扶措施,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优化监管模式,精简内销业务手续,帮助加工贸易企业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成都与南充、德阳、广元、泸州、宜宾等13个市州共建“亚蓉欧”产业基地,带动川货走向全球……以“一带一路”建设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做好国内循环的回旋空间,当好国际循环的门户枢纽,对标世界先进城市,成都才能向世界级城市加速迈进。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既是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内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着眼两个循环,夯实产业根基,才能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重庆市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发布,提出在3年内将投资3983亿元,滚动实施和储备375个新基建重大项目;7月,34个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在成都签约,协议总额达808.16亿元,现代商贸产业生态圈正加速构建,同月,成都健康产业功能区、白鹭湾新经济总部功能区等5个新经济产业功能区集中亮相……以产业生态圈建设引领产业发展,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加强供应链衔接配套,成都才能更好地整合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资源,抢占发展先机。

融入“双循环”、唱好“双城记”,既是成都的政治责任,更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方向指引。唯有深怀时代责任感和目标紧迫感,实心干事、科学作为,创新提能、勇争一流,才能为实现全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赢得主动,为加快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对全球经济问题作出更大贡献。

本报评论员

原标题:破题“双循环”,向高质量发展进击

编辑:韩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