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国内国际  »  正文

为完成退耕指标 铲毁2万多亩将熟麦子油菜

2020-08-14 08:29   来源: 成都商报   编辑: 邓思璐   责任编辑: 马兰

  

大片麦田油菜田被铲出一道道黑绿相间的“斑马线” 

  

特尼河林场一处被毁的麦田

7月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铲毁2万多亩即将成熟的麦子、油菜,突击完成退耕还林指标。据估算,已造成数百万斤麦子、油菜籽损毁。

记者采访此事之后,该旗已暂停铲毁余下的2万多亩庄稼,待秋收后再退耕还林。

毁田

抢时间完成退耕任务

记者现场看到,陈巴尔虎旗特尼河林场大片大片麦田、油菜田里,被铲出一道道触目惊心、黑绿相间的“斑马线”。“再有十多天就要收割了,现在毁了实在可惜!”附近群众说。

据了解,铲毁庄稼地,是为了退耕还林。2019年末,呼伦贝尔市成为内蒙古退耕还林还草试点,自治区给市里下达退耕还林还草指标20万亩,市里给该旗下达5万多亩指标。

对此,陈巴尔虎旗林业和草原局回应:“种植户在未签订合同情况下,强行种植,林场工作人员进行现场制止,种植户依然进行播种,属于违法行为。”据介绍,从今年春耕前的3月25日起,旗里多次下达停止和禁止种植的通知。

为何要违法种植?种植户表示,退耕还林是有补偿的,春耕时旗里并没有明确补偿方案。虽然收到了禁令,但不知如何补偿,为了今年不减收就先种上了。

能否收完庄稼再种树?陈巴尔虎旗一名干部说,上级催着8月31日前完成退耕还林,只能抢时间完成任务,“除非退耕还林试点工作不干,否则不容商量”。

原因

退耕还林工作“前松后紧”

据了解,内蒙古此次退耕还林有3个试点地区。截至6月,其他两地已完成全年主要任务,而呼伦贝尔仅完成一小部分,在内蒙古相关部门督查中受到批评。

之后,该旗退耕还林工作“前松”变“后紧”。知情人士说,陈巴尔虎旗前期落实上级政策缓慢,没有及时出台明确补偿方案,徒下禁令而没管住春耕,错过春季退耕还林关键时机;后期又草草退耕、匆匆造林,铲毁2万多亩将熟的麦子和油菜。

多位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受访干部说,9月种树不算晚,应该向上级如实报告实际情况,申请待收完粮食再种树,这样既可以完成工作任务,又不白白损毁农作物。

彻查

相关人员接受调查

该事件曝光后,内蒙古自治区和呼伦贝尔市两级党委、政府立即彻查此事,相关人员正在接受调查。

11日,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到试点地块现场调查了解情况,要求陈巴尔虎旗政府制定周密方案,妥善解决矛盾焦点,制定实施有力措施,依法有序推进工作,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试点任务。11日晚,由多个部门组成的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督察组也抵达陈巴尔虎旗,详细调查了解事件经过。

据介绍,2020年,上级下达给陈巴尔虎旗已垦林地草原退耕还林还草试点任务5.35万亩。3月下旬,旗林草局下发通知,要求试点地块停止种植,此后又多次通过文件、短信、微信告知退耕户,不得在退耕地块播种。4月26日,退耕户在未经林场同意,未签订种植合同的情况下,擅自在退耕地块上播种作业,林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并制止了耕种行为。但退耕户在林场工作人员离开后继续种植。经当地公安局、检察院等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对种植户进行行政处罚,待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完成后执行。

6月中旬,林场与退耕户签订了退耕协议,旗林业和草原局在2.1万亩退耕还林试点区域内陆续开沟种植树苗。

“不管什么理由,针对工作推进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都要举一反三,科学统筹、合理安排,在确保顺利秋收的同时,高质量有序完成退耕还林工作。”呼伦贝尔市委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已责成当地组织力量加快对农作物进行有序收割、清运、仓储工作。同时采取边收割边造林两不误措施,加快还林还草工作。据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

解局

从铲毁庄稼事件透视

部分地方治理建设存在的误区

该事件被曝光后,很多网友感到“心疼”、“糟蹋粮食”。这种事,对有点社会常识的人、讲点群众纪律的干部来说,都会看出问题所在。但奇怪的是,地方治理中这种“反常识”现象,为啥还会发生呢?

政策落实不接地气

“唯上”逻辑,“一刀切”手法

造成一个多输的局面

显而易见,陈巴尔虎旗的做法是一个多输局面:农民利益受到伤害,地方政府形象受损,上级政府还得照样支付退耕还林的补偿费用。更让人痛心的是,2万多亩即将收割的劳动成果被白白浪费,实在不可原谅。

有人说,这事主要责任在当地农民,因为陈巴尔虎旗曾发布过禁止种植的命令。但问题是,在3月春耕时为何不制止农民可能的违法行为,非要等到5个月后农作物要成熟了才行动?

面对媒体质问,当地政府坦言:马上要到8月31日完成退耕还林指标的时间节点了,再不抢时间完成任务就要被追责了。

其实,一些地方政府为快速实现某项政策目标而折腾群众、浪费社会财富、透支政府信用的做法,并不鲜见。同样的“唯上”逻辑,同样的“一刀切”手法,让人有似曾相识之感。

这些在普通人看来都是常识的问题,为什么就被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视而不见呢?

地方官员当然并不都缺乏“常识”。事实上,绝大多数地方官员对基层事务的复杂性有着清晰和清醒的认识;绝大多数基层党员干部也不缺乏群众观念,他们很重视群众利益。

但问题是,官员有“常识”并不等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本身有“常识”。

在某种意义上,任何政策的制定,其实都有一个“完美行政”的想象,力求政策执行和政策目标之间保持高度一致,任何政策执行的偏差,都很可能被视作是对政策目标的挑战。因此,地方上的政策制定者天然具有“上帝视角”。既然高高在上,政策就有可能不接地气,也就是可能“反常识”。

执行环节掉链子

没及时出台对农民的补偿方案

从开始就失去政策执行的最好时机

就退耕还林政策而言,上级主管部门安排试点、分配指标、规定检查时间并辅以督查,这些都没错。毕竟所有的工作节点都是一环扣一环。理论上讲,只要每个环节做到位,任务就可以圆满完成。

但在现实中,地方的政策执行并不一定那么完美,无论是主观问题还是客观限制,政策在某个环节掉链子是大概率事件。

在这次陈巴尔虎旗的事件中,当地政府只是在春耕前下了禁令,却掉了一个重要的“链子”——没有及时出台对农民的补偿方案。这让很多农民无所适从,最后不少人抱着不减产、试试看的心态种上了庄稼。

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上级政策配套不够完善,下面没法及时完成;也可能是地方政府主观上不够重视,执行晚了;更可能是基层还有很多困难需要解决,如群众诉求多样,导致工作无法推进……

结果是陈巴尔虎旗政府从开始就失去了政策执行的最好时机,最终加大了后期政策执行的成本。因为对农民来说,只要种上了农作物,哪怕是愿意退耕还林,且补偿到位,他们也不愿意亲自毁掉劳动成果。

问题触发则源自上级部门的督查。

据报道,陈巴尔虎旗在今年6月接受上级部门退耕还林工作的督查中,因没有完成任务受了批评,这次再不突击完成任务,就要被追责。

上级的追责压力、硬性的指标规定,终于成了压倒基层干部、使之走向“反常识”的最后一棵稻草。

沟通机制不够协调

如果上下级之间的政策沟通机制顺畅

类似问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那么,在上级督查面前,为何地方政府宁愿选择牺牲农民利益,也要无条件服从上级整改要求?难道不应该多方寻求上级理解,宽限时日吗?毕竟这庄稼过半个月就成熟了。

这恐怕不是个别领导干部主观意志能决定的,尤其是在问责的高压下,向上级提建议容易被理解为讨价还价,推诿责任。要知道,我们的基层治理还是束缚于“对上不对下”的运行逻辑。其核心表现是,上级部门从办事的职能部门转变成了专门调查的督查部门,而下面的地方政府则承担了全部的属地责任。

以内蒙古的退耕还林政策为例,自治区和设区的市一般只对本区域退耕还林工作进行总体规划,旗县级政府则编制退耕还林年度实施方案,并按照方案具体实施。方案上交后,区级主管部门就要对旗县级工作情况进行抽查和复查。

这种执行体系在表面上赋予了旗县级政府足够的事权,让他们放手去干,但在上级机关全过程监管并随时抽查督查的情况下,基层政府的自主空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在上级机关看来,如果旗县级政府的领导能力够强,把退耕还林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种种手段,是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来实现政策目标的。

但是,当地方官员的强统筹能力和地方治理体系的弱自主性发生碰撞时,就会产生意外的负面后果——典型的就像这次“毁田造林”事件。

这种“对上不对下”的地方治理思维,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地方治理的目标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生活中,我们看到那么多为集体利益和群众着想的好政策,但在不少执行者眼中,也仅仅是上级交代的任务而已。

这就使地方治理建设的方向存在一个误区,即有些人觉得政策的稳定性越好,制度的完整性越大,上下级之间的一致性更强,治理体系就越是现代化。

这些人忘了很基本的一件事:基层治理的核心应该是群众工作,而群众工作千头万绪,政策执行过程往往会出点意外。

以这次陈巴尔虎旗事件为例,如果地方治理有一定的自主性,如果地方主官对上级部门有点底气,如果上下级之间的政策沟通机制顺畅,类似问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基层工作需要预留弹性,决策者不能只当监督者,执行者也不能对政策的初心不管不顾,一个更协调的上下级政策沟通机制需要建立。因为,地方治理的核心导向是人民。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