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分了红 为环境美了容

成都日报 2020-08-21 07:48

吕家院子田间哩烧烤的建筑风格在夜色和灯光的映衬下更显迷人

吕家院子用“生态环境分红”模式引进的首个项目——以火锅为主题的小院“望丛釜”

核心提示

生态环境分红 探索了什么?

郫都区唐昌镇招商引资新规:前来投资的农商文旅体项目,除了支付村民的租金(或流转土地)之外,每月还要按照营业额的3%给村集体分红

生态环境分红 分了多少红?

战旗村首个“分红”项目望丛釜试营业当月就向村集体经济分红8803元,次月分红9235.5元……短短几个月时间,为村集体分红5万余元

同时带动十余个社会投资项目在协议中加入“生态价值分红”约定

生态环境分红 增益了什么?

良好的生态环境参与项目的分红,分红再投入到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建设中

全新的利益连接机制,解决了项目业主与本地村民互利共赢的问题,激发了村民保护生态环境、参与唐昌农业大公园建设的热情

亲历者说

项目业主谢洪治:

“分红在强化村集体造血功能的同时,还能促使村干部和村民更加重视村庄生态环境的保护。”

项目业主杨真君:

“镇上、村上,还帮我们宣传推广项目,也看到了项目周边的变化,事实证明这个分红是值得的,真正实现了互利共赢。”

村民蒋琼玲:

“我们家的老宅,共有5间正房,经过村上和项目投资者的两次原屋修缮,竹子、木器、石器的应用,川西民居的味道好极了!”

曾到唐昌镇实地调研的西华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国先:

“乡村振兴有了空间载体与业态支撑,外出成功人士纷纷回乡创业,唐昌镇成了社会资本青睐的热土,镇村干部洋溢着干事创业的激情,干群关系也空前融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我们这里就是活生生的现实!”听闻记者前来采访公园城市建设,战旗村党委副书记吴尚林拿出一个账本,给记者展示起来村上生态价值转化的成果。

去年10月,战旗村望丛釜项目开始试营业,当月就向村集体经济分红8803元,次月分红9235.5元……吴尚林告诉记者,“按营业额的3%给村集体分红,短短几个月时间,望丛釜项目就为村集体分红5万余元,这是我们创新的生态环境分红!”

生态环境分红是什么?吴尚林解释说,作为成都市最大的饮用水源保护区,致力于全域打造国家农业大公园的唐昌镇,出台了一项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招商引资新规——前来投资的农商文旅体项目,除了支付村民的租金(或流转土地)之外,每月还要按照营业额的3%给村集体分红。

连日来,记者走进郫都区唐昌镇,探寻这里生态环境分红的秘密。

从反对到支持

一次次开坝坝会 村民对林盘修复动了心

作为一个全新的事物,生态环境分红的诞生与唐昌镇的一个林盘——吕家院子紧密相关。

“不仅是城里的游客爱来打卡,我们也常来走走、坐坐,这里就是我们家门口的旅游胜地!”当记者来到战旗村的吕家院子,村民蒋琼玲说起家门口的这个旅游胜地,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自豪。

林盘和平原的相遇,造就了独特的川西大地景观。在今年1月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上,四川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榜上有名,而这个系统的核心区就在唐昌镇。

然而如何发挥这个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却成为摆在唐昌干部群众面前的一道难题。

随着公园城市建设的推进,唐昌镇开启了以“整田、护林、理水、改院”为主的川西林盘修复工程。同时,充分发挥“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这块金字招牌,要把唐昌全域“打包”建设成“唐昌国家农业大公园”。

“镇党委、政府动员大家搬出吕家院子,然后接手进行林盘修复,启动项目招商工作。”作为吕家院子老住户,年近七旬的蒋琼玲婆婆两年前听到这一消息后,第一反应就是:反对!坚决反对!

听闻消息的当晚,蒋婆婆和老伴一宿未眠,毕竟在这里生活了50多年。

“选择吕家院子进行林盘修复,一是距离战旗村乡村十八坊仅有几百米距离,便于借势连片发展;二是大院的居民大多在城镇拥有第二住所,修复林盘可以盘活村民的闲余资产。即便如此,也必须充分尊重村民意愿。”作为“吕家院子”林盘修复项目的操盘手,为了项目的顺利推进,时任金星村党总支书记的他,和其他镇村干部一次次召开坝坝会,走进村民家中和大家一起反复算账,明确告诉大家林盘项目的建设,既不会亏集体经济,也不会亏群众。

“镇村干部不但向我们展示了吕家院子的规划,还展示了唐昌全域发展愿景,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镇村干部满满的诚意,蒋婆婆慢慢心动了,从坚定的反对者变成了铁杆支持者,之后反过来还帮着村干部做村民的工作。

2018年6月,吕家院子19户和村上签订了合同,当月林盘修复工作正式启动。

从思考到实践

分红投入生态环境建设 打动“90后”创业者

村社区合并之前,吕家院子隶属金星村,村集体经济薄弱。唐昌镇党委书记邱从武坦言,启动吕家院子林盘修复并发展林盘经济,对于唐昌镇来说,是为了让更多的村能像战旗村、先锋村那样具备自我造血能力。

然而,吕家院子首个项目引进之后,发展得并不顺利,仅仅3个月后就撤离了。

花费很大功夫完成林盘改造,引进的首个项目却很快离场。大家认为,一方面是项目本身的经营问题,而另一方面却是项目发展遇到的外部问题。“在林盘院落里打造农商文旅体项目,与城市有很大不同,林盘外围的生态环境需要村集体来维护打造,比如周边的道路基础设施、绿道景观系统等。”邱从武说。

如何破解这个外部性问题?生态环境的维护需要成本,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什么不能参与项目的分红,再投入到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建设中呢?

一番酝酿之后,按照项目营业额的3%向村集体经济分红的想法渐渐清晰。带着这样的思路,镇党委委员、包村镇干部李松谣信心满满地率村干部外出招商,然而却没少遭投资者白眼——他们认为“支付租金成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凭什么又多出一项分红开支”!

几次碰壁之后,村上的干部有些灰心,而李松谣则给大家打起了气:新的理念总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咱们不急,慢慢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名叫杨真君的“90后”创业者闲逛到了吕家院子,被眼前的景色惊艳到了,他突然发现这是一个特别有文化底蕴的林盘院落,这种美丽的田园风格正是自己想要的。

在与杨真君的项目洽谈中,当唐昌镇和原金星村提到要进行3%的营业额分红时,他稍作考虑就答应了。只是杨真君提出了要求,分红的收入必须投入到金星村的生态环境建设中,让金星村的环境更加宜人。

“没问题,这正是我们要做的!”双方一拍即合。于是,望丛釜火锅餐饮项目每年在支付农户租金20余万元基础上,还约定分享给金星村集体每月营业额3%分红,同时解决本地就业约20人,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随后的一系列工作便势如破竹,望丛釜火锅餐饮项目40天完成项目建设,70天后还处于试营业阶段的项目就分了红。

从一个到一片

兑现反哺环境承诺 12个项目签了分红协议

“我们家的老宅,共有5间正房,经过村上和项目投资者的两次原屋修缮,竹子、木器、石器的应用,川西民居的味道好极了!”带着记者逛吕家院子,蒋婆婆说,原屋修缮的过程中,她和其他村民一样,几乎天天到工地走走看看,生怕自己的房子“变少了”“不见了”,结果很快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老房子不仅变漂亮了,院落环境也更优美了。

吕家院子的红火引起了“70后”谢洪治的强烈关注,作为土生土长的原金星村村民,他曾经外出经营餐饮20多年,去年底回到家乡,与望丛釜毗邻而居,搞起了田间哩烧烤和民宿。两家自带流量的餐饮项目形成互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人。

和邻居杨真君一样,谢洪治也与战旗村签订了3%的集体经济分红合同。“分红在强化村集体造血功能的同时,还能促使村干部和村民更加重视村庄生态环境的保护。”

谢洪治注意到,村上收取了生态环境分红之后,也做了很多环境保护的工作:为吕家院子修建了生态停车场,“小三线”也下了地,500米外的绿道花木修剪得漂漂亮亮,院子旁边的沟渠水质也十分干净,美丽的生态环境进一步促进了游客在这里驻足消费。

“镇上、村上,还帮我们宣传推广项目。”杨真君也看到了项目周边的变化,他告诉记者,“事实证明这个分红是值得的,真正实现了互利共赢。在这里,我们确实只需要集中精力做好项目本身就行了!”

吕家院子生态价值转化的成功,让唐昌镇有了推广生态环境分红的底气。先于望丛釜落户的项目,如今都补签了这一协议,后来落户的项目更是没有例外,比如鱼菜共生项目、七彩横山项目等等。目前,共12个社会投资项目在协议中加入了该约定。

“按照基本租金+营业额分红3%,既确保了村民利益不受损,又让村集体经济实现增长。这也是唐昌镇以‘建设唐昌国家农业大公园为抓手,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松谣自信地说。

全新的利益连接机制,解决了项目业主与本地村民互利共赢的问题,也激发了唐昌各村村民保护生态环境、参与唐昌农业大公园建设的热情:火花村制定村规民约,确保新建房屋保持川西民居风格;钓鱼村、万寿街社区、青杨村联合成立村集体公司,动员群众积极参与产业优化调整,依托清代“贡品盆景”两百年盆景历史文化和产业基础,启动打造“唐昌盆景小镇”……

记者观察

“枷锁”变“项链”

作为成都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徐堰河、柏条河从唐昌镇横贯而过,全市86%的自来水就取自这里。为了让关乎成都2000万人的“生命之水”清澈流淌,唐昌镇每个家庭主动服从大局,自愿放弃了对水源造成污染的养殖业、产品加工业等发展机会。

有没有一种办法,让水源保护由制约发展的枷锁,变成促进发展的项链?对于这个命题,唐昌人一直在思考和探索,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让唐昌人找到了发展的方向和载体——建设“国家农业大公园”,让唐昌全域75平方公里,变成一个农业大公园。

建设唐昌国家农业大公园,探索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这是地处“西控”重要组成部分的郫都区唐昌镇一次超常规绿色发展探索。这个探索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在项目招商中,采用项目营业额3%的分红方式,来初步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然而先行先试,并非一帆风顺。从林盘整治之初,村民拒绝搬迁,到最初投资项目的失败,唐昌镇党员干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调整政策措施,最终赢得了群众和投资者的支持,在生态价值转化上闯出一条新路子。

这看似不起眼的一小步,实则意义重大。曾到唐昌镇实地调研的西华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国先,亲眼感受到唐昌镇确立建设国家农业大公园的长期目标与实施方案后,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乡村振兴有了空间载体与业态支撑,外出成功人士纷纷回乡创业,唐昌镇成了社会资本青睐的热土,镇村干部洋溢着干事创业的激情,干群关系也空前融洽。”

对此,陈国先认为,唐昌镇的实践探索可以概括为:党建引领+群众路线+招才重才育才+国家农业大公园,统筹推进各项改革,促进农村资源变资产,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首席记者 赵一 摄影 胡大田

原标题:从生态分了红 为环境美了容

编辑:谭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