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凉山州布拖县地洛乡脱贫攻坚收官之战:一个深度贫困地区的蜕变
2020-09-08 11:28 来源: 红星新闻网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 覃霞)9月8日报道 布拖县地洛乡位于凉山州东部,距离州府西昌168公里、距离县城58公里,共有17个村1.35万人,其中贫困户1284户6251人,贫困发生率达到46%,基础设施条件薄弱,是典型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如今,一排排小洋楼拔地而起、一条条硬化路蜿蜒盘旋、家家户户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
与时间赛跑 如期啃下安全住房建设硬骨头
地洛乡新建安全住房1078套(占全县的10%)、分散自建208套、三建四改365套。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在即,地洛已经成了全县乃至全省脱贫的控制性因素。乡党委政府立下了军令状:“坚决如期啃下硬骨头。”
于是,从1月末起,所有干部职工、驻村工作队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安全住房,整整5个月,吃在工地、睡在工地,为安全住房建设保驾护航。针对各点位施工班组能力、技术、人员较差的情况,他们在27个点位共清场了22支劳务班组,把关选取精兵强将进场;针对管理人员力量薄弱的情况,地洛项目部更换了5任总管、直接清理现场管理人员31人,专门派出乡领导班子成员参与管理,直接安排工人、材料和施工进度。
受疫情影响,原定于2月6日复工的计划,推迟到3月5日才全面复工。乡党委政府采取先易后难的方式,组建了一支由512名党员、群众组成的尖刀队,在条基浇筑、一层楼板、斜屋面浇筑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快速推进了工作,把损失降到了最低。基于疫情期间工人出行难的问题,他们主动与流出地对接,并出具165份务工证明,到达县城后,联系车辆专车接送,有力解决了出行难的问题。复工后,面对施工现场缓慢和不合理的安排,“一日一分析、一日一汇总”,及时调整工作方案。
为了组织保障及时无误,所有干部职工留在工地,每天下午与施工现场负责人统计第二天或近期所缺材料,他们第一时间协调,确保当天晚上就运输到点位。针对11个点位大型运输车不能直达的情况,协调了26辆小型货运车,成功破解了因材料短缺窝工的现象;免费提供45亩土地给施工企业作为材料中转站和搅拌站,各点位协调了50余亩土地作为料场;协调了28辆罐车、21辆天泵进行机械化作业,极大缩短了工期;针对施工用水不足的情况,他们上山找水、协调水车,及时解决了用水难的问题。
据工作人员回忆,有一次,乡长日勒时伟在海拔3000米的洛哈村寻找水源时,脚下一滑掉入了3米深的水池,在同事的帮助下才被救上来。为此他病了一场。同事们建议他好好休息,但他坚持轻伤不下火线,每天到工地忙活,晚上才去输液。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地洛乡安全住房在5月30日终于全部完工,比预计时间提前了整整一个月。
提高劳务人数和劳动收入 “在家门口打工”成为时尚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乡党委政府把低保作为“一号工程”来抓,一户一户地摸底排查,实地查看真实状况,把全乡低保来了个大起底,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评议。他们耐心解释低保政策和脱贫攻坚兜底政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确保了公平正义。
乡党委书记阿库尔子说:“对于真正需要低保救助的人,这是他们的生命线、救命稻草,我们要把好事办好,让群众真正说好。我们的贫困群众就好比刚学会走路的婴儿,在没学会走之前扶一把、牵一把,这样才能让他们大胆往前走,不然永远都处在贫困的边缘,富不起来”。
“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这两年地洛建设力度是前面几十年的总和,路好走了、水通了、电稳定了、房子漂亮了……”相关负责人表示,建设既改变了面貌,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家门口打工”成为了一种时尚。
据介绍,在乡党委政府的推荐和担保下,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家庭,几乎家家户户至少有1人在建设工地务工,既解决了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又增加了收入,还监督了质量,让贫困群众全程参与美好家园的建设。另外,今年还向广东佛山、浙江金华定点劳务输出83人,经过技能培训输出劳务1773人,劳务收入大幅提高。
在提高劳务人数和收入的同时,当地把产业发展作为发展的基础。他们抓实青花椒这一支柱产业,在打造300亩青花椒示范基地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投入,人均青花椒已达到100株以上,青花椒收入达到100余万元,成为贫困群众的“摇钱树”。同时,大力发展吞都辣椒、迪尔核桃、桥边大米、觉生玉米、依子肉牛、柳口生猪等“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做到“应种尽种、应养尽养”,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易地扶贫搬迁拔穷根 因地制宜“开药方”
“地洛乡人多地少且地质灾害隐患点多,属于典型的‘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针对这一难题,乡党委政府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大胆在乡内实施易地搬迁644户,动员180户贫困户整体搬迁至县城。
面对群众的重重顾虑,书记、乡长组织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政策,一户一户地答疑解惑,最终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认可。
在搬迁入住前,乡党委书记阿库尔子到县城跑工地、进工厂、“拉关系”,为的是给贫困户一个稳定就业的机会。乡干部职工、驻村工作队均动员自己的人脉资源,给贫困群众找工作。
最早搬迁入住县城依撒社区的洛哈村贫困户吉尔拉贵说:“我们家原来在村内收入还算不错的,但是进城后才知道,以前一年的收入,还赶不上现在我们两口子两个月的收入。”
从“一盘散沙”到“抱团发展” 集体经济从无到有
面对地洛乡集体经济“揭缸见底”的现状,乡长日勒时伟利深入田间地头,走访致富带头人,得出“打捆使用、抱团取暖、做大做强”的结论,采取“乡政府牵头、各村参与管理、致富带头人参与经营”的发展思路,引导成立了布拖县米丁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一年,村集体经济收益10万元;征用土地45亩,打造了1个农产品交易中心和1个停车场,采取村集体经济入股收租的形式经营,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破解规划布局不合理、软硬件不配套、经营管理不规范等城镇建设的一系列难题;成立布拖米丁扶持发展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打造了300亩青花椒、500亩辣椒示范基地;建设了1个肉牛养殖场。
通过两年的努力,集体经济累计收入达到80万元,实现了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一盘散沙”到“抱团发展”、从“资金躺在账上”到“收益不断增加”的良好氛围。
党建引领破解社会治理难题
针对集中点管理难和移风易俗顽疾,乡党委建强基层党组织,按照“村党支部+互助小组+党员”的思路,每10—15户建立一个脱贫攻坚互助小组,农村党员、致富能手、村“两委”后备力量等作为互助小组的小组长,专门管理环境卫生、邻里纠纷、培养明白人、收集社情民意等工作,由第一书记牵头每一个月评比一次,对于先进的进行表彰,落后的挂黑牌,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目前,互助小组协助村“两委”调解各类矛盾纠纷46起,及时制止喜丧事大操大办5起,封建迷信活动50余起。在原有《地洛乡村民自治公约》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重新制定了12章节70条内容,全面落实基层自治,实现了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布拖地洛乡供稿)
编辑:张烁责任编辑: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