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与其自己追梦 不如赋予学生追梦的翅膀

2020-09-11 09:05   来源: 成都日报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马兰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教师”二字后面不仅有幸福和光荣,更有艰辛和付出。

为庆祝第36个教师节的来临,我们特意策划的“教师节专题”,此前已带着大家走进了七位优秀老师代表的故事。

今天让我们来听听最后这三位名校名师的温暖心声。

深受学生喜欢的何妍倪老师

坚持“以美育人” 音乐课是很好的实施平台

——专访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音乐老师何妍倪

“我觉得很幸福,学生们愿意跟我像朋友一样相处。”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团委书记、音乐老师何妍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自己的学生总是满眼笑意。

何妍倪性格十分外向,在学校有自己名叫“新韵”的合唱团,同时又担任学校团委学生会的负责老师,学校里很多学生都和她有共同工作学习的经历,也很喜欢她麻辣教师的风格,在她的课上也充满了欢声笑语。

“音乐是美育教育的重要一环,学生可以通过对音乐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以及综合素质,现在我们也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始终坚持‘以美育人’,音乐课一定是很好的实施平台。”何妍倪说,“音乐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对美的一种追求,论语中有一句话我很赞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接受音乐教育才能完善最高尚的人格,在我6年的教学工作中也一直秉持这样的信念。”

带着这样强烈的信念,何妍倪不断地创新突破,饱含热情地要把更高品质的音乐课堂带给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学会用音乐感知世界。

“相比流行音乐,我更注重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传统音乐是我们自己写下的故事,更有本土的味道。”何妍倪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对她来说,“川味”是家乡独特的气息。在她的音乐课上,四川民歌的传唱度是最高的。

何妍倪认为,传统音乐需要走出去,让更多的人通过不同地域的音乐去了解它背后的传统文化。2018年,何妍倪把四川民歌经典之一的《槐花几时开》带到了宁波孩子们的身边,让他们用四川方言的形式把这首歌进行演绎,这样极具民族特色的演唱方式也得到了孩子们的喜欢。

六年教龄,何妍倪已经带领着自己的合唱团斩获了许多奖项,一等奖就有10余项,但她却表示这只是开始:“我还年轻,我的阵地是课堂。与其自己追梦,不如赋予学生追梦的翅膀,把更好的音乐课堂交给他们,这是我未来要一直坚持下去的事。”

上课中的孟荍老师

不止步于课堂 教育并不是提高成绩那么简单

——专访市优秀班主任、成华区学科带头人、双林小学语文老师孟荍

从2000年参加工作至今,成都市双林小学语文老师、成都市优秀班主任、成华区学科带头人孟荍已经在教师岗位上奉献了整整20年的光景。

记者刚见到她时,孟荍正批改着作业,在谈及孩子的成长教育问题时她说,当下每一个阶段的教学都在为孩子们的未来奠定基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最重要的还是发展他们的能力,完整他们的人格, 教书育人不该止步于课堂。

在孟荍看来,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有着不同的颜色,每个孩子都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观察世界,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去保留孩子们的独特性。

在我的语文课上,孩子们对同一个词语或句子都有许多不同的理解,比方说最近刚上完的课文《落花生》,其中有一句话说道,“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挂在枝头,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大部分的孩子认同要学习花生默默无闻奉献的品格,有一部分孩子认为积极向他人展示自己的长处同样值得尊重。”这就是他们身上所具备的独特性,孟荍表示,教育并不是提高成绩那么简单,在学好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一个多元化的眼光也十分有必要,让他们独立地、有思考地观察这个多彩的世界。“所有事物都没有一个特定的答案,这是我要告诉孩子们的。”

在谈到未来期许的时候,孟荍说保持本心,脚踏实地做好教育事业就是她最大的心愿。“我曾经有8年的乡镇教学经验,他们都是很淳朴的孩子,每天很早起床,走乡间小路上学。我印象很深刻,他们到学校的时候头上全是露水。那时我就坚定地想把教育事业越做越好,平时放假或者周末我都会跑去城里学习,只有自己不断进步才能对我的学生负责。”

课堂上的王莉老师亲切热情

教育更多的是留在学生心上的教育温度、行为和细节

——专访省特级教师、新津区实验小学语文老师王莉

“教育只有真正进入了内心认同层面,才会真正起作用。”这是王莉对教育的看法,她认为教育在若干年后,留在学生心上的是除分数以外的教育温度、教育行为和教育细节。

王莉是新津区实验小学(原华润小学)教师,新津区首批名师工作室领衔人,从教22年,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兼班主任、教研组长工作,曾荣获四川省特级教师、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中小学教学名师等称号。

她教学理念先进,教学视野广阔、育人眼光长远。以“唤醒式教育”为宗旨,将传统文化精髓与创新思维发展双轨并举,把世界作为教科书,为学生未来而教,立足当下教育难点进行思索、实践与突破,进行教育科研,自主开发了“童诗创作课程”“小古文写作课程”“阅读与表达思维提升”等课程。疫情期间研发《疫情与地名》校本课程取得良好成效。

“一路走来,在农村教书的八年,奠定了我整个教书生涯的思想基础——教育是良心工程。”王莉说,1998年毕业后,她便回到了家乡新津县最偏远的黄渡乡教书。

回忆那段时光,最让她难忘的是到学生家里家访的经历。“不家访,我不会亲眼见到孩子们在田地里挥汗的场面,不会深切理解课堂上他们那眼神中的渴求是多么的热切。”王莉动情地说。这段经历让她感受到偏远地方对教育的迫切需求以及自身的责任感。

“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是被家长看在眼里的,也是会被学生记在心里的。所以,树立师德师风榜样,对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很有必要。”谈及对“教师”的理解,王莉说:“感谢教师这个职业,不仅带给我一种自我认同感,还让我变得更好,有一种精神上的富足。通过每一天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认真工作,让我感受到了知行合一的美好境界。”

李婉清 黄骏阳 本报记者 赵子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原标题:与其自己追梦 不如赋予学生追梦的翅膀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