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蓉”耀: 深圳和成都的大运会时刻

成都日报 2020-09-14 08:06

目前成都大运会13处新建场馆全部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图为高新区体育中心本报记者 李冬 摄

目前成都大运会13处新建场馆全部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图为高新区体育中心本报记者 李冬 摄

十年,是人们容易记住的时间刻度。如果站在2021年向前回首,十年前,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来到改革开放前沿深圳,刚过“而立之年”的国家经济特区,让世界认识了不一样的青春与活力,感动与美好。当然,随着大运会的成功举行,深圳期待中的新一轮发展,也如当时大运会的口号一样,“从这里开始,不一样的精彩”。

十年,“精彩”到访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脚步渐近。在越来越清晰的脚步声里,我们回望来路,期待从“过来人”的精彩中获得更多城市“蓉”耀的灵感与思路,期待“成都成就梦想!”

日前,《成都经济观察》已连续透过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多位在蓉高校校长的眼光,透视大运会将带来的“青春‘蓉’耀”、“产业‘蓉’耀”;今天,我们将视野再次拓展,让深、蓉两所与大运会有着极其密切的城市大学来一场“十年对话”,走进他们心中的“城市‘蓉’耀”。

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深圳举办,图为开幕式现场

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深圳举办,图为开幕式现场

主题1

经验借鉴

本报记者:十年前,深圳举办了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此过程中,深圳大学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深圳大学副校长李永华:深圳大学主要扮演3个角色,一是志愿者,二是组织者,三是竞赛者。

作为“志愿者”,当好主人翁,展示城市和大学的新风采。15000多名学生参与大运志愿者工作,志愿者展示了别样的“深大”风采,而开闭幕式团队的出色表现,更是广受好评。

作为“组织者”,提升校园建设,办好运动竞赛,办好学术大会。场馆竞赛工作表现优异,并利用大运契机促进了校园资源建设的重大提升。文艺表演水准高,后勤保障出色,安保维稳有力。2011国际大体联学术大会在深圳大学圆满落幕,受到了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名参会者高度评价,时任国际大体联主席的加利安称之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学术大会”。

此外,作为“竞赛者”,积极组织参赛,全力以赴,摘金夺银。2011年大运会深圳大学共派出13名大学生,在此次大运会获得不俗成绩,13位参赛深大学生中有9位摘金夺银,为中国队贡献了5金4银。

2011年,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来到改革开放前沿深圳,让世界认识了深圳的青春与活力

2011年,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来到改革开放前沿深圳,让世界认识了深圳的青春与活力

本报记者:针对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深圳大学还作出了哪些亮点工作?

深圳大学副校长李永华:深圳大学充分认识到“大运文化”对学校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集中优势资源,遵循大型赛会规律,把握时机,精心策划组织了一系列具有大运文化特点、体现校园青春气息的专项活动。

首先,举办大型活动,提升国际影响。学校先后主办、协办“火炬手全国选拔活动”“大运会红十字与大运同行誓师大会”、“深圳大学‘五四’万名志愿者誓师大会”“大运会火炬传递(深大站)”“百万学生力挺大运系列活动”启动仪式等大型活动,有效地锻炼了志愿者队伍,也有力地烘托大运氛围,宣传城市与校园志愿者形象,提升学校和城市影响力。

其次,依托大学校园,激发城市活力。学校充分利用校园两级团学活动资源,引导广大学生组织、社团开展与大运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具有鲜明大运特征的“英才荟萃,辩大运风采;新星云集,论荔园传奇”深圳大学2011年“院际杯”辩论赛、“绿色骑行迎大运”“地球一小时,绿色大运行”,开展了包括“迎大运 英语口语训练营”“我要上大运达人秀”“缤纷社彩 给力大运”等近百场活动。

深圳大学于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创办,是一所以城市命名的大学,作为“特区大学 窗口大学 实验大学”,深圳大学与深圳市共同发展,文化引领,创新驱动,多元发展,进一步传承大运会的激情与活力,推动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创新型大学。

不得不提的是,如何充分发挥城市大学的作用,树立“大运”品牌,助力城市发展始终是重要话题之一。进一步弘扬大运志愿服务精神,建设和谐校园、人文校园,提升价值品位。为此,学校关爱志愿者,鼓励和支持更多的老师同学加入义工和志愿者队伍,发扬志愿精神,建设志愿者之校,助力深圳建设志愿者之城;同时,巩固大运建设成果,提升、优化校园环境,助力深圳市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并进一步承接大运开放平台,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和交流。

本报记者:借大运会,实现城市与高校的共赢,同样作为以城市命名的大学,深圳大学有何经验分享?

深圳大学副校长李永华:众所周知,大型体育赛事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恰如大运会这场国际顶级运动会,推动着城市和高校全方位发展,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完善基础设施,重塑国际形象,促进特色转型。而高校需在大运会中突出城市特色,不断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为城市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特殊人才,服务地方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届大运会都有着深深的城市烙印,“志愿者”们就是城市和高校的闪亮名片,让城市“与世界没有距离”。深圳大学高度重视“城市”志愿者培养,对于专项志愿者,考虑到其多服务于特定项目,所承担的志愿服务责任重大、综合素质、专业技能要求较高,学校还明确评审程序标准,组建了专家评审团队,严格筛选,集合学校师资优势,培养优秀志愿者。希望我们的经验能够给成都大学提供一些思路。

成都大运会大运村项目效果图

成都大运会大运村项目效果图

主题2

成都探索

本报记者:从2001年在北京,到2011年在深圳,再到2021年在成都,这是一场素有“小奥运”之称的青春盛会。请问在经历并参与过2011年深圳大运会的“前辈”身上,成都有哪些经验可以汲取学习?

成都大学党委副书记冯炼:深圳大学从学科建设到专业设置,从人才培养到科研应用,从创新驱动内涵发展到国际化合作交流,发展很迅猛,特色很鲜明,为深圳的发展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提供了强劲有力的智力支撑,是成都大学对标学习、追赶的标的大学。

第26届深圳大运会,深圳大学是最积极的参与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动员组织学生志愿者,在世界顶级综合型赛事中经受历练、展现风采;成功承办FISU学术大会,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开设运动训练专业,组织深大运动员备战参赛,摘金夺银;承接排球、足球比赛训练,学校体育场馆及校园风貌获得更新改造。

在筹备推动方面,两校如出一辙。深圳大学当时成立了大运会工作办公室及七个工作团队,成都大学也成立了大运会(运动员村)项目指挥部,由党委书记、校长任总指挥长,其他校领导任副指挥长,下设15个工作专班——综合协调组、项目建设组、宿舍改造组、弱电改造与信息技术组、餐厅改造与餐饮服务组、体育场馆改造与运行组、校园环境与文化提升组、住宿与会议服务组、医疗与公共卫生组、休闲与商业服务组、安保与交通组、后勤保障组、外事与活动组、语言服务组、志愿服务工作组,并且还设立了专项经费。

今年8月18日,成都大运会倒计时一周年活动启动,环球中心亮灯为大运加油 本报记者 吕甲 摄

今年8月18日,成都大运会倒计时一周年活动启动,环球中心亮灯为大运加油 本报记者 吕甲 摄

本报记者:举办国际赛事对于成都而言意义非凡。有了深圳大学先前的探索,您认为大学要如何借助“大运会”提升自身的国际知名度?在此同时,高校又要怎样利用自身条件,提升所在城市在全世界年轻人心中的影响力?

成都大学党委副书记冯炼:大运会是自带国际流量的平台,“参与”是高校所能选择的最好方式。选派大学生运动员参赛,承办FISU教育大会,支持大学生参加赛事志愿服务,承接单项比赛或训练,参与赛事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专业咨询服务……有多种可以参与的形式,都能不同程度地提升高校的国际知名度。

不可否认,由于参赛的大学生运动员将在大运村居住生活一段时间,有着近距离的接触、最直接的感知,承办大运村最能提升所在高校的知名度。影响力与知名度有着不同的内涵,但如果高校能站在时代发展的潮头,引领风气之先,就能助力城市提升在全世界年轻人中的影响力。

从历史经验看,借赛事之力,让全世界认识或者说爱上一座城,提升全球影响力,通常都是行之有效的,因而成都自然也倍加关注如何在参与中探索留下“大运会”经验。在得知成都申办大运会信息的第一时间,成都大学就尽全力收集资讯。在短短一个月的申办准备中,更是三赴深圳学习,数易其稿形成大运村平面布局和建改项目方案,抽调专业教师组建翻译解说队伍,紧锣密鼓制作大运村沙盘、展板和宣传片,先后五次开展模拟演练,最终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赢得了成都、大体联等各方的认可与支持。

而随着大运村建设的启动,学校将新增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代表团公寓、综合服务中心、医疗中心等22个单体建筑拔地而起,原有学生宿舍、食堂、体育场馆等全面优化改造,学校面貌脱胎换骨、焕然一新,为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城市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成都大运会有什么经验可以留给未来,那一定会有大运村建设的“成都模式”。把大运村放在大学校园,高度契合大运会的参赛主体——大学生运动员,能最大程度地满足赛事需求,更能最大限度地转换赛后使用。“办好一个会,提升一所校,激活一座城”,这是极有远见的睿智抉择。

主题3

城市发展

本报记者:深圳大学和成都大学同样作为以城市命名的大学,都承担着学校与城市共同繁荣的使命。在您看来,其应该如何融入城市,进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深圳大学副校长李永华:对深圳大学而言,大运会既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也是高校服务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有利契机,也是凝聚青年人,做好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媒体、新平台。与此同时,学校在公众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影响广泛,这也对深大未来办学发展极其重要。

城市大学应与城市发展相融合,文化引领,创新驱动,内涵发展。城市发展需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高校应深化产教融合、大学城市融合,将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相结合。学校坚持“顶天立地育人”科研理念,通过建设高层次科研平台,积极发挥高校智库作用,服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在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方面,建立高校知识产权转化利益分配机制,促进成果转化。学校2010年就出台了《深圳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办法》,注重基础研究,开展原始创新,同时与企业开展协同创新、集成攻关,创造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在全球PCT申请教育机构中,深圳大学表现不俗,2019年以PCT申请量247件的数量继续保持全球第3的位置,仅次于加州大学系统和清华大学。

建设学校文化工程,坚持贯彻落实《深圳大学文化创新发展纲要》,以项目化管理方式扎实推进“十大文化建设工程”,以文化建设驱动学校各项事业从“深大速度”到“深大质量”“深大模式”转变升级,引领城市发展。

成都大学党委副书记冯炼: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成都大学的诞生,缘于这座城市对大学毕业生的渴求。我们一定要思考,到底给这座城市发展贡献了什么?我们不能够满足于大多数毕业生在成都就业,不能够满足于能给这座城市发展持续不断地提供专业人才。

公开资料显示,深圳大学在文学、体育以及科技等诸多行业领域培养了不少人才,反观自身,我们也要问自己,是不是也可以为这座城市培养出未来的“领军”人才?对此,我们在思考,在人才培养上还要与成都的发展深度融合,对接城市发展战略来布局重点特色学科专业,着眼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需要,服务超大城市治理需求,加快布局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商科,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慧城市、体育休闲等领域,积极创建一批新兴优势学科。

特别是,我们在科研创新上,要打造政校企互动、产学研结合的生态系统,共建特色学院、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等新型平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技术转让,促进创新产业的孵化。

深圳大学与大运会

2011年的大运会中,深圳大学主要扮演了3个角色——作为“志愿者”,当好主人翁,展示城市和大学的新风采;作为“组织者”,提升校园建设,办好运动竞赛,办好学术大会;作为“竞赛者”,积极组织参赛,全力以赴,摘金夺银。15000多名学生参与大运志愿者工作,展示了别样的“深大”风采;场馆竞赛工作表现优异,并利用大运契机促进了校园资源建设的重大提升;文艺表演水准高,后勤保障出色;13位参赛深大学生中有9位摘金夺银,为中国队贡献了5金4银。

成都大学与大运会

大运会是自带国际流量的平台,“参与”是高校所能选择的最好方式。随着大运村建设的启动,成都大学将新增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代表团公寓、综合服务中心、医疗中心等22个单体建筑拔地而起,原有学生宿舍、食堂、体育场馆及强弱电、上下水管网全面改造,校园风貌景观全面整治提升,学校面貌脱胎换骨、焕然一新,为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城市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背景链接

城市荣耀里的大学使命

北京

申奥成功后,北京大学主动向国家申请承担建设竞赛场馆的重任。2007年11月,奥运历史上首个乒乓球比赛场馆在北京大学落成,2008年8月13日和9月7日,奥运会、残奥会乒乓球比赛在北京大学体育馆隆重举行;此外,北京大学还承担多项奥运任务,如强化奥运安保工作、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开展奥运筹办工作宣传报道,还举行了“非常校庆、非常奥运”第十二届社团文化节、“与奥运同行,和世界一家”第四届国际文化节等活动。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北京大学提升了国际参与度与国际知名度,积极推动中外学生交流,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促进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

杭州

2017中国杭州(西湖)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于7月20日至23日在西湖水域进行。本届赛事参赛队伍主要以各国知名高校赛艇队伍为主,主办方邀请了包括中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荷兰等8个国家的16支高校队伍参加。浙江大学以此为契机,引进了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并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开拓赛艇、帆船帆板等项目。学校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西区二期已规划建设港湾式码头、1000米赛道,河道四通八达串连起东西区水域和余杭塘河;另外也利用舟山校区、海宁校区的地理优势发展水上运动,形成多校区联动。在本次大赛上,浙江大学在国际名校中斩获佳绩,通过此次国际名校比赛,宣告浙江大学在国际上的声望、影响力加强,迈入国际顶尖名校序列中。

伦敦

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英国高校为奥运会输送了一大批志愿者和科技人才,他们服务于奥运场馆建设、文化传播、奥运会运营创意等等。伦敦奥运会直接带火了英国拉夫堡大学。拉夫堡大学是英国著名的体育类大学,向奥运会、体育界等输送了许多体育人才,在伦敦奥运会上战果颇丰,国际影响力因此而大幅增强。奥运会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将留学目光转向了拉夫堡,该校申请率大大提升,由于生源的增多,该校基础设施、教育资源等各项设施也得到进一步完善。

东京

第九届英式橄榄球世界杯于2019年9月20日在日本东京迎来开幕式。东京许多高校参与了筹建以及活动运营,例如东京大学为世界杯输送了许多志愿服务者,也为本次体育赛事输送了医疗、后勤保障等人才;同时东京各高校联同政府推出了体育赛事年、体育城等,东京高校也打造了体育方面的相关产业,例如体育经纪、体育医护等。

本报记者 孟浩 李艳玲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高校提供

原标题:城市“蓉”耀: 深圳和成都的大运会时刻

编辑:韩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