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对口支援精准定位 “浮在水面的新藏寨”明年亮相九寨

成都日报 2020-09-21 11:41

柴门关驿站远眺

柴门关驿站远眺

往前方望去,山势起伏,云海翻卷,气象万千;往身后看,现代气息的落地窗与石条砌墙灰瓦覆顶,结合藏式文化元素的新藏寨,在屋前环绕的水面倒映下,一个未来网红打卡地呼之欲出。

地处高山的九寨沟县漳扎镇上四寨村正在发生着改变村民未来生活的变化。

“秋天,漫山彩林,冬天,雪山近在咫尺,住在这里,睁开眼就是风景。”白龙是这里的村民,自从今年6月份藏寨民宿改造项目动工,不论晴雨,他都要到首先改造的样板房工地当“监工”,看着住了几十年的老屋变身,这个面庞黝黑,身材壮硕的藏家汉子,觉得眼前习以为常的景致,也多了一份诗情画意。

这些让当地居民心心念念的新藏寨民宿,是邛崃市第五批对口支援工作队结合漳扎镇国际魅力生态小镇建设,引入邛崃市资深文旅企业,在九寨沟县落地的“首秀”。将原汁原味的老藏式民居,改造成民族风情的高端酒店民宿,在九寨沟县的文旅产业中填补了一项空白,这些新设计、新理念改造的旧屋,绝不仅仅是白龙和邻居们眼中的新风景,还是九寨沟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标杆,为当地文旅产业带来新视野,让“九寨沟不只有九寨沟”。

颇具特色的民宿样板房

颇具特色的民宿样板房

【讲述·我的受援故事】

破旧老屋变身精品民宿

村民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老屋的木梁木柱结构都没有改变,空间重新调整让房子居住更合理,指纹锁、地暖、马桶、浴室等现代的装修,简直就是一套新房。”说起老屋的改造,白龙头头是道,这几个月的“监工”没有白当。

焕然一新的老屋,样板房让白龙和村民们从疑虑到期盼,白龙原本认为自己是村里“吃螃蟹”的第一批人,如今更是感觉自己就要抱上“金娃娃”。

项目选择在一个海拔2800米高山上的藏族村落实施,最初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

去年5月10日,经邛崃第五批对口支援工作队牵线搭桥,“九寨沟县有美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成立签约仪式”在九寨沟县举行。挖掘九寨沟县文旅资源、着眼乡村振兴,开发助力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致富的项目,成为邛崃对口支援工作的着力点。在邛崃深耕文旅产业,经验丰富的邛崃市有美堂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来到了九寨沟县。

李仲宴是邛崃市有美堂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从调研到项目落地,跑遍了漳扎镇二十几个村寨,最后看中了地势最高的上四寨村,“居住条件差,贫困户多,可居住的环境却是一流的风景,文旅产业的导入,我们有信心让这里的美景变成村民脱贫致富的资源。”

“把家里房子交给他们改造旅馆,开始我心里是打鼓的。”虽说山下的老乡们都是靠着旅游吃饭的,经营旅馆的不在少数,但高档旅馆要修到山上,白龙和村民们保持着观望。

公司投入100多万元改造老屋,签订15年租用协议,每年付给村民4万元租金,每户村民还能有一人在酒店务工,并且每年营业额的5%返哺村集体经济,首先打造样板房,不满意可以随时退出。优厚的条件和项目公司挨家挨户说清条件的诚意,最终打动了村民。

白龙和6个邻居,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与有美堂公司签了约,“为了保留原有文化元素、建筑符号,村民的改造意见施工队也虚心听取。”白龙告诉记者,样板房打造中,仅屋顶坡面结构,为了保留原风貌,又能满足舒适居住,前后施工七道工序,亲眼所见的严谨施工和样板房呈现的美观大气,彻底折服了村民们。家家户户都在翘首期盼,改造尽快来到自己家。

听说记者来采访,白龙兴奋地充当了“导游”,领着记者看完样板房,又来到自己家两层的老屋。“我家房子上下两层,改造后更巴适。”白龙还给记者算了一笔收入账:现在家里有两三万打工收入,未来加上租金4万元,老婆准备在民宿上班,一年收入接近10万元,“日子就好过太多了。”白龙已经在憧憬今后的美好生活。

“公司计划先期投入1000万元,在漳扎上四寨规划打造以‘浮在水面的新藏寨’为主题的九寨首个高端民宿项目,先期计划打造包装特色民宿6栋18个房间24个床位,并配套实施绿化及水景观工程建设。”李仲宴介绍说,该项目建设通过租用农户民居及房前屋后零星地块、集体经济分红等形式,让当地农户直接参与乡村旅游,实现致富增收,整个项目预计今年底完工。“我们有信心将其打造成为九寨精品民宿的新样板,并示范带动九寨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提档升级。明年格桑花再次盛开时,‘浮在水面的新藏寨’就能笑迎四方客了。”

如今,郭元乡青龙村旧貌换新颜,升级为景区

如今,郭元乡青龙村旧貌换新颜,升级为景区

秦川蜀道小山村升级景区

村民返乡创业挣“回头钱”

山上的民宿建设如火如荼,山下的乡村振兴同样精彩纷呈。

从海拔2800米的上四寨村,沿白水江而下,下降海拔至1080米,抵达九寨沟县海拔最低的郭元乡青龙村,这里与甘肃省文县隔江相望,这里还是九寨沟县唯一可以种植水稻的地方,但这里曾经也是无人问津的穷村。

如今,白水江上一道铁链吊桥,旌旗招展,“秦川蜀道第一村——柴门关景区欢迎你”赫立桥上,车行入村,城墙垛口一路延伸,村中小道是“东吴路”“曹魏路”,刀枪剑戟上墙,卧龙斋、当阳桥、三顾堂……成为了村里的“风景”。

“过去这里种田别说致富,肚子都填不饱。”朱小军曾誓言在外打工挣了钱就全家搬走。青龙村山多田少,加之地势较低,田地年年都会被淹,有劳力的村民都选择外出务工,村里土地撂荒,“前些年,村子确实很冷清。”

2016年,邛崃对口支援工作队经过对青龙村柴门关的调研,发现这个村地理位置独特,古代边关军事文化非常值得挖掘。邛崃前后投入120余万元,用于帮助青龙村兴建农家乐,并配套完善柴门关旅游基础设施、风貌改造等。

“原来家家户户都是旱厕,现在都是冲水马桶,村道边的猪圈改成停车场,河滩地修建起游客中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郭元乡副乡长刘启明说起青龙村的变化,感慨万千。青龙村定位打造边关军事文化乡村旅游,随即,三国文化元素植入,恢复重建秦蜀交界的角楼,丰富的历史沉淀唤醒了这座沉睡的山村。

青龙村的变身,让回家的村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第一次看到村里的变化,大部分人都是震惊,咱们村简直就是一个景区了。”朱小军收回了曾经说过的话,开始返乡创业。

地处川甘省界,特色文化的打造,让青龙村显眼了起来,从国道过境的游客络绎不绝,今年虽受疫情影响,半年也接待了4000多自驾游客,朱小军的家庭餐馆从今年4月到8月,就实现纯收入4万元。

“咱们贫困村,终于有希望了,村民们见到回头钱了。”有了人带头,村民们挣钱的欲望高涨,10多户在外打工的村民都返乡创业,有开农家小院土菜馆的,有办民宿的,村里撂荒的地也全部种上了脆红李,水果采摘一项就收入几十万元。

村民们还用土地入股,自己打造了一个集中餐饮休闲区,接待游客,向村民招标承包,其他村民有工资,有分红,集体经济每年也有分红。

一招好棋,激活了沉寂已久的山村,刘启明告诉记者,邛崃对口支援的精准定位,“救活”了青龙村,现在不仅浙江对口支援也在向村里陆续投入,而且还吸引了省内一些旅游投资机构前来洽谈合作。“我们希望持续投入,继续完善基础设施,整体引入专业旅游机构运营,全体村民入股分红。打造青龙村一个样板,带动辐射更多的村走上致富路。”结束采访时,刘启明向记者透露,青龙村柴门关景区已顺利通过3A级景区创建州级初检,相信不久后,到九寨沟旅游又将增添新去处。

刘洪(右)和村民交流

刘洪(右)和村民交流

【心声·我的对口支援历程】

邛崃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挂职九寨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刘洪

身为“九寨人” 有责任把九寨故事传播出去

七月的九寨,又到了木槿花开的时节。

2020年7月23日,是刘洪和队友们来到九寨沟县驻村帮扶整整两周年的日子。

两年的九寨情缘,两年的对口支援历练,在提升能力的同时,也让刘洪更多了一分从容淡然,继续不负时光追梦前行。

2018年7月23日,作为邛崃派驻九寨沟县贫困村驻村队员的一员,刘洪随同其余14位队友启程奔赴九寨。

来到九寨,沿途“7·10”特大洪灾肆虐过后伤痕累累,山体塌方、路基塌陷,滚石路段比比皆是。

九寨沟县除了九寨沟景区外,还有10余个乡镇,是省定贫困县、国家确定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

对口支援重担在肩。脱贫攻坚、灾后重建、绿色发展……为加快把九寨建成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脱贫奔康的典范,九寨各族干部群众大力弘扬“感恩奋进、求真务实、吃苦耐劳”的九寨精神,勠力同心、攻坚克难。长期在宣传口工作的刘洪,心里涌起了要把九寨人奋斗拼搏的故事宣传出去的冲动。“身为‘九寨人’,有责任把九寨故事传播出去。”

刘洪“白手起家”,不仅牵头编撰了邛崃对口支援工作队期刊《邛九缘》,更集素材收集、编辑组稿等工作于一身,为九寨沟县《新九寨》创刊作出突出贡献,目前已编撰《新九寨》3期。

战“疫”之下,虽远在邛崃家中,他仍笔不停辍、挑灯夜战,通过线上远程采访,为九寨战“疫”写稿近20篇约三万字,讲述九寨战“疫”好故事,大量稿件先后分别被《中国民族报》、《民族》杂志、《华西都市报》、学习强国平台以及人民网、新华网等各类主流媒体广泛采用刊发,传播了九寨战“疫”好声音。

两个多月前,一本名为《九寨故事汇》的书刊编撰任务交到了刘洪的手里。要求围绕“脱贫攻坚”“灾后重建”“绿色发展”“全域旅游”四个篇章,各采写10个九寨故事,以生动记录干部群众奋战在一线的感人事迹与点点滴滴,反映九寨加快建成“典范”的成果成效。组建采写专班、成立编委会、精选故事选题、组织深入采写……目前《九寨故事汇》已进入编排阶段。

两年援九行,终身邛九情。两年来,在努力建功“邛九”的同时,刘洪和同事们也欣喜地见证和感受到九寨日新月异的喜人变化。去年9月,蝶变归来的九寨沟景区试开园;神仙池、甲勿海、爱情海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并对外开放……“九寨沟不只有九寨沟”又有了新的内涵。

“虽然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能亲身参与、见证并经历九寨沟县脱贫攻坚,又何尝不是人生一件幸事!”刘洪如是说。

【对口支援·实事说话】

2016年9月,邛崃市紧紧围绕九寨沟县实际,积极开展项目支援、智力支援、产业支援等工作,全力落实省内对口支援任务。邛崃市先后共选派对口支援干部人才2批次57人、驻村队员1批次15人、支医3批次37人、支教3批次34人,共计143人到九寨沟县开展工作。

邛崃市规划五年投入财政帮扶资金2500余万元。截至目前,已投入标准内财政帮扶资金2369.478万元,其他类帮扶资金770.3362万元,累计完成旅游新村建设、贫困村庭院经济、中药材种植、就业帮扶等帮扶项目28个。推动九寨沟县12个乡镇、48个贫困村的山地特色农业和山地旅游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2019年4月,九寨沟县全县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

针对群众就业难突出问题,主动对接成都市,组织优质企业76家,开展扶贫专场大型招聘会3次,累计提供9046个岗位信息,实现求职登记360余人次、意向性协议200余份;组织九寨沟县人员赴成都地区和就近就地务工100人;选派87名业务骨干赴九寨沟县开展专业技术人才技能等专题培训3期600人次。

创新文旅机制,助力全域旅游典范建设。以精准施策为根本,抓住九寨沟精品民宿空白,引进邛崃市有美堂文旅公司,与九寨沟县国投公司合作成立九寨沟县第一个民营资本与国有资本混合发展平台公司。投入1000万元,规划建设以“浮在水面的新藏寨”为主题的九寨首个高端民宿项目,努力打造九寨精品民宿新样板。让当地农户直接参与乡村旅游,实现增收致富,同步带动乡村振兴提档升级。

积极开展项目招引,创新探索农旅融合、共融共建的绿色发展新路,引进蟲鑫蜂业专业合作社公司,依托该公司绿色食品认证、欧盟有机认证等背景,结合旅游商品开发,建立中蜂养殖示范基地,持续带动本地农户增收。

引进邛崃市供销合作社公司、四川文君农业开发公司,依托邛崃市13万亩优质茶叶基地的产业优势,结合九寨沟品牌资源,与九寨农投公司共同打造“九寨有礼、回味吾邛”系列农旅产品品牌,填补了九寨沟县茶产业空白。引进成都华神科技集团与九寨沟县签订中药材供销合作意向协议,以“建基地、定标准、创品牌”为路径,“农户种、专家教、企业收”为手段,积极发展中药材方面的订单式农业,推动农产品收入持续增长。

本报记者在九寨沟县采访

本报记者在九寨沟县采访

【记者手记】

用心书写“邛九”美好情缘

在九寨沟县采访中,听到邛崃对口支援工作队员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两年援九行,终身邛九情。“来九寨为什么?在九寨干什么?离九寨留什么?”这是在工作队领队、九寨沟县委常委、副县长王平带领下,邛崃援建队员们经常自问的问题。

短短两天,采访组一路行来,高山上的新藏寨,山脚下的乡村旅游景区,偏远区域的产业基地,都在昭示邛崃对口支援的真情付出。

邛九两地文旅优势的牵手,为九寨沟县美好的明天奠定了坚实基础。

九寨沟景区旁的“九寨沟特色农产品集散中心”已经竣工,邛崃市13万亩优质茶叶基地和“九寨沟”世界品牌优势“联姻”,“九寨有礼·回味吾邛”等系列品牌文创产品,将填补九寨沟特色农产品空白。

“九寨沟真的不只有九寨沟”,这里的山水和人民,都将铭记“邛九”携手奋进的美好情缘。

本报记者 吴刚 洪继东 摄影 戴艾岑

原标题:邛崃对口支援精准定位 “浮在水面的新藏寨”明年亮相九寨

编辑:段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