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华区对口支援丹巴 美丽新村“绽放”高山峡谷中

成都日报 2020-09-23 07:13

本报记者在科里村采访

何孝林(右)与村民交谈

村里建起了篮球场,成了娃娃们活动的好场所

焕然一新的科里村像一朵美丽的格桑花,绽放在高山峡谷中

一幢幢藏式小楼旧貌换新颜,一条条硬化路通到家门口,每家每户庭前院后鲜花盛开。村寨变美了,“出路”也更广阔了,种上羊肚菌、大樱桃,发展乡村旅游。脱贫致富奔小康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日子,丹巴县东谷镇科里村村民笑开了怀。

笑声背后是成华区对口支援工作结出的硕果。成华区结合丹巴脱贫摘帽和资源禀赋实际,在东谷镇科里村试点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以点带面打造对口支援丹巴样板工程,助力丹巴实现乡村振兴。焕然一新的科里村像一朵美丽的格桑花,绽放在高山峡谷中。

9月18日至9月20日,在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中沿大渡河溯流而上,穿行数百公里,到达了丹巴县。记者来到丹巴县东谷镇科里村、甲居镇等地,实地探访在成华区对口支援下,当地乡村振兴及全域旅游发展情况。

【讲述·我的受援故事】

“我们把改造猪圈和修建小卖部的部分费用解决了,但是核算下来还有一些资金缺口。”“我们准备组织村上的党员投工投劳,自己动手,把人工费节约下来。”

19日一大早,成华区科里村项目推进工作小组何孝林一行人刚走进村口就碰到了村主任李长军和村支部书记甲呷泽郎,站在村口的猪圈旁,大家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来。

“工程材料买回来,我们10月就开始动工,确保在12月之前完成改造。”听到这里,大家都如释重负,松了一口气。

一个猪圈,何以成为科里村的“心头大患”?

村口环境

从不肯改造的露天猪圈

到盼着家门口就能挣钱

科里村距丹巴县城8公里左右,在牦牛河谷中沿着国道350行车十几分钟就来到了位于路旁的村子。

红白相间、外形美观的藏式农家或三五成群相靠而建,或错落有致散落在绿树中,一道溪流自沟谷中奔流而下从村中穿过,房前屋后,繁花盛开,微风拂过,阵阵桂花香扑鼻而来,村民们谈笑风生,一幅和谐幸福的美好画卷。

然而一道不和谐的风景打破了这美好。“影响环境不说,还不卫生。”一走进村口,就可以看到路的右边有一个露天猪圈。“关键是还处在进出村子的门户、脸面位置。”村主任李长军一边叹气一边与何孝林讨论着改造方案。

成华区对口支援干部、挂职丹巴县住建局助理工程师、中共丹巴县美人谷文化传媒公司党支部副书记何孝林,还有一个身份——科里村项目推进工作小组组长。“2018年开始,在前期改造基础上,我们对科里村的公共设施进行提档升级,为发展乡村旅游打基础,然而村口这个露天猪圈的问题却始终没有妥善解决。”何孝林语气中先是充满了无奈,然后又带上了些喜悦之情,“好在终于要改造了。”

猪圈是村民杨绍忠家的,与猪圈一路之隔,进村道路的左手边就是他家。听到外面热烈的讨论声,他从自家院子走了出来,“好久开始改造哦,早点改造好,我的小卖部也可以早点开起来。”

“你现在着急了,当初给你做了那么久的工作,让你搬、让你改都不愿意。”何孝林打趣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们把方案定好就开工哈。”

“这不是修好小卖部又可以增加收入嘛。”杨绍忠边说边搓了搓手,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着说。

“杨绍忠家以前是贫困户,村里从前几年就开始发展羊肚菌种植,对贫困户还有补贴,他家1亩多地拿来种羊肚菌1年能有3万元左右的产出,但是他就是不愿意改种。”何孝林说,随着村里环境打造得越来越好,露天猪圈的问题越来越凸显,他也越来越着急。

“你说游客一进村就看到这个猪圈,哪个还想来耍呢?”反复劝说无果的何孝林请来了村里有威望的长者、老支书丹占翁加帮忙,“现在把猪圈给你改造一下,上面修个小卖部,既方便村民,游客多了你也好挣钱嘛。”

何孝林随即联系科里村提档升级项目施工单位筹措2万元,用于猪圈改造及小卖部修建。

面对何孝林的方案和老人的一番话,杨绍忠动心了。“今年卖猪挣了2万元,现在还养了9头,大儿子有残疾,现在村上的公益性岗位上班,当护林员每年有6000元,小儿今年开始在外务工开挖掘机,每个月有5000元。”62岁的杨绍忠黝黑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我们老两口年纪大了,两个娃娃都有残疾,成华对口支援队帮到心坎里了。”

村上开会

从为鸡毛蒜皮的事吵架

到为发展乡村旅游讨论

猪圈改造这一难题得到解决,下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具体如何做,也被正式提上了科里村的议事日程。

“我们就在国道旁,离县城又不远,可以搞农家乐,吸引外地和本地客源。”村主任李长军率先发言。

“我建议可以在科里村整体环境提升基础上,利用全村民房,大力招商引资,改造、修建民宿及农家乐,促进村集体及村民增收,第一步可以先发挥村支两委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李长军的想法,挂职科里村支部副书记的梁经和予以赞同。

老村主任开口了,“我们村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新石器时代遗址、扎热神山、石窟石刻遗址等五大文化遗址,我下来就抓紧梳理资料。”

讨论会上,成华区对口支援队成立的科里村项目推进工作小组全体成员与科里村两委成员、党员、群众代表,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

看着会议室里的情景,村民钟华成说,过去科里村开会没有这么“和谐”,一开会大家就在下面吵架,完全听不见会上在讲啥,吵架事由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比如争一棵花椒树,“还是因为穷”。

“脱贫攻坚以前,我们村人均年收入只有500多元,去年,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3000元。”李长军说,目前,科里村产业还是以种植养殖产业为主,但是结构在逐渐调整中,经济作物比例在增加,特色种植羊肚菌约800公斤、各类蔬菜25000公斤等。“30亩地的美人谷大樱桃育苗基地也整理出来了。”他指着面前的西里山。

一场讨论会议让科里村未来的发展方向也越来越清晰。

通过成华对口支援,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将科里村打造成复合功能型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丹巴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愈发强烈,科里村由外至内的变化正在发生。

村里交通

从搭几根木棒棒就是桥

到旅游步道通到家门口

成华区对口支援丹巴县以来,连续投入535万元,在科里村实施了旅游支援策划包装和精准支援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对全村厨房、厕所、猪圈、道路、农田建设及安全饮水、清洁能源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帮助贫困户新建改建现有住房和实施“五改三建”,大大改善了贫困户住房条件。

“今年,我们对科里村的旅游公共配套服务设施进行了提档升级,挖掘科里村历史文化元素,实施了村口浮雕墙绘、民俗墙绘、太阳能路灯、篮球场地面改造等12个改造项目。”成华区对口支援干部、挂职丹巴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梁经和说,不仅改善了生活环境,也为下一步发展乡村旅游打下了基础。

“现在的日子真美。”丹占翁加对梁经和竖起了大拇指,“以前这条河两边都是乱石堆,搭几根木棒棒就是桥,过了桥还要收起来,怕被冲走了,典型的‘过河拆桥’。现在修起了防洪坝、青石桥,旅游步道通到家门口,既安全又漂亮。”丹占翁加笑容满面,以前天一黑大家都在家里窝起,现在晚饭后,娃娃们都在村活动室外的篮球场打球,大人们跳锅庄,老人们出来散步、聊天。

【心声·我的对口支援历程】

成华区对口支援干部、挂职丹巴县住建局助理工程师、中共丹巴县美人谷文化传媒公司党支部副书记何孝林

用耐心、专业

把对口支援项目打造成精品

“阿爷,你看我们村子环境打造出来了,有条件发展乡村旅游,你是老党员,带头把农家乐先搞起来哇。”

“我觉得可以,准备回去开个家庭会议,也问问儿子和儿媳妇的意见。”“

我已经跟阿哥聊过了,他也觉得可以试试哈。”

听何孝林的回答,丹占翁加放声笑了起来,“你这个小伙子。”

过去,毕业于土木工程专业,长期从事工程管理工作的何孝林,最擅长的是与各种工程项目“对话”。如今,一改从前的不善言辞,何孝林已成了科里村的老熟人,开展基层工作的“小能手”。这一切变化都来自勤学、勤跑、勤思考。

“今年4月,为加强科里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高效优质推进项目建设,成华区第五批对口支援队选定7名工作队员,成立科里村项目推进工作小组,我担任了组长。” 他说,没有经验,就只有用“笨”办法,多跑。4月以来带领组员,无数次到科里村进行调研,了解各项数据和产业结构,积极帮助引进科里村车厘子新品种育苗基地等产业项目,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同期,何孝林被抽调到甲居藏寨景区建设指挥部,并挂职丹巴县美人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先后任董事、副书记。为甲居藏寨景区项目建设从专业技术的角度建言献策,帮助解决专业技术难题;利用自身专业知识积累起好“传帮带”的作用,对公司项目部人员进行工程管理及施工技术等方面的传授。

“这里需要我的专业,那我就尽量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何孝林说,在完成挂职单位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推进对口支援项目保质保量完成,确保项目都打造成精品。

“我是带着使命来的,在丹巴两年的工作和生活,有汗水也有情谊,看到老乡的生活越来越富足,就是我最大的满足。”何孝林满怀深情地说道。

【对口支援·实事说话】

科里村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只是成华区对口支援丹巴的一个缩影。成华区立足自身特色优势,系统规划实施了项目、产业、智力、全域“四位一体”对口支援模式,累计向丹巴县投入对口支援资金2. 45亿元。

项目支援。2019年成华区实施各类对口支援项目18个,投入财政资金2821万元、其他财政资金745万元,引入社会力量帮扶资金合计500余万元,全部项目均如期完成。

产业支援。2019年,成华区投入342万元对口支援新实施农业产业项目2个。实地走访调研前期37个农业产业项目以及引进的2家龙头企业,提出意见和建议22条,促进各项目及企业增产增收增效。加强和成都伊藤洋华堂、红旗连锁、盒马鲜生等大型超市的联系和对接,全力拓宽丹巴农产品销售市场。

智力支援。将丹巴领导干部培训纳入成华干部培训计划,组织县乡村干部赴内地开展能力培训和实地考察,完成乡科级干部培训45人;举办村(社区)干部综合能力素质提升培训80人、开办驻村队员提升能力培训班2期培训100人;接收11名丹巴优秀党政干部到成华区挂职学习。根据县内各行业专技人才培养需要,组织赴成华区跟岗锻炼及培训学习,完成电商人才培训60人;充分发挥对口支援干部人才自身优势,“传帮带”当地干部200余人次。

全域支援。统筹成华区11个街道和龙潭总部新城管委会,与丹巴12个乡镇一对一结对共建,成华区教育局、卫生局等区级部门与丹巴县教育局、卫生局等县级部门签订协议,成华学校、医院、社区以及部分辖区企业分别与丹巴23所学校、8家医院、54个贫困村“1+1”“N+1”结对。2020年,双方共开展结对活动100余场次,落实对口支援资金360万元,培育发展产业合作组织6个,帮助解决群众急难问题200余个。

同时,成华区纪委监委会同丹巴县纪委监委紧盯扶贫领域项目资金开展精准监督,做好对口支援项目的“三公开”工作,进一步巩固丹巴脱贫攻坚实效。

【记者手记】

实心干事 倾情奉献

入秋的丹巴,天高云淡,凉风渐起。道路旁、河滩上,白杨林渐渐染黄山谷。又是一个金色的秋天,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对口支援项目扎实推进,交流交往密集频繁,公益事业深入开展,产业基地建设如火如荼……成华区第五批对口支援工作队燃烧着自己的青春,奉献出才华,为雪域高原带来巨变。

巨变背后是队员们的艰辛与付出。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塌方,脚步踏遍丹巴15个乡镇、农村,参与丹巴6·17泥石流抢险救灾,冒着风雪到高海拔山上督查项目……实心干事、倾情奉献不只是一句承诺、一声口号,而是在遇到急难险重的工作、发生重大事件时,能够勇于挺身而上。在他们身上,记者看到了共产党员的使命、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以及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

决战全面小康“关键年”,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需要的正是这种实心干事、倾情奉献的精神。

本报记者 高筱娟 李颖 摄影 张朝杰

编辑:邓思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