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下,崛起一片绿洲
成都日报 2020-10-09 08:38
巍巍雪山脚下,奔腾的金沙江畔,成片的果蔬大棚一排排一行行,连绵不绝,蔚为壮观
457省道蜿蜒曲折,一边是似乎永远转不完的山角,一边是急流奔泻停不下的金沙江。靠山一边不断有落石的痕迹,偶尔一两块碎石从山上滚落,打在车顶或车窗玻璃上,发出“哐当”的声响。我们的采访车就在这样的全方位“立体夹击”中小心翼翼地行驶着,一路上不仅领略过灼人的骄阳,也经历了倾盆暴雨和豆大冰雹,全程85公里果然是一日经四季。
两个多小时后,一个气势磅礴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邓玛农业观光产业科技示范园终于映入眼帘。但见巍巍雪山脚下,奔腾的金沙江畔,成片的果蔬大棚一排排一行行,连绵不绝,蔚为壮观。
邓玛农业观光产业科技示范园是金牛区对口支援石渠县的一个缩影。“多年以来,金牛区对口支援石渠县,用资、用智、用情做实了石渠人民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石渠群众生活与时俱进。”石渠县委书记袁明光表示,金牛区一批批对口支援项目顺利实施,成果丰硕,温暖人心;一批批帮扶干部人才融入石渠,致力帮扶,卓有成效;一批批合作共赢项目生机勃勃,资本对接成效明显,“金石人民携手同心,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脱贫奔康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
农户与园区签订协议,成为产业化工人
农业观光产业科技示范园区内现代化无人机
不仅建成产业
而且惠及群众
“一个小时后,西藏的客商就要来进货了,大家赶紧采摘蔬菜,打包装车!”随着石渠太阳部落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万绪一声招呼,邓玛农业观光产业科技示范园的大棚和库房内,各路人马立即忙开了。
俄拥、康珠和员工们忙着采摘新鲜蔬菜水果,次仁绒波将成筐的蔬菜分级打包,然后启动叉车将一箱箱蔬菜水果稳稳地转运到货车上,动作娴熟,毫不拖泥带水。
“除了开叉车,我还会开货车,我在园区主要负责拉货、送货,每月工资4200元,遇到加班还要发加班工资。”说起现在的生活,绒波言语中洋溢着满满的幸福。绒波身后46个整齐排列的冬暖式大棚俨然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各式各样的蔬菜在大棚内蓬勃生长,番茄、草莓、青椒、萝卜等各类蔬果琳琅满目。
石渠地处高寒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用对口支援工作队员的说法:这里一年只有两季——“冬季”和“大约在冬季”,茫茫高原牦牛遍地,但果蔬却十分难得。“土豆萝卜大白菜,一年到头就这三样。”万绪告诉记者,由于寒冷的自然气候让很多果蔬在这里难以生长,跟甘孜州许多地方一样,石渠群众生活日常需求的果蔬,大量来自州外。“为了解决这个多年的难题,早在20年前,石渠县就开始谋划自己的蔬菜基地,但是由于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一直没办成。直到在包括金牛区在内的对口支援单位的帮助下,才完成了多年的夙愿。”
洛须镇地处三省交界的金沙江边,隔江相望是西藏江达,溯江而上便是青海玉树。邓玛观光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出产的果蔬不仅供应石渠当地群众,还引得西藏、青海不少蔬菜商贩前来采购。
在示范园几年的运营中,金牛区不但投入800万元建设资金,协助引入成都国飞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负责园区专业运营管理,还定期邀请成都农业科学院专家前来指导,挂职石渠县农牧农业局副局长的金牛区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黄云,就负责联络成都专家,一次又一次解决了果蔬在高寒地区大棚中生长的技术问题。
此外,生态园还以“公司+合作社+土地流转+农户经营”的管理模式,农户通过合作社与园区签订协议,入园打工挣工资,土地流转挣租金,资金入股挣股金,惠及周边3个村,已有19个贫困村采用“飞地模式”入股产业园。园区先后共解决589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7人,人均工资收入在3000元-4500元/月,累计兑现工资共计859万元。
农业观光产业科技示范园区内的星空酒店常常爆满
不仅产业上帮扶
更在精神文化上支援
好听的歌儿唱起来,欢乐的锅庄跳起来……每当夜幕降临,石渠县城的群众就纷纷向城市中心的锅庄广场会聚,很快这里就成了整个县城最为热闹的地方层。“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了,现在的日子是唱着过、跳着过!”居民泽西卓玛高兴地说。
藏地风格浓郁的锅庄广场,是石渠县市民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是一栋外形如牧区帐篷的三层主体建筑。主体建筑的顶部,借鉴了石渠县色须寺的外形设计,建筑外部的壁画,均为当地手工艺人亲手绘制。活动中心的广场上,石渠县最具代表性的一些景点,以微缩的形式展现,充分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元素。
作为金牛区援建石渠县的重点项目之一,市民文化体育活动中心于2015年开工建设,2017年9月交付使用,项目总投资3934万元,其中金牛区投入援建资金2000万元。石渠县脱贫攻坚工作,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资金建设市民文化体育活动中心?“脱贫不仅仅是脱经济上的贫乏,更重要的是脱精神上的贫乏。” 面对记者的疑问,金牛区对口支援工作队领队张正强说。事实上,石渠县群众对于这样一个文化综合体的建设需求是十分迫切的,呼声已久,市民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建成后,石渠县才有了新华书店、电影院、体育馆和就业创业培训中心。
如今,这里已成为石渠县历史上第一座功能设备齐全、造型独具民族风格的文化地标建筑,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都集中在这里。有了文化体育活动的载体,当地积极组织农牧民群众观看电影、举办球类比赛、阅读经典等活动,有效促进了广大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极大地丰富了石渠干部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空白得以填补的不仅仅是群众文体活动场所。在金石两地司法局及四川盛豪律师事务所管委会的大力推动下,四川盛豪(石渠)律师事务所于2019年6月正式挂牌成立,该分所的成立,彻底改变了石渠全县无一律所、无一专职律师的现状。石渠分所成立后,在派驻律师及办案律师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开展法律援助86件,法律宣传20余次,提供法律咨询160余次,接受群众委托代理案件10件,签订法律顾问5家。
灯火辉煌的锅庄广场
好听的歌儿唱起来,欢乐的锅庄跳起来
数字点击
自2001年起,成都市金牛区与石渠县建立对口支援关系。2010年,金牛区全面开启对口支援石渠县脱贫攻坚任务。10年间,金牛区共派出5批138名干部,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68亿元,吸引统筹社会力量帮扶物资(资金)共计4000余万元;完成各类帮扶项目213个,重点实施基础设施强化、全域旅游优化、人居环境提升、特色产业升级、公益项目巩固、全域结对帮扶“六大工程”,精准开展住房建设、教育提升、医疗保障、就业促进“四大行动”,助力石渠县112个贫困村、5762户24426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石渠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5.25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1.09亿元,年均增长9.8%,贫困发生率从22.88%下降至0.26%。石渠县经济发展、社会事业、民生保障面貌发生着可喜的巨大变化。
记者手记
打通“生命禁区”的扶贫之路
“眼睛上天堂,身体下地狱,精神回故乡”,对于对口支援干部的这句玩笑话,在石渠县的采访中,我们有了切身的体会。“高原反应在这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即使现在,我们这批对口支援队员也不敢说完全适应了这里的气候。”金牛区对口支援队副领队周勇说。
平均海拔4500米,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50%,最低气温-40℃——在被称为“生命禁区”的石渠,金牛区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积极发扬“缺氧不缺智慧、缺氧不缺精神、缺氧不缺信念”的精神,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对口支援干部邓先庆耳朵出血,以为是高反,“拖一拖,就扛过去了”,结果病情越拖越严重,最后到医院就诊时,医生埋怨说,“再来晚点就要危及生命了!”
对口支援干部陈伟达,通过两个月的走村入户调查研究,在真达乡党委的帮助下,为乡上的两大产业制定了5年规划,同时创建了真达乡神鹿谷微信公众号,将真达乡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大力宣传出去。
驻村干部安满福,积极协调金牛区红十字会资金10余万元改善乡村路灯建设和提高农机产能,协调原单位营门口街道办事处投资2万余元建设巩固村“文化墙”、党建宣传阵地。
“高原的条件确实很艰苦,但是看到群众一天天过上好日子,我们心里充满了成就感。”按照相关规定,45岁以上可以不参加对口支援,但是两年前已经49岁的周勇却主动请缨。作为副领队,在大雪封山的季节,他依然坚守在石渠。“如果组织批准,我愿意在石渠再干两年!”
“金(牛)石(渠)”情牵,“生命禁区”变了样。在石渠县城有个标志性的雕塑:一头金光闪闪的牦牛,高昂的头颅指向成都,当地居民告诉记者,黑色的牦牛被塑成了金色的形象,就是“金石”情谊的见证。
成都传媒集团记者 孟骅 赵一 摄影 吕甲
编辑:董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