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岁马识途“云”连线新著研讨会

成都商报 2020-10-12 07:32

现场连线马识途

11日,马识途《夜谭续记》作品研讨会在金牛宾馆举行。虽因病未能到场,但马识途却在研讨会结束前,通过现上连线的方式,和大家互动。

视频一接通,习惯于四川话的马识途特意用普通话打招呼“大家好”,随后切换回四川话模式,为自己抱病未能出席研讨会向来宾们致歉。

在昨日的研讨会上,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青,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等齐聚蓉城,围绕马识途封笔之作《夜谈续记》展开研讨。

据悉,《夜谭续记》于2020年6月出版,全书共27万字,是一本川人川事的传奇故事,历时近40年写成。该书出版后,马识途于7月5日发布“封笔告白”。

李舫:

告别文坛对马识途或是种大解脱

“在漫长的一个世纪多里,他的梦想从未离开过两个关键词——‘职业革命’和‘革命文学’。”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说,《夜谭续记》是马识途的封笔之作,作为读者,是一种遗憾,但李舫认为这对于马识途而言也是一种大安逸、大解脱。“可是,106岁的马识途老先生依然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着文化繁荣和文学发展,坚守着内心的理想和信念,尽心尽力,无愧无悔,我行我素。”

马识途作为中国历史的见证者、革命的实践者,李舫认为他在8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无论处于何种岗位,在怎样的处境,始终敢于斗争,敢讲真话,为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和文艺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马老犹如一部宏大的传奇,他给中国文学史留下的,是历久弥新的不老神话。”李舫说。

“马老在《夜谭十记》中确立了创作风格,他通过轮流讲故事的独特学术方式,真实再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社会百态,反映了社会丑态,文字简洁活泼,充满了黑色幽默的意味。”李舫认为值得关注的是,马识途创作这部作品的时间是上世纪80年代初,对于文学而言,这是一个乍暖还寒的时代,《夜谭十记》对长篇小说创作的方式调性和叙事风格都具有极其鲜明的、有开拓星河的特殊时代价值。在创作中,马识途不仅追求体现这样的叙事风格,更注重对巴蜀民间口语词汇的使用,这一点在川派作家中尤其独树一帜,“这些语言文字不仅概括了民族的内容和特征,有的更包含了民族的感情色彩,他的文学作品中展现的故事背景,社会风貌,礼仪习惯,饮食建筑等也都透露出浓浓的四川民俗文化气息,在为读者呈现作品的同时也呈现出对历史人文的思考。”

李敬泽:

说书人是对古典传统

和民间传统的呼应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听完研讨会上的发言后有三点感受。第一,他认为今日所提出和探讨的问题,不仅有利于更深入的认识马识途,同时对于当下和今后的文学创作乃至于文学理论评论、文学学术都有相当的启发意义。“比如大家都讲马老是一个说书的人,但在(上世纪)80年代,一个讲故事的人会显得很不高级。但是近些年来,以说书的人自命的小说家越来越多,我觉得这是马老给我们的重要启发,它里面包含着古典传统和民间传统的呼应。”李敬泽说,在说书人与听书人之间不仅共享着故事,还分享着共同的价值观、对世界的看法、对世界的情感。

“第二个感受就是马老还确实不是一个一般的说书人。”李敬泽继续说道,马识途是深谙中国一百多年时代风云变化的思想者,无论是《夜谭续记》还是《夜谭十记》,这里面的人物都很有意思,比如在旧社会衙门里的小吏,到了新社会就是基层干部,“这个位置非常特殊,它是既联系着在整个中国社会结构里是一个上通下达到的位置,同时又审慎的扎在基层社会的这样一个位置,也是一个新旧之间的连接点和过渡点,也正是他选择中国复杂的各种结构之间的过渡点,体现出马老的大眼光。”

李敬泽的第三个感受是马识途的语言,“在看马识途的小说时,如果我们内心在朗诵,这个语言用的差不多也是四川话,所以马识途的写作是有生命、有声音的写作。”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 曾琦

原标题:“时代的说书人”封笔得“解脱”

编辑:张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