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今日启幕 成都:公园城市,未来之城

成都商报   2020-10-24 09:11

 

最能代表成都的一句话?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

前不久,央视新闻《相对论》“众城共话”第七期来到成都,感受成都烟火气下的大格局。一句“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把成都的城市形象镌刻在人们的向往中,喊出成都响亮的口号。

这里是全球唯一能够遥望5000米以上雪山的千万级人口城市,正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雪山、青山、坝子、丘陵,绵延起伏的山水托举繁茂的现代城市,城园相融,人城和谐,城市自然有序生长。

作为“公园城市”的首提地,2018,成都开启了公园城市的建设元年。从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从生态到业态,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公园城市建设是一场新时代城市价值重塑新路径的积极探索。两年来,山绿水清,突围转型,经济总量和城市国际影响力不断攀升。

今年,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有了新的定位和使命。年初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明确要求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如何将人本价值蕴藏在城市的发展逻辑?如何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如何将生态价值转化为发展资源?如何保护城市韧性留下永续发展的空间?24日,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启幕,公园城市示范区如何开启未来之城,拭目以待。

生态价值转化

不断向边界探索突破

竹艺村的民宿、沸腾小镇的火锅、西岭雪山的山水文博资源,成都西部片区的“网红”火了一波又一波,聚焦着国内外企业投资的目光。今年7月,总投资超千亿的75个重大项目在成都西部片区集中开工,曾一手打造乌镇的总设计师陈向宏来到成都元通古镇构想着他的熊猫古镇蓝图,一个展示成都新一轮城市发展、生态共生理念的升级版项目。

在成都,艺术家天马行空的想象有了扎根生长的基础。这不仅是因为成都地势地貌带来的生态资源,也基于成都为生态资源赋能推动的探索。

2019年12月,成都西部片区等全国11个区域被确定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这意味着,成都在生态价值转化上不断向边界探索突破,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书写在成都的大地上。例如,成都提出将发挥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的经验,探索建立生态产品市场机制;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打破行政区划统筹产业布局。

公园城市的两年实践里,生态价值转化的故事发生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绿道+夜市” 的夜游锦江项目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绿道+美食”的沸腾小镇年营业收入近1000万元,“绿道+乡村旅游”的竹艺村竹制品经营收入达2040万元……还有一开放就成网红打卡地的猛追湾、枣子巷、大川巷,绿色是城市发展底色,人文映照城市、感染城市,城市也因此多了更具底蕴的文化旅游新地标。

可持续发展与城市韧性

经济组织方式变革

由疫情开启的2020年,对于全球城市而言都是一次严峻的挑战,许多曾经被视为发展典范的世界城市都面临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层层失守。

客居成都的美国作家何伟在《纽约客》上发文,观察成都如何控制新冠疫情。他看到了组织力量延伸到社区阻断疫情的传播,也看到了政府帮助企业纾危解困带来的成果。

从3月深入开展“送政策、帮企业,送服务、解难题”专项行动,到4月开始每月发布100个面向社会、触摸未来、链接应用的新场景,100个硬核支撑、开放兼容、彰显个性的新产品,成都对于企业的帮助完成了从给资金到给场景的变化。

这是公园城市引领经济组织方式变革的力量。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引擎,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让新经济在成都落地、生根,有场景落地技术、有场景汇聚要素,最终在这一特殊时期形成爆破性力量。“后疫情时代为新经济的发展打开一扇机遇窗口,这一时机成都重提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是对社会经济秩序重建的回应。”成都市新经济委副主任周洪表示。

在经济运行“半年报”上,成都GDP已位于“转正”之列。若从城市群角度来看,四大城市群之中,仅有成渝全面实现了正增长。可以说,成渝是国内循环的回旋空间,也是国际循环的门户枢纽。

下半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蓄势”更强。成渝双城相继公布西部科学城的战略规划,“一城多园”共建西部科学城,成渝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作为“双子星”中的四川极核,成都在公园城市理念的引领下实现现代城市管理内涵整体重塑。反映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体现出持久的韧性,凸显出公园城市在可持续发展模式上的探索价值。

回归初心

让城市自然有序生长

千百年来,龙泉山一直是成都东侧的生态屏障。如今,成都发展跨越龙泉山,将这座山变成城市“绿心”和“会客厅”。沿着龙泉山“两翼”,分别是成都中心城区和成都东部新区,位于成都东部新区的天府国际机场正蓄势待发。此番进发,成都的城市格局开阔了,由“两山夹一城”变为“一山连两翼”。新时代城市建设者对空间格局进行了一场“重塑”,构建了城市永续发展的新空间。一切的谋定而动,都指向其最终目标——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方向,奋力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

成都在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之路上提出,空间治理有所为有所不为,方能增强功能韧性。

“有所不为”是“西控”区域腾笼换鸟,也是“东进”区域的谋定后动。

“有所为”的先行先试,则体现在多元空间价值的创造上。今年,成都14个TOD示范项目已全部动工,年内将有4个TOD亮相。

成都的TOD,并不是一个站台,而更像是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生态价值的生活社区。早晨起来,电梯下到地下空间,直通地铁;通勤途中就可以方便地买到生活必需品;居住在高绿化覆盖的开放式品质社区,各种配套营造起舒适生活。以TOD来引领城市空间形态的重塑,也在改变属于个人的生活方式。

放眼整座城市的形态,一个TOD就是一个蓝绿交织的公园城市社区,就是一个商业、文化、生活中心,就是一个综合交通枢纽,由一个个TOD积聚和分散人流,整个城市形态疏密有度、错落有致、大开大合。成都市出台了轨道交通站一体化城市设计导则,按照无策划、不规划,无规划、不设计的原则,优化城市空间,重塑城市形态,提升城市能级。

让城市回归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让城市自然有序生长。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钟茜妮

编辑:邓思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