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题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新机制 新都老旧小区变网红

成都日报 2020-11-17 07:05

新都区桂东社区旧貌换新颜,不仅是基础设施变好,而且提升了民生服务,让居民们留住了美好回忆

新都区桂东社区旧貌换新颜,不仅是基础设施变好,而且提升了民生服务,让居民们留住了美好回忆

在新都区桂东社区,77岁的马运荷,身板硬朗,走起路来不输年轻人,一路上都是打招呼的“马孃孃,今天泡菜卖完没?”

“我也没想到,都这把岁数了,做个泡菜还成了社区的红人。”马运荷和她的老姐妹每天亲手制作的泡菜、香辣大头菜,不仅要供应社区居民,而且成了很多到新桂东社区考察过的人必买的“伴手礼”。

别看这泡菜虽小,但它的背后蕴藏着桂东社区旧貌换新颜的巨大变化,讲述着居民参与社区共治共享意愿高涨的故事,折射出新都社区基层治理的一项项丰硕成果。

■讲述人:新都区桂东社区居民马运荷

小泡菜留住“生活味”

“留改建”又是一片新天地

“以前的社区,确实条件太有限,不要说居民开展活动,就是社区党员过组织生活都没有个像样的地方。”马运荷回忆起这几年来的变化,感觉是天壤之别。

一排排的违建拆了,空间变得宽敞明亮,一盆盆整齐的绿色植物装点着美丽、整洁的院落,门前院内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居民在院子里喝茶聊天、看书下棋,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

这五年,新都区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新桂东片区在坚持片区推进、共享公服,打造有温度、有活力、有内涵的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中交出了靓丽成绩单。

马运荷说,社区改造,不仅是基础设施变好,而且让居民留住了美好回忆。“社区的老街巷又活过来了。”过去的民生巷“名不副实”,是一条典型的背街小巷,环境卫生脏乱差,民生服务缺乏。在这次的社区治理中,桂东社区重梳街巷民生服务,着重恢复具有生活气息的传统小手工艺,如修理、缝纫、理发等小生意,同时采用彩绘方式,在民生巷两侧绘制“时光走廊”,牢牢锁住居民的“乡愁”。既是温馨服务,也是街坊们聚会的点。

桂湖街道还利用区法院闲置办公楼,在新桂东片区打造了天府之家,成为社区居民的“大家园”。马运荷和老姐妹在这里做起了大家交口称赞的泡菜,“居民可以用时间银行中的积分来兑换,我们的工作也可以换成积分,兑换社区提供的其他服务。”

“现在每天时间还不够用。”这几天,马运荷参加的夕阳红艺术团,要带着自己亲手做的泡菜和自编自演的快板“十唱社区”去慰问老战士们。

在新桂东片区有机更新中,新都区坚定“留改建”理念,抓好“留拆改增优”重点工作。“留”资产,把长期闲置的厂房、办公楼利用起来,资产变资源;“拆”搭建,探索拆小院并大院,封闭院落变共享社区;“改”形态,实施微更新改造,“脏乱差”变“白净美”;“增”公服,完善公服设施配套;“优”平台,搭建商家联盟、成都社区营造创生学社等多元主体参与平台,有力推动共建共治共享。

■讲述人:新都区正因社区中餐馆老板陈献培

城中村变身国际社区

餐饮街已成网红打卡地

“疫情对生意有一些影响,但有信心这里生意会更好。” 正因社区小厨娘餐馆老板陈献培,2008年就来到正因社区创业,看着社区一天天变美,他对未来充满希望。

说起过去的正因社区,陈献培虽然靠着诚信经营,味道好,学生流量足,挣了“第一桶金”,但是对周边环境还是充满忧虑,“这里原来有不少农民自建安置房,流动人口多。街巷内涝、消防安全等问题都很突出,是典型的‘城中村’。”

现在走进改造后的新都区正因小区,你立即会被这里丰富的色彩吸引。这里怎么都不会和过去的“城中村”联系上,原本灰暗老旧的楼房窗户、空调机位都搭配了靓丽的色彩,房屋外立面绘制了略带卡通的艺术图案,一楼临街店面的打造让你如同走进时尚的步行商业街。如今,正因小区不仅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商业配套,还晋升为新都城市“网红地标”,周边居民纷纷点赞,众多摄影爱好者与游客也纷纷前来一睹风采,“小区的照片成为朋友圈里的‘常客’。”

正因社区的变身从2017年开始,陈献培所在的正因南街西三巷作为示范段首先打造,雨污分流,完善排水系统,重整路面、消防通道、楼面修整……在示范效果面前,30多个商家主动关门歇业支持改造。商家主动改造门面、安装油烟净化设备等,投入资金高达千万元。陈献培也对厨房进行升级改造,前后投入20余万元。陈献培说:“盼了很久的改造终于开始,我们大家都把铺面关了,免得影响改造进度。社区漂亮了,生意自然会好,钱赚得回来。”

正因小区位于高校周边、地铁口商圈地段,改造后能更好服务周边,也让小区的商家从治理成效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商机,有了主动参与的动力,构筑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去年,作为成都市首批启动的45个国际社区之一,新都区新都街道正因社区位列其中。通过联动西南石油大学与正因社区,共同塑造国际化的消费场景与社区生活新场景。现在的正因社区已成为一条充满吸引力、网红特色的潮玩时尚街区,成为一个国际青年聚落,开展教育交流、健身互动、特色文化体验等国际化的文化交流活动,同时也是青年双创孵化的特色街区。

■讲述人:新都区红湖公园城小区业委会主任曾荣锋

“陌生人小区”向“亲人小区”转变

党建进小区暖了居民心

这五年,红湖公园城小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矛盾重重现在和谐幸福;小区居民曾荣锋的身份也发生了几次变化,从带头维权到如今的业委会主任。

“自从被居民推选为业委会主任,《物权法》、最高院、住建部关于物业的各种相关解释、规定,我一一从头学习。”曾荣锋说,我学习就是要带动小区居民懂法、用法。

红湖公园城是个万人小区,约90%以上的住户都是外地人,是由彼此间不熟悉的“陌生人”组合在一起。为了能让这个“陌生人小区”变成“熟人小区”甚至是“亲人小区”,党建引领起了关键作用。

通过“找党员、建组织、优机制、抓服务、植文化”,逐步找到治理的有效路径。小区党员身份“存在感”不断强化,组织归属不断激活,党组织阵地根基得以夯实。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居民小组长、业委会代表、物管企业代表、社会组织代表共同参与的“小区综合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合力解决突出问题。

精准对接小区居民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托管照顾、医疗保健、“430”课堂等服务。积极开展“阳光下午茶”“和谐红湖”等文娱活动,大力弘扬“来了就是大丰人”“吾身安处是家乡”的文化内涵,强化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共建共享和谐宜居社区的精神动力。“小区居民需求有人关心、出了问题有人解决、权益有人维护,小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氛围也自然变得更好了。”曾荣锋说,近期正在招标,对小区实施全覆盖的智能化改造,“到时候,我们就从旧小区变成真正的新小区了。”满意之情在曾荣锋脸上表露无遗。

实事说话

党建引领城乡社区

发展治理的新都实践

新都区立足市委“中优”“北改”战略,始终以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为目标,着力突出党建引领、坚持问题导向、统筹集成推进,以正因片区、新桂东片区、红湖小区等“老大难”区域为突破口,实施“留、拆、改、增、优”五措并举、“五步工作法”等创新举措,努力实现“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

破解“基层党建薄弱、治理主体单一”等难点,深入推进党组织的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向小区下沉,大力开展“三联+”工作机制,推广“五步工作法”,党员逐步成为社区治理的“轴心”,党组织“桥头堡”作用不断凸显。

破解“钱从哪里来”难点,建立健全区级、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遵循“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思路,多元投入资金,通过国有资产调剂、闲置用房改造等形式,全区新增党群服务中心面积35000余平方米,社区干部累计腾退整合办公空间3000余平方米,覆盖全区180个社区的重点民生项目不断拔地而起。

破解“谁来服务”难点,探索建立区域化党建服务常态化机制,街道和辖区高校、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居民联动,共同制定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服务清单。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开展“时间银行”“公益市集”“温暖28”等参与式服务项目,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记者手记

一张张笑脸是肯定 也是更多期待

采访一路走来,新都社区治理的成效,不仅有“表”,还有“里”,老小区的变身,城中村的“焕颜”,和谐小区的诞生,是新都对民生的大投入,更是机制创新,勇于先行先试的回报。

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的改善,是城市更新的需要,也是民心所向,让社区居民的幸福感满满。而这一切背后,还有社区每一个党员和群众的积极参与和真诚付出。

记者在新都社区采访所到之处,听到了一句句发自内心的夸赞,看到了一张张满意的笑脸,它们既是一种肯定,也许还有更多期待在其中。

新的五年计划宏伟蓝图又将启幕,我们拭目以待。

本报记者 洪继东 图据新都宣传部

原标题:破题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新机制 新都老旧小区变网红

编辑:段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