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进行专章部署,这在党编制五年规划建议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科技创新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看待看待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新办举行科学家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会
11月1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科学家代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誉所长姚檀栋,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袁亚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霍守亮,北京大学工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郭少军与中外记者畅谈科技创新。
姚檀栋认为,十九届五中全会能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创新的核心来定位。现在不管是信息科学、物质科学、生物科学,还是资环领域的环境科学,已经到了技术突破的紧迫阶段。这是国际大趋势,也是国家发展到现在的关键阶段,新时代对它的需求也更大,所以这么定位是必然的。
霍守亮说,现在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也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化为高质量发展阶段。通过科学体制创新,才能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实现区域的协调、平衡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大力的科技创新,然后攻克关键的,包括技术上、污染治理的核心技术,才能走出一条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的道路,到2035年美丽中国基本实现。
如何让科技创新发挥更大作用?霍守亮从他所从事的生态环境领域分析。他说,生态环境问题是个复合问题,需要多学科集中攻关,为全流域、全过程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整体的科技解决方案。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比较明显,特别是京津冀的蓝天更多了。
一个很好的创新模式,是“1+X”的科技创新模式,成立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1+X”的“1”就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X”就是集中全国优势的团队和科学家一起来集中攻关,来解析整个重污染天气的成因和过程,让后续的管理措施和治理措施更加精准和更加科学。可能未来也可以成立生态环境国家实验室,包括黄河大保护、长江大保护,还有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这些重要战略区域。集中全国优势生态环境的科技力量,集中来攻关重大战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整体的科学解决方案。
郭少军表示,科技创新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一动力,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它会很好地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他举例提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理念,也就是说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所作的研究包括燃料电池和氢能,是新能源的两种形式。这种新能源的形式,对实现碳中和理念非常重要,具有很重要的战略地位。经过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不断创新,在新能源器件上不断攻关,包括原始性的创新、技术攻关,不断提升这些器件的效率、安全性和持久性,为未来普及这些新能源奠定基础。
袁亚湘认为,在科技研究领域,基础研究依然是核心中的核心。他呼吁,要重视基础研究,科技竞争力的真正源头是基础研究。
他说,基础科学有它的独特性,因为基础科学就是要做前人没有想过的事情,要发现别人不知道的规律,要找出来别人不懂的定理,你要找出来或者发明一个别人不知道的方法,这完全是原创性的,它并不是由功利心推动,一定要好奇心驱动。所以希望,特别是作基础研究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有好奇心,要培养兴趣,真正去作原创性的东西,使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这个大氛围让大众都热爱科学、信奉科学。
红星新闻记者 吴阳 北京报道
原标题:科学家代表热议科技创新:科技竞争力源头在于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