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霍森斯小学校长曾霞:5年,“成都最美小学”从无到有,再到创新前沿
红星新闻 2020-11-19 15:47
“公立国际化”、“成都最美”……这些标签,足以让成都霍森斯小学成为不少人眼中“高大上”的小学,这样一所国际范儿的小学,培养的孩子都是为了出国吗?听到记者这样的疑问时,曾霞连连摆手,“这种说法不准确,成都霍森斯小学就是一所公立小学,是缘于友城合作在教育领域的落地,也是成都持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一个缩影。”
▲成都霍森斯小学
曾霞是成都霍森斯小学的校长,更早的时候,她是成都第一所公办国际化小学——成都蒙彼利埃小学的副校长。作为一名80后,她虽然一直在教育领域,但经历却也称得上丰富多彩,去山区支过教、做过教育行政工作,更是见证了成都教育国际化从无到有,还是成都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践行者。
即将过去的十三五期间,成都推进实施教育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行动,新增学位约28万个,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霍森斯小学就是新开工建成的小学之一。破“三点半”难题,成都全面推行课后延时服务,霍森斯小学开设了50余种延时服务课程。
“随着成都公园城市建设不断深入 ,我们把课堂开进绿道、公园,让学生零距离接触自然、人文之美,探索空间即课堂的教育模式。”在曾霞眼中,在这5年里,随着城市发展,教育领域改革逐步深入,不仅成都霍森斯小学从无到有,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走在了发展前沿,成都以“15分钟”为半径,人人都能享受优质教育的“美丽画卷”也正徐徐展开。
▲课堂
“把好学校建到群众家门口”
一身黑色工装裙、一条色彩缤纷的丝巾,传递出温婉而又蓬勃朝气的气质,这样的曾霞无疑是极具亲和力的,这从每个路过的孩子热情的招呼声中就能看出。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前,曾霞提议先带记者逛一逛校园,“想知道这所学校特别在哪里,首先要了解它与其它学校的不同设计开始,需要你自己去观察。”
▲成都霍森斯小学的校长曾霞
话里藏谜,立即引起了记者的好奇心。
在高处俯瞰,整个霍森斯小学呈现为五角星造型,而从外部设计到教学楼内每一层独特的分区,原木色与白色形成了简约的北欧风,大量的玻璃使用,让学校整体通透十足。与普通学校不同的是,学校除了开阔的公共空间,还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许多设计不同的独立小空间,不管是在图书馆、剧场,还是休息区,随处可见的是垫子、懒人沙发,很少看见椅子,这有何用途呢?
▲自习室
“这体现了丹麦教育提倡的多元发展,希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曾霞说,作为成都和霍森斯市友城合作背景下建设的一所公立国际小学,来自丹麦的建筑设计师将丹麦特色融入学校设计中。一路行来,无论是走在中庭还是图书室,都有许多水池、洞穴一样的“洞洞空间”,小朋友可以钻进去玩耍、看书,形成相对独立的小世界,“这跟小学阶段孩童的发育水平和心理需求是相适应的,孩子也需要发呆和静思的独立私密空间。”她举例说,比如在学校的剧场,阶梯状的教室里没有桌椅,孩子们可以拿上彩色坐垫,席地而坐,在学校任意空间可以寻找自己舒适的区域或者角落,公众印象中的“国际范儿”就由此而来。
▲图书馆
而实际上,在霍森斯小学的整个设计建设中,也并不乏有中国特色和成都独有的教育理念的体现。
2015年,成都高新区与霍森斯市签署共建 “成都霍森斯小学”合作备忘录,明确双方共建一所高起点、高品质、现代化的公办小学。2017年,成都霍森斯小学正式开建。恰恰就是同一年,成都正式启动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行动,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满足市民入学需求。
2018年4月,彼时还在担任成都蒙彼利埃小学副校长的曾霞进入筹备组,参与霍森斯小学的建设,“当时这种学校教职工提前介入学校建设的方式还很少见。”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曾霞依旧记忆犹新,每次她来现场看进度的时候都会带上儿子并随时征询他的意见,“一所优质的学校,要让身在其中的孩子喜欢、快乐成长。”曾霞笑着说,比如孩子都喜欢涂鸦,因此在建设中她就建议在每层楼都设计一个涂鸦墙,最终这些都得到了保留。
2018年9月,成都霍森斯小学正式开校,这是继蒙彼利埃小学后成都第二所国际化公办小学,“从人气冷清到书声朗朗,周边教育公共服务跟不上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在曾霞看来,成都霍森斯小学仅仅是成都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一个缩影,“把好学校建到群众家门口”,让群众享受来自丹麦的高质量多元化国际教育,这个梦想在成都已经“照进”了现实。
说话间,阳光透过中庭挂着的巨大灯具洒在铺满书的台阶上,灯具中是四个白色圆球中混杂着一个黑色圆球,寓意《丑小鸭》的故事,教导小朋友不自卑,做最好的自己,“向美而生 向上而行”的办学精神在此表达的淋漓尽致。
▲霍森斯小学美丽的校内空间
破“三点半”难题的50门延时服务课程
刚刚过去的10月最后一天,成都霍森斯小学在桂溪生态公园搞了一场户外亲子体育活动,这场结合定向越野、亲子徒步和冬季长跑等综合体育项目而设计的亲子“mini”马拉松打卡活动,出乎意料地受到了家长们的热切参与和强烈反响。
当然,这也并不仅仅只是一场亲子马拉松。“从语文、美术、科学、体育四门学科出发。”曾霞说,其实这就是霍森斯小学践行的“生活即教育、空间即课程、世界即课堂”的课程理念,所谓空间即课程,在曾霞看来,无数的美好正在“空间”中发生,或一朵花落,或一声虫鸣,或一树金黄,空间里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都在诉说着“秋”的蜜语,在这样一堂被大自然紧紧包裹着的沉浸式的课中,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认识自然、更能感知世界的美好。因此,学校在在课前就分年级设置了“遇见秋天”这堂课的前置任务单,学生有一周的时间将这个计划落实执行。活动结束后,学校还举办了一个小小的展会,呈现孩子们的项目式学习成果。
这样的“空间即课程”在霍森斯小学还有很多场景。曾霞告诉记者,成都已建成不同等级的城市绿道超三千公里,这些绿色的“毛细血管”串起的公园、绿地,就是一个天然的大课堂,在满足学生多元发展和幸福成长的需要下,提出了符合学校学生需求的,前瞻性、多元化、层次化、个性化的“Happyin幸福素养”课程建设。“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设置了绿道课程、公园课程等等不同的课程,将传统文化传承普及、青少年素质拓展、科普实践等诸多要素融入锦城湖公园、桂溪生态公园、竹艺村、浦江茶园等场景,通过这些课程进一步拓宽孩子的视野。”
2019年2月,为破解“三点半”难题而实施的《成都市中小学课后服务实施意见》,霍森斯小学对于课程设置的改革更加深入。“我们是公立学校,首先是落实国家课程,再开发校本课程来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曾霞告诉记者,在课程设计上,霍森斯小学充分利用友城资源开设了戏剧课程、乐高课程来开发孩子的动手协作能力,也会有手工创意课程和户外教学等丹麦常有的课程,比如艺术装置课、陶艺课、木作课、绘画课、编程课等等50余门,涵盖了艺术类、科创类、体育类和学科类等多个门类,让孩子们在延时服务阶段有一个完全动手的多功能的空间,家长的参与率非常高。
在曾霞看来,霍森斯小学被称为“成都最美的小学”,并不仅仅是校园美丽,丰富的课程设置是不是符合孩子的需要,这才是霍森斯小学的核心竞争力。曾霞还告诉记者,现在学校开设的一些课程、设施也面向学校周边社区居民开放,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行享受“15分钟公共服务圈”带来的便利。
从国际化到“国际理解”教育
16年前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曾霞一直在教育领域摸爬滚打,毕业第二年去了贵州山区支教,后来从事教育行政工作。2016年9月,曾霞以人才引进的方式进入成都第一所公办国际化小学——成都蒙彼利埃小学工作。2018年4月,曾霞开始参与筹建霍森斯小学。在这几年的任教中,始终有一个关键词为众人所关注,那就是“国际化”。
“你是一个公办国际小学,很多人的潜意识认为国际化就是走出国门,是不是冲着留学去的,其实则不然。”曾霞告诉记者,以前大众对于国际化的理解还停留在请个外教或者去国外插班这样非常浅的层次,在第一所公立国际小学开校时,作为教育工作者,她开始逐渐认识到,真正的国际化应该是从孩子的教育目的出发,更需要国际化的视野和理解。现在,曾霞还在给些小的每一个班级上课,课程的名字就叫“国际理解”。在她看来,首先要去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尊重文化差异,“在未来这个地球村中,如何引导学生去客观公正的理解文化差异,了解国际议事规则,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真正有国际素养的学生。”
曾霞说,目前“国际理解”这门课已经形成了霍森斯小学独有的课程体系,从三个维度来设计了六个年段的课程单元目标,“所有资源库我们都建好了,可以说已经走在非常前沿的方向,下一步的想法就是要以我们为点辐射更多的学校,希望让国际理解这门课程推广到更广范围,并逐步完善。”
▲绘画课教室
在曾霞看来,成都本身就是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城市,就教育领域而言,在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化中朝着“优教成都”跃进的同时,也更需要建立与成都国际化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格局,而国际理解教育就是其中一个落脚点。
采访结束,正值下课铃声响起,一位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廊道上拦住了曾霞,让她伸出手,一个印章迅速在她手背留下一个笑脸,“你今天很棒!我很喜欢你!”直白的表白让曾霞笑开了颜,这个刚刚从澳洲上完幼儿园回国的小朋友,教会了同学和老师“爱,就要说出来”,也在学习如何将自己融入成都文化,这难道不是国际化的表现吗?
红星新闻记者 李彦琴 摄影记者 吕国应
原标题:成都霍森斯小学校长曾霞:5年,“成都最美小学”从无到有,再到创新前沿
编辑:张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