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成都培育稻种:下个五年,期待川种走得更远
红星新闻 2020-11-23 07:55
1992年开始从事包括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大田作物新品种选育及推广的四川绿丹至诚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岳元文博士,既经历过“川种”(四川的水稻品种)遍布长江上中下游的辉煌,也体验过水稻育种“十年磨一剑”过程中的独自等待。“水稻新品种选育审定一般都需要8到10年。”岳元文介绍说,未来可能经常会去湖南、湖北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出差交流学习,因为川种重返长江中下游之路,已经开启。
老家阆中的岳元文,1985年从西昌农业专科学校毕业后被分到四川省农科院,2003年进入目前所在的公司。该公司位于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龙泉驿区龙工南路。家住九眼桥的岳元文回忆,当时上班一路上都能看到农田,公司周围也有农田。而现在都是高楼大厦,变化太大了。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虽然农田没了,眼前依然有大片的绿地,天气好的时候,龙泉山仿佛就是挂在办公室窗前的一幅风景画。除了龙泉山,他家楼下的锦江水也更清澈了。“都说城镇化发展可能会牺牲居住环境,但成都并没有。”
岳元文刚刚过去的五年,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宜香优2115——该品种2017年至2019年,连续三年成为长江上游推广种植面积第一的水稻品种。“通俗地说,就是农户选择多的(品种)种子。”岳元文介绍说,该品种2002年开始选育,2012年通过国家审定,可以合法生产销售;2013年累计种植面积仅约十万亩,到2016年达到600余万亩(截至2020年累计推广面积近1500万亩),“最开始送一斤一袋的米,让农户品尝;同时送种子,让农户试种”。
与此同时,2018年,四川提出培育四川农业“10+3”产业体系,把现代种业发展摆在三大战略性、先导性支撑产业之首。2019年,四川召开了全省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推进大会,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意见》,明确要优先发展现代种业等三大先导性支撑产业,发挥种业“芯片驱动”作用。四川召开了全省现代种业发展推进大会,确定了“1+1+N”规划布局,即建设国家级天府现代种业园,加快南繁基地建设,统筹培育一批省级现代种业园区。
▲岳元文
其中“发挥种业‘芯片驱动’作用”让岳元文对未来充满了信心。“种业从幕后逐渐走到了前台。”岳元文表示,目前又一个选育周期接近尾声了。未来两三年,他们每年都会推出两三个新品种。同时他们目标瞄准了长江中下游市场。“接下来可能会经常去湖南、湖北、江西出差交流学习,把选育出的新品种带过去做试验”。“以前大家都觉得优质和高产不可兼得,但现在我们做到了”,蜀中无好米已经成为了过去。
目前,四川已建成国家级种子基地大市1个、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8个、杂交玉米基地县1个,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4个,省级优势种子制种基地13个,初步构建起了以川西平原为主的杂交水稻、杂交油菜制种优势区,以安宁河流域为主的杂交玉米制种优势区。同时近三年来四川省杂交水稻制种平均亩产量较全国高出16.6%,杂交油菜制种平均亩产量常年较全国高出约30%以上。
红星新闻记者 林聪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原标题:我和我的十四五⑤ | 他在成都培育稻种:下个五年,期待川种走得更远
编辑:杨燕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