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起四川
瞭望 2020-11-23 13:32
川蜀大地,曾作为我国“大后方”“天下粮仓”,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书写了无数辉煌篇章。如今,站在改革开放新的起点,这里正展现出一幅活力竞相迸发、大潮激流勇进的图景。
前不久,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设立——这是全国首个以国际铁路港为依托的经济开发区。依托这个开发区,一趟趟满载各国货物的中欧班列,运行穿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55个站点和国内16个城市……
这并不是当下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亮点。数据显示,上半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四射:
农民工转移输出就业人数居全国前列;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位居全国前列;
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1%;GDP在全国排名第六。
可圈可点的,还有疫情防控成效。1月16日成都发现首例输入性观察病例后,四川率先推行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策略。仅仅一个多月后,省内疫情传播就基本阻断,各类学校有序开学复课,医疗机构恢复运行,生产生活秩序开始全面恢复。与此同时,四川也是全国少数几个如期开工复工的省份之一。
对于一个有9100万人口的大省,抗击疫情是一场遭遇战,防控应对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四川在全力防输入、防扩散的同时,还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复苏,见事早、行动快,判断准、措施实。
四川走向“双胜利”的根本支撑,来自四川这些年来坚持“干支协同”“全域开放”“四向拓展”改革开放新思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不懈坚持。
四川是我国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资源大省、科教大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也是基本省情,最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足,产业结构、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凸显。
进入新时代,作为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纽带与核心腹地,四川“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聚焦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时代课题,先后作出20余次重要指示,为科学回答新时代四川“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指明了方向。
为落实中央要求,2018年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体系,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激发改革创新活力动力,推动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全面优化。
——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十三五”前四年,四川省GDP年均增长7.8%,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到58%,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9万亿元;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五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率先突破1万亿元。
——区域协同发展开创新局面。“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五区协同”持续深化。成都国家中心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经济总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三位,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步伐加快。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成效明显。
——全域开放合作形成新态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突出对外开放大通道建设,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开通国际(地区)航线126条、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主体工程完工。截至2019年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5090列、居全国首位。外贸进出口总额稳步增长,2019年货物贸易出口总额增速排名全国第六。35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四川落户。
——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四川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总体完成国务院授权的30项先行先试任务,20条经验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被誉为科技领域的“小岗村”实践。深化“放管服”改革下放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和执法事项,98%以上的企业投资项目实现全程网办。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外部环境错综复杂,我国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需要打造新的对外开放支点和区域发展引擎,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今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这一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为四川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了又一重大历史机遇。7月10日四川省委召开十一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战略引领。
坚持把能干的事先干起来。四川在加强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沟通及与重庆市工作衔接的同时,把促进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作为先手棋予以部署推动,扎实推动各项工作强劲开局。
蒿目时艰,激流勇进。疫情之后行走川蜀大地,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系列创新举措,正在源源不断地释放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的巨大动能,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原标题:瞭望丨雄起四川
编辑:杨燕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