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流变

瞭望 2020-11-23 13:34

成都东郊记忆

◇一大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助力成都成为全国复工复产复市最快、秩序活力恢复最好的城市之一

◇克服传统开发区重地理集中、轻产业集聚等弊端,整合产业园区,构建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产业功能区,形成高效协同、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圈

◇聚焦实体经济、智慧城市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等推出“城市机会清单”,为新经济企业的前沿技术和创新模式提供落地空间和载体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任硌叶含勇李倩薇

蓝天、白云、清新的风,晴朗的秋日,一个人驾车从成都市中心一路南行,沿途芳草碧树,浅丘连绵,河湖交织……成都科学城、天府总部商务区、西部国际博览城就点缀在这片“蓝绿”空间里,这里是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

在成都科学城不远处的麓湖公园社区,罗冰梅正在“麓色菜园”中打理蔬果。在社区旁边,由地铁、市域快线、快速公交等构成的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线网密度已达0.3公里/平方公里,到中心城区只需要15分钟车程。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四川天府新区,强调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近三年来,成都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回归生活导向,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产业功能区探索“人城产”融合

当前一些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日益被“大城市病”所累——很多市民的感受是,每天通勤两三个小时上下班,回到家已是精疲力竭。

2017年以来,一场城市发展方式和经济组织方式的革命在成都全面推开,传统的经济开发区迎来了全新2.0版——产业功能区。

蓝天下,橘红、米黄、墨黑等色彩构成的建筑外立面,洋溢着浪漫、奔放的氛围,这里是成都影视城产业功能区。随着国家级超高清创新应用产业基地等产业板块的落地,目前成都影视城已落地注册企业160家,正在全力打造集影视拍摄、特效制作、文创旅游、艺术展演、会议博览于一体的国家级影视科创基地。

成都影视城管委会负责人介绍,作为成都市66个产业功能区之一,成都影视城与郫都区团结街道在地域上重合,正在探索“镇(街)区合一”管理模式,这需要改革开路,以制度创新促进产业功能区与属地镇街融合发展。

在双流航空经济产业功能区,“局”与“区”进一步走向化学融合,即将涉企行政审批事项较多的“经济主体局”下沉,分别与各产业功能区管委会合署办公,主要负责人“一肩挑”,同时又在区行政审批局等职能部门设立园区服务科,科室及人员也“下沉”,以此提高职能部门服务企业的责任感和工作效率。

“以前开办一个企业,要拿着资料从厂里跑到区里审批,有时候资料不全要来回跑,一周能搞定就不错了。现在半天就办完了。”在成都双流自贸区政务中心,成都大陆希望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办主任张敏说,改革让企业轻装上阵。

记者注意到,成都探索推进的产业功能区建设,是对经济工作组织方式的创新。传统开发区存在“重地理集中、轻产业集聚”等弊端。成都的创新在于,它对112个产业园区进行整合,聚焦主导产业制定产业链全景图、产业生态发展路径图、重点企业和配套企业名录表“两图一表”,构建了66个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产业功能区,形成了14个高效协同、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圈。

以飞机发动机维修为例,双流航空经济产业功能区依托航空维修产业链头部企业四川国际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构建了集“原材料—生产商—贸易商—使用方”为一体的产业链,以及相应的物流供应链体系,支撑四川国际在今年上半年承接维修航空发动机62台、维修费用收入20.4亿元、同比增长12.6%,带动功能区航空维修产业逆势增长,航空维修营收突破30亿元。

得益于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配套同城化,京东方、英特尔等企业的订单逆势增长。1~9月,成都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4%。上半年,产业功能区集聚了全市90%以上新增引进项目,新增市场主体18万户、占全市63.8%。

根据成都市最新规划,产业功能区不断升级。今年,成都在产业功能区规划建设了54个科创空间。以科创空间为载体,推动优势资源向产业功能区集中集聚,力争85%的产业配套和85%的生活需求在产业功能区内解决。

新经济活力指数跻身全国前三

“我用它查询了车辆14天内是否途经疫情严重地区,看到确定信息放心多了。”跑运输的李苏华说,一款能检测行车轨迹的手机应用软件,帮助他降低了途中新冠肺炎疫情传播的风险。

这款助力企业防疫保产的手机应用,由成都新经济企业积微物联开发。疫情暴发之初,成都新经济企业踊跃战疫,一大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助力成都成为全国复工复产复市最快、秩序活力恢复最好的城市之一。

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成都早早就向新经济张开了双臂,2017年11月,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统筹新经济发展的市级专门机构——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鲜明提出要加快打造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

其中最具新意的探索,就是首创“城市机会清单”,推动产业扶持、企业发展从“给优惠”向“给机会”转变。

记者从成都市新经济委获悉,2019年,成都共发布四批次城市机会清单,提供了十二大类1500余条供需信息,促成供需合作200余项。今年1~10月,成都围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疫后经济复苏以及区块链应用相关主题,集中发布4批次城市机会清单,共计涉及政府和企业供需信息1300余条。

“疫情之下,机会清单帮助我们增强了发展韧性。”醍摩豆(成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陈权告诉记者,公司在2020年成都市公布的第一批疫情防控能力清单上发布智慧教育课堂解决方案,与全国上百所学校达成采购合作,企业线上线下混合智慧教研业务实现逆势增长,用户数同比增长200%以上。

在此基础上,成都进一步创新“城市机会清单”供场景、给机会行动,提出“双千”计划,即今年将面向社会发布1000个新场景和1000个新产品。截至11月10日,成都聚焦天府绿道、高品质科创空间、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东部新区建设、公园社区发展、“三城三都”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创新等领域,在“双千”发布会上已面向全社会发布800个新场景、800个新产品。

历经3年创新开拓,成都新经济活力指数跻身全国前三,6家新经济企业成功上市,独角兽企业实现了从0到7家的突破,新经济企业从24.6万家增至42.7万家、增长近76.6%,新经济企业累计获得风险投资从40亿元增至520亿元。

写出城市精细化治理大文章

“疫情发生后,下游一家企业拖欠我们上百万元合同款,多亏了陈书记帮助我们积极起诉,才及时拿到了救命钱。”成都一家高科技公司创始人告诉记者。

“陈书记”叫陈军,是成都高新区桂溪街道联治街区综合党委书记。疫情发生后,他与综合党委成员积极为街区2000多家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排忧解难。

作为成都市新经济活力区,桂溪街道有企业2.3万余家。街道党工委书记巫全根介绍,2018年以来,桂溪街道积极推动党组织向小区、楼栋、商业楼宇延伸,并携手驻区企事业单位组建党建联盟,全方位整合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

实际上,这正是成都以社区为切口,构建新型基层治理机制的成效之一。

社区是城市的神经末梢,是离群众最近的地方。成都现辖近4000个城乡社区、近2万个城镇小区。以往,不少社区面临治理难题,秩序管理差、环境卫生差,公共资源沉不下去,神经末梢疏通不了。

面对城市发展治理的新问题新挑战,成都市回应民生关切,积极探索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现代治理路径。2017年9月,成都市率先在市县两级党委序列成立专门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机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

“这相当于在党口建立了一个民生部门,是挺进改革无人区的一次探索。”成都市委社治委副主任雷科介绍,成都全新成立社治委,是想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城市治理优势,把分散在几十个相关部门和机构的治理资源打包下沉到社区,破解“一个部门做不了、多个部门做不好”的九龙治水难题。

根据成都市的改革方案,社治委履行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合资源、重点突破、督导落实等职能。相应配套改革包括加快推动街道职能转变,将招商引资职能划转产业功能区和专业机构,推动街道进一步聚焦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深入推进社区改革,把社区证明事项从313项缩减到15项,同时建立社区专项资金,让社区有资源有能力为居民服务;把党建引领向小区延伸,新建7575个居民小区党组织,解决治理难题2.3万个。

坚持治理与发展并举,3年来,成都逐渐探索形成以“一核(党建引领)三治(自治、法治、德治)、共建共治共享”为鲜明特征的新型基层治理机制。

成都成华区和美社区是一个大型商业社区,20多名社区干部的服务对象,是居住在19个小区的约8万名居民。围绕居民生活所需,和美社区已培育群众组织36个,策划开展活动140余场,覆盖社区90%以上居民。

“疫情发生后,我们一个下午就组织起上千人的排查队伍,仅用3天就把社区居民梳理一遍,对疫情大数据了然于心。”和美社区党委书记罗熠说。

据成都市委社治委统计,疫情发生后约一周,成都就组织49万余人对6.37万个城乡小区(院落)1993.96万人实施了全覆盖排查。截至目前,成都市新冠肺炎感染率仅为十万分之一,是全国千万人口城市中感染率最低的城市之一。

构建“只有更好”的国际化营商环境

《有一种生活美学叫成都》——前段时间,一部以历史文化、大熊猫、成都美食为主题的系列短视频上线后,迅速传播到俄罗斯、美国等18个国家和地区。

一位哥伦比亚网民评论:“我喜欢那里的天气和很辣的川菜,同时这个城市非常美好、现代、传统,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人们也很友好,而且他们还有熊猫!”    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选择成都,主要还是喜欢这里的惬意。

“太古里的人们似乎不用上班,软件园的人们似乎不用下班;人民公园的人更爱喝盖碗茶,环球中心的人更爱喝星巴克;玉林的人吃饭在楼下苍蝇馆子,二街的人吃饭要开车去大商场;建设路全是正宗四川话,天府三街全是标准普通话……”

类似这样时不时就要在社交媒体刷屏的网络段子,写尽了成都的生活味和国际范。这种乐活状态与成都持续打造生活型城市的努力分不开。

近年来,成都持续推进的“铁腕治霾、科学治堵、重拳治水”和“全域增绿”,为市民唤回了更多的蓝天白云、碧波荡漾。同时,成都以企业和市民感受为第一标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目前1553项依申请办理审批服务全部实现“网上可申请”,全面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企业开办“一日办结”。

疫情发生后,成都让很多地方羡慕的烟火气,正是来自城市运营者这种一以贯之的人本情怀。在疫情最吃劲的时候,开进社区的超市便利店,很多是24小时营业。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成都创新出台了允许临时占道经营等措施,新创造的10万多个就业岗位,迅速重现了市井烟火气。

“高新区工作人员万天源作为服务专员,一直主动与我们保持长期联络关系,进行一对一服务。在万天源的协调帮助下,我们很快就获得了建设银行300万元的授信,让我们近期在科研和产品开发中,不再为资金发愁。”成都微康生物公司创始人唐勇告诉记者,新经济企业往往都是轻资产,政府的帮忙是雪中送炭。

在企业复工复产最困难的时候,成都迅速组织开展了“送政策、帮企业,送服务、解难题”行动,8个产业专班、1万多名服务专员持续蹲点服务至今,一对一为企业解决原材料不足、供应链受阻、用工紧张等实际困难。上半年累计为企业解决问题逾1.5万个,减免企业税费、社会保险费495.7亿元,节约用电用水用气成本超过5亿元,引导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619亿元。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成都正在承担更新的国家使命。

今年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新的国家战略。成都的使命就是与重庆相向而行,引领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既能安放灵魂,又能享受生活。这样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确实令人向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让胡裕华兴奋不已。10余年来,作为全球房地产顾问第一太平戴维斯华西区董事长,他每月往返成都重庆,见证了两地的发展与融合。

“两地生活更加便利,同时又保留着特有的历史文化。”去年,胡裕华所在的华西区业绩与利润创下历史新高。在他看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强力助推,会让成都、重庆获得更加充足的相向而行的发展动力,在中国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发展目标将变得更加可期,中外企业也将更多获益于此。

原标题:成都流变

编辑:杨燕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