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成渝“氢走廊” 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达6000辆

成都商报 2020-11-26 07:37

蓝天白云下的成都 资料图片

1966年—2009年,“蜀山之王”贡嘎山冰川面积减少11.3%,海螺沟冰川平均每年消退25~30米……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数据显示出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四川将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11月25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亮出了一组数据显示:“十三五”前4年,在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7.8%、城镇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年均增长3.2%的情况下,全省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稳定在2.7亿吨左右;人均碳排放在全国经济体量最大的6个省份中最低;碳排放强度降至0.66吨/万元,累计下降25.9%,相当于减少碳排放约9500万吨。2020年降碳形势符合预期,预计全年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约75%以上。据悉,下一步四川还将支持更多地区开展低碳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等试点,并发展氢经济,开展氢发电,打造成渝氢走廊。

节能减排

四川打出组合拳

“我省低碳转型成效显著,气候治理大格局已初步构建。”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从经济低碳水平看,是在稳步提升,比如化肥使用量连续5年减少,年均营林造林近1000万亩,林木蓄积量达18.97亿立方米,比如率先在全国构建出口产品低碳认证体系,上线绿色金融超市“绿蓉融”等等。同时,能源低碳转型成效显著,乌东德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全省水电装机量稳居全国第一,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量、发电量占比均达80%以上,基本建成全国最大清洁能源基地。四川电网跨省最大外送能力居全国第一,近5年年均外送绿色电能约1400亿千瓦时。

在低碳人居环境营造方面,全省也涌现出不少典型,如成都市创新“碳惠天府”机制建设,攀枝花、眉山碳排放连续4年下降,雅安碳排放强度保持低位。全省累计建成的绿色建筑面积超过1.4亿平方米,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比例达49%。交通运输结构纵深调整,累计开行蓉欧班列超6000列,成都平原城市群铁路实施公交化运营,省会城市轨道交通加速成网。

“截至2020年10月底,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累计成交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CCER)1572.82万吨,单边成交金额突破1亿元,按可比口径居全国第三。”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250家重点排放企业碳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体系已基本建成,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成都)中心累计开展培训100多场、1.2万人次。同时,率先在全国实现主要行业碳披露全覆盖。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四川将制订行动方案

“四川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脆弱区,近60年平均气温升高0.17℃/10年,近20年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时期,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区域性、系统性、长期性影响逐步显现。”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也坦言,另一方面,四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重化工产业“高碳锁定”,且还存在认知水平、政策工具、手段措施、基础能力、资金投入等短板,低碳转型任务十分艰巨。

该负责人透露,围绕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目标,下一步将积极探索符合四川战略定位、发展阶段、产业特点、能源结构和资源禀赋的低碳转型路径。其中,将按照分阶段、梯次有序达峰的原则,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成都都市圈、攀枝花等具备条件的地区和行业先行达峰,推动三次产业及能源、建筑、交通绿色复苏和低碳转型,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实施控制甲烷排放行动,力争碳汇项目规模达3000万亩。

强化温室气体降碳协同减排,也将是有力举措之一。四川将推动应对气候变化与区域战略、产业布局、行业发展、城乡建设、能源转型、数字变革、金融创新、环境管控有效协同,加强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管控,合理控制化石能源密集型产业,全面推动降碳减排。同时,将适应气候变化理念融入空间规划、防灾减灾、粮食安全、生态修复等领域,提高重点区域、领域和人群适应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四川还将支持更多地区开展低碳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等试点。具体而言,将依托新城新区、产业功能区、园区景区社区,谋划布局一批低碳发展示范区、绿色发展基地、近零碳示范区、碳捕集利用和封存、大型活动碳中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示范。“发展氢经济,开展氢发电,打造成渝氢走廊,到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应用规模达6000辆。”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还将积极申报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成都气候投融资产业促进中心,加快形成绿色金融与气候投融资协同发展新格局。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李彦琴

编辑:谭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