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为甲 成都疫控 冲锋在前

成都日报 2020-11-30 07:28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在抗疫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成都坚定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广泛动员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科学防控、攻坚克难,谋定而动、稳扎稳打,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奋勇向前的成都力量,奋力夺取“双胜利”。

2020年2月9日,成都市疾控中心病原微生物收样室的工作人员正接收送检样本

①为自己加油 2020年2月5日一大早,即将进入属于污染区的危重症病房查房,成都市公卫中心护士谭娟(右)和同事们为自己加油 ②隔窗的通话 2020年2月4日,成都市公卫中心危重症病区,巨大的真空玻璃隔着污染区与潜在污染区,两个区域的通话是通过颜色不同的对讲机完成 ③深夜的会诊 2020年2月6日深夜,市疾控中心流调队员涂程(右二)与同事会同收治医院的工作人员正在查看流调对象CT检测报告

回顾战“疫”,在成都这片土地上,总有一些场景、人物、故事让我们泪流满面,让我们充满力量,让我们砥砺前行。特别是全市23.7万名医疗卫生人员,白衣为甲、冲锋在前,在生命与病毒之间,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

接诊首例医生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 事关四川人民安危

2020年1月11日,市一医院收治首例自武汉返蓉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成都医疗战线的战“疫”正式打响。

首例,这两个字有千斤重。时间回到当天下午,市一医院发热门诊迎来一名高烧患者杨某,接诊的是急诊科医生郑强。“他戴着口罩,看上去精神很好。”郑强回忆,患者的家属说他从武汉回来,几个同事都因为发烧被隔离了。

郑强当过5年呼吸科医生,也曾在传染病科工作过,家属提供的信息让他警觉起来。他查看了杨某的CT,发现和普通的影像不一样,抽血检验后,杨某的指标也很异常,“杨某可能被病毒感染了。”郑强立即向科主任汇报,医院按照流程将杨某收治到了感染病房。医院对杨某进行了雾化、抗病毒等治疗。当晚,杨某的家属请医生开点药,并要求出院。郑强劝阻了他们,请杨某继续隔离治疗。郑强对自己的防护也没敢大意,虽然已经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但下班回家后,他换洗了全身衣物,并用消毒的免洗洗手液擦了全身皮肤。

由于杨某高烧不退,市一医院邀请院内多学科专家为杨某会诊。专家们看到杨某的病历和检查资料后,高度警惕,认为杨某的疾病传播性极强,取消了传统和患者“面对面”的会诊方式,采用了远程会诊。会诊后,专家们认为杨某疑似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请市疾控专家前来检查,当时还没有冠状病毒检测盒。在医院专家的建议下,市疾控专家采取了肺泡灌洗法为杨某检查,最终确诊感染了冠状病毒,随后转入成都市公卫临床医疗中心治疗。

杨某被及时转入收治传染病的专业医疗机构,医院没有医务人员感染。市一医院对杨某迅速、果断、精确的诊疗赢得了市民的称赞,“当时市一医院隔离他,等于救了很多人。”“我是一名党员,职责和使命告诉我,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更是事关四川人民安危。”第一个接诊杨某的郑强说。

救治主战场

党员主动请战冲锋在前 不胜不退!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是全市所有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集中收治点,是救治的主战场,是焦点所在。

1月16日,杨某转到成都市公卫中心,医院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在应急组织管理和专业救治方面双管齐下,短短时间内,应急人员、应急物资、应急病房全部准备到位。

市公卫中心有一支应急队伍,这支队伍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就有40多名医护人员,按照该院的应急管理条例,他们一旦接到命令就立即到岗。传染病专家杨铭是市公卫中心应急队队长,护士长曾丽是副队长。在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收治入院后,他们和其他40多名应急队员抵达岗位,从那天起,两人连续一周多没有回家。

随着收治病人的日渐增多,参与进来的医务人员也日渐增多,由最初的40多名发展到后来的200多名,他们从临床救治到院感防控展开了全方位的阻击。

市公卫中心党办陆续收到来自19个党支部270名党员的请战书,党员们奋不顾身地冲在最前线。在党员的感召下,许多医护人员原本已经买好了返乡的高铁票、飞机票,都选择了退票,还有的人刚刚到达老家,二话不说,马上返回岗位。

市公卫中心对疫情的关注是在去年12月底,那时已有零星的相关报道。市公卫中心医务科制定预案,进行药品及防护物资的准备,这种预见性和提前的准备为应对后来的形势起到了重要作用。200余名医护人员日日为患者提供服务,却没有发生一例医务人员感染。

1月29日,令人振奋的消息从这里传来:四川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杨某治愈出院。但这里的战斗并未停息,仍在继续,经过昼夜施工,2月10日,市公卫中心二期改造工程正式入住患者,一下增加了370张病床。

“我们有不胜不退的信念,有严谨细致的作风,大家齐心协力,一定可以打赢这场战争。”2月13日,市公卫中心副院长、成都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仁卿充满信心地表示。

寻找“密切接触者”

不遗漏任何一个线索 不忽视任何一个细节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密切接触者”几个字总是能揪住大众的心,茫茫人海,密切接触者是怎么被找到的?这就不得不提到医学界的“福尔摩斯”。

2月15日,市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组办公室内,一块白板上写满了名字,画满了箭头。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科副主任医师冯静说,了解传染源,追踪发病后的活动轨迹,从时空层面通过逻辑推理,迅速锁定密切接触者。找到密切接触者,对他们进行及时的隔离医学观察,及早发现可疑病例,防止疫情蔓延,同时也为病例临床救治争取宝贵的时间。

袁某就是一个例子。他从合肥到成都,在汉口停留5小时,1月17日回到成都后即出现发热、咳嗽,1月27日到医院就诊。在这期间,他在成都去过哪些地方,接触过哪些人,活动轨迹是怎样?这些细节都必须调查清楚。最终,和袁某共同生活、共同就餐的密切接触者全部被找到,及时进行隔离医学观察,同时进行逐一排查,相继发现并确诊3例相关病例,有效遏制了疫情的扩散。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成华区疾控中心流调组。在调查某例武汉来蓉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流调组成员刘志坚发现,自己的舅舅、舅妈及表弟都在名单中。舅舅一家常年在外地,这次坐动车回成都,座位就在离患者不远的位置。刘志坚拨通了舅舅的电话,给他说明了情况,但舅舅一时却难以接受,“志坚,帮帮舅舅,不要隔离我们,好不容易回来一趟。”舅舅的话让刘志坚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他明白,越爱自己的家人,就越不能心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最终,在他和家人的努力下,舅舅一家人前往隔离点,进行了隔离。

这项工作充满了风险,他们在隔离区、在观察点、在病房每天与患者接触,但没有人退缩,多一分仔细,多一句询问,就少一分扩散风险。本报记者 何良 本报摄影部供图

数说

全市23.7万名医疗卫生人员白衣为甲、冲锋在前。

1月22日

成都市卫健委公布全市17家定点收治新冠肺炎的医疗机构名单。

1月29日

四川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治愈出院。

2月2日

成都市派出首批医疗队援助湖北。

2月7日

派出医疗队援助甘孜州。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二期装修改造工程提前建成完工,新增床位370张,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床达到420张。

2月18日

成都市免费心理援助热线“96008”正式启动运行,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专家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

3月19日

成都本土病例清零。

3月27日

所有从成都口岸直接入境或经其他口岸入境中转抵蓉人员开始实施为期14天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4月1日

成都首次通报新增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

截至8月7日

我市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机构达到76家。

原标题:白衣为甲 成都疫控 冲锋在前

编辑: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