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区一城”协同发展相互成就

成都日报 2020-12-18 06:57

“两区一城”中的“一城”——快速发展的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 本报资料图片

“两区一城”中的“一城”——快速发展的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 本报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怎么看:

成都高新区、成都天府新区和成都东部新区,成立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承载着相应时期中央和省委赋予成都的战略使命,满足城市特定阶段内在发展需求,是接续承担城市转型、实现梯度跨越的关键力量。

■怎么干:

不是简单的人口产业规模相加,而是在共同的理念引领、战略引导、规划约束、产业协作、价值共享的指引下,贯通历史和未来、统筹合作和竞争,坚持互利共生、开放协同、相互成就、整体成势,建设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高能级共同体。

为什么要协同?

构筑城市永续发展空间和动力

怎么协同发展?

共同理念指引下的相互成就

协同之后

整体成势构筑发展核心竞争力

作为成都最具活力和最有潜力的重点发展区域,成立于不同时期的成都高新区、成都天府新区和成都东部新区,是众多头部企业、创新项目选择的目的地。

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举办的“2020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首届国际区块链产业博览会”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成都基地亮相,选址落户天府新区;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成都高新区与世界500强药企阿斯利康签署中国西部总部投资合作协议。这也是全球领先跨国药企在四川省设立的首个具备完整功能的总部型项目;近日,阿里云西部云计算中心及数据服务基地项目签约,正式落户成都东部新区,分别选址于成都未来科技城和简州新城。

我们说,理念是时代前行的指引。

站位新阶段贯彻新理念服务新格局。中央明确要求,要以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为导向,突出极核城市的优势带动作用,到203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成都高新区、成都天府新区和成都东部新区,涵盖了全市产业基础最好、创新功能最优、承载空间最强的区域。成都坚定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高质量推动“两区一城”协同发展,全面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区域发展的能级水平。

步步为“营”,整体成势。高质量推动“两区一城”协同发展,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高能级共同体,正在加速成形。

为什么要协同?

构筑城市永续发展空间和动力

站高才能谋远,谋城亦然。

坚持新发展理念,适度超前谋划,提升发展后劲,不是简单“造城”,而是“营城”。

从时间轴来看,“两区一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承载不同的发展使命而设立,是一座城市历史的接续与传承。从地理坐标来看,“两区一城”涵盖了成都最具活力和最有潜力的重点发展区域。成立于不同的发展时期的成都高新区、成都天府新区和成都东部新区,涵盖成都最具活力和最有潜力的重点发展区域,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也形成了这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永续动力。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中国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承载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的历史使命,为城市工业化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今,成都高新区已成为全市工业化和产业体系现代化的主要驱动力。

天府新区,承载做大做强城市规模的时代责任,为城市能级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2011年12月25日启动建设,2014年获批为国家级新区。发展至今,经济总量已经跃升至3500亿元、居19个国家级新区第5位,在较短时间内迅速集聚起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优势,基本实现了由规划建设向全面起势的重大跨越。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两山夹一城”的格局,成为成都城市发展的最大制约。跨越龙泉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2020年4月28日,成都东部新区正式挂牌,这片729平方公里的土地,寄托了成都转型突围的战略愿景,是成都牢记初心使命,在更大范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重塑产业经济地理的主要抓手。东部新区承载建设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的远大理想,为城市发展激活了永续空间和动力引擎。

在省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鲁荣东看来,“两区一城”是人口和产业的重要承载地,通过同城化形成产业协作,优化要素和资源的匹配,人流、物流、商流等齐聚成都,门户枢纽功能自然得到提升。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面对成都这样一个服务人口达2200多万的大都市,新时代城市建设者对空间格局进行了一场“重塑”,正构建城市永续发展的新空间。

如今,联接龙泉山“两翼”,涵盖成都最具活力和最有潜力的重点发展区域,推动“两区一城”协同发展,适度超前谋划,提升发展后劲,成都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效率和持续发展能力。

未来,这里将是成都建设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战略支撑。

怎么协同发展?

共同理念指引下的相互成就

深圳,依托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以科技创新培育新的动力源泉支撑高速发展;上海浦东,依托通江达海的区位,培育国际化营商环境和宜居环境,奠定了长远的竞争优势……

纵观国内先进区域的发展,增长极的形成多为抓住所在区城的竞争与比较优势,通过空间和质量的扩展来支撑一段时期的发展。动力源则是一个培育的过程,通过着眼未来发展趋势,培育下一阶段比较优势,为未来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高新区创新驱动力与极核功能不相匹配、公共服务配套与人口承载需求不相适应;天府新区产业发展不充分,对人口的吸聚力尚未形成;东部新区承载空间广阔,但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强——辩证来看,三区发展的矛盾问题在区域内产生但却难以在区域内独自解决,推动三区优势乘数叠加、短板互补消融成为破解发展困局、推动人口和经济承载力整体提升的必由之路。

由此可见,“两区一城”要打造增长极和动力源,必须找准当前各自比较优势,要贯通历史和未来、统筹合作和竞争,建设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高能级共同体。即互利共生、开放协同、相互成就、整体成势。

日前,成都高新区、成都东部新区与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共同签署投资合作协议,阿里云西部云计算中心及数据服务基地正式落户成都,分别选址成都未来科技城和东部新区简州新城。这是成都高新区、成都东部新区平台聚势赋能作用的显现。显然,实施“两区一城”协同发展,有利于形成产业特色更加鲜明、产业协作更加紧密的经济形态。

实施“两区一城”协同发展,是传统行政区经济走向现代功能区经济的必然选择,是对打破行政区域藩篱、实施产业生态圈建设的再一次升华和深化,将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城市空间的统筹利用、市场要素的高效配置、营商环境的统一打造、产业功能的合理布局,进一步提升成都城市能级。

同时,“两区一城”协同发展,更是为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加快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先行示范。

“公园城市是‘两区一城’协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和先行区,天府新区将在‘两区一城’建设中,努力探索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共享‘公园城市’品牌价值。”成都天府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以鹿溪智谷为代表的一批“生态+”公园城市示范场景已经全面呈现。

协同之后

整体成势构筑发展核心竞争力

当前,成都正处在从大城市转向大都市的发展阶段之变、从做大产业规模转向做强城市功能的发展重点之变、从集成集聚转向带领带动的发展方式之变、从城乡统筹转向人城产融合的发展模式之变的关键时期。

机遇在前,如何谋定而动?

成都提出,推动“两区一城”协同发展,不是简单的人口产业规模相加——而是牢固树立区域生态圈和平台城市思维,充分发挥“两区一城”产业引领、价值创造、改革先行的示范作用,带动都市圈空间布局整体优化、功能体系整体完善、发展能级整体提升,共同构筑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坚持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在具体措施上,成都要求,三区以成都科学城为核心载体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跨越三区的西部(成都)科学城,立足成都创新资源优势和城市发展战略,正加快形成创新主阵地和转型新动能。以“一核四区”为载体,已初步构建起以中科系、中核系、中物院等“国家队”基础研究为核心,天府实验室建设为引擎,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支撑的创新策源动力体系;未来科技城已落户民航飞行学院天府校区、民航二所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产投集团智造基地、联东U谷·未来科技产业园等项目,总投资超过600亿元。

其他措施还包括:依托头部企业推进产业链垂直整合和产业集群发展,构建若干以成都为中心、有能力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协同配置资源要素、组织生产销售的产业生态圈;以公共服务高水平供给为支撑,加快聚集高知识高技能人才,厚植城市创新创业创造的比较优势;要以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全球供应链体系为战略目标,推动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探索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高效能改革为突破,推动形成更多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开拓性创新成果,构筑城市未来比较优势……

□本报首席记者 钟文

记者 宋妍妍 赵荣昌 吴怡霏 曹凘源

原标题:“两区一城”协同发展相互成就

编辑:段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