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公园城市新画卷

成都日报 2020-12-30 07:42

成都将以TOD引领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公共服务体系重构,打造新型城市社区。图为陆肖站TOD“样板间” 本报摄影部供图

未来5年的公园城市是一副怎样的模样?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目标: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承载力,推动城市空间结构、整体形态、发展方式、营城路径全方位深层次转变。

指明路径方向——构建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城市新空间,绿道蓝网、天清气朗的城市新形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城市新范式,崇尚自然、节约集约的生活新风尚。

美好蓝图已绘就,“十四五”如何起航?在专家学者、部门负责人、市民和市场主体的展望中,我们看到了日渐清晰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新空间

以TOD引领打造新型城市社区

12月7日,成都首个TOD综合开发项目陆肖TOD取得预售许可证,正式上市亮相。以此为起点,一幅以TOD重塑城市发展格局的崭新画卷正在开启。从它的宣传片中,不难窥见未来生活场景:背上书包,孩子每天早上和爸爸一起走出家门,就进入一个长长的“连廊”,这里一端通往学校,一端连接爸爸的公司,不用过马路等红绿灯,也无须长距离通勤,步行就能到达公司、学校。

一个TOD项目就是一个公园城市社区,便捷、畅通的生活场景背后,折射出成都“以人为本”的营城理念。全会提出,要着力构建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城市新空间,创新片区综合开发方式,以TOD引领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公共服务体系重构,打造新型城市社区。对此,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胡庆汉带来好消息,未来将在成都地铁所有站点,单站500米,双站以上800米范围内,全面推行TOD模式的建设。将以TOD综合开发重整商圈和公共服务体系,引导城市空间布局调整,推动社区商业服务提档升级,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多高品质服务。

以产业生态圈为引领、产业功能区为载体、高品质科创空间为依托,是成都探索构建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城市新空间走出的另一条“有效路径”。当前,成都高新区已经形成新经济活力区、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天府国际生物城、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和未来科技城5个产业功能区的经济地理空间重塑。成都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余辉认为,这意味着高新区已经率先实现全域范围内从行政区经济过渡到功能区经济。“除了建好功能区本土核心支柱主导产业外,接下来,还将思考如何打破行政区界限,在重庆,在成德眉资,甚至长江经济带上,以功能区经济为抓手,实现资源和产业腹地延伸。”

关键词: 新形态

擦亮“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名片

大雪塘、贡嘎峰群……翻看“追峰人”田相和的朋友圈,好似打开了一份在城市遥望雪山的纪录片。“雪山下的公园城市”,这是今年成都的“热词”。以青山为底、绿道为轴、江河为脉,成都的城市形态正在重塑、建构。

全会明确,要构建绿道蓝网、天清气朗的城市新形态,推动天府绿道链接成网,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擦亮“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名片。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局长杨小广颇有感触,向记者畅想了5年后的公园城市形态。“‘十四五’期间,将持续涵养生态、美化生活,塑造蓝绿交织城园相融的城市形态,夯实承载幸福美好生活的生态本底,促进城市自然有序生长。”

他同时带来了一组数据:到2025年,龙门山修复大熊猫栖息地30万亩,龙泉山增绿增景25万亩,建成天府绿道超过10000公里,打造公园小区1000个,营造公园城市示范场景5000个,构建星罗棋布、类型多样、全民共享的公园体系,呈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城市胜景。

绿道上“红利”也将越来越多。“可以想象下,在公园里、绿道旁办理和领取结婚证,将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市民政局局长张孝军带来喜讯,“十四五”期间,全市将充分利用公园、绿道等载体,加快推进公园式最美婚姻登记中心建设,目前全市首批6个试点点位已经基本确定。

西岭雪山是距离成都市区最近的一座雪山。大邑县委书记连华透露,接下来将继续做好“雪山”这篇文章,建设国际冰雪运动旅游目的地、雪山森林国际康养度假目的地和雪山温泉旅游目的地,为成都建设“雪山下的公园城市”贡献好“雪山”力量。

关键词: 新范式

推进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

没有围墙没有门票,随时向市民和游客发出邀请——从诞生之初,锦城公园就跟传统公园不一样。另一个看不到的特点还在于锦城公园遵循商业逻辑,具有“自我造血”功能。三年来,锦城公园里的锦城湖、桂溪生态公园、中和湿地、江家艺苑等多个特色主题园区相继开放,不仅给城市带来了生态湖泊、休闲绿地,也带来了世界顶级展览、亲子马术、皮划艇、低空滑翔等新消费场景。

全会提出,要构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城市新范式,推进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完善公园城市规划导则、指标评价、价值转化等体系。

以锦城绿道为例,中国科学院成都环境研究所的专家刘勤曾算了一笔账。“初步估算出锦城公园建成运营后每年生态服务价值量约为269亿元,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演替和管理维护周期来看,它还可以产生40年以上的持续性效益,也就是说总价值可以达到1万亿元以上。”刘勤表示,这个1万亿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包括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各种福祉和惠益。

生态价值的转化是经济账,更是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理念转变,“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

根据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一组数据,目前,68%的天府绿道项目社会投资占比在50%以上,高新区江滩公园等项目社会投资占比达到90%。

杨小广谈道,“十四五”期间,我市还将开展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EOD)示范建设,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指标体系,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环境权益交易制度,加快建设“无废城市”,让公园城市成为新业态新模式策源之地,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多消费场景和创新体验。

关键词: 新风尚

构建绿色低碳生活圈

晚上7点,正值晚高峰。光华大道三段的地铁南熏大道站,乘客们从地铁站内鱼贯而出,站外等待他们的则是一排排陆续进站的接驳公交和整齐的共享单车。

全会提出,要构建崇尚自然、节约集约的生活新风尚,完善“碳惠天府”机制,构建绿色低碳生活圈。

当前,“轨道交通为主干、常规公交为基础、慢行交通为补充”三网融合的绿色交通出行体系不断完善,“快+干+支+微+特”的多层次公交服务网络广泛覆盖城乡,便捷服务广大市民,“轨道公交慢行”相融合的公园城市运行动脉已雏形初现。

全会分组讨论上,胡庆汉谈道,根据目前的测算,在“十四五”末期,能完成地铁出行占全出行方式30%以上的目标。“到那时候,通过地铁+公交+慢行的出行方式,大家可以快捷地到想去的地方,方便每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娱乐、体育和休闲,同时还能为环境建设作出贡献,助力成都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在昨日召开的“解读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上,杨小广也提道,“十四五”期间,“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将更加完善,每年建成“回家的路”社区绿道1000条,公交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超过60%,半小时通勤人口占比达45%。依托绿色开敞空间,每年举办1000场“公园城市荟·花重锦官城”文体活动、户外消费体验,确保“月月有赛事、天天有活动”,绘就“入则自然清幽、出则繁华拥簇”的美好生活图景。

本报记者 王琳黎

编辑:邓思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