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建设“东部森林” 打造十大文化地标

成都商报 2020-12-30 07:43

明年成都经济工作有这8件大事

聚焦聚力推进“两区一城”协同发展,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支撑。

高质量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畅通经济循环,积极扩大内需服务新发展格局。

深化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资源要素高效配置。打造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启动新一轮五项制度改革,持续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坚持共享发展推进区域合作城乡融合,加快提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积极唱好双城记协同共建经济圈,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坚定不移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城市智慧安全韧性水平。

全面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定不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12月29日下午,中共成都市委“解读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召开。成都市委政研室、成都市发改委、成都市经信局、成都市科技局、成都市口岸物流办、成都市公园城市局、成都市文广旅局等部门围绕成都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等方面进行发布、解读。

成都市委政研室主任曾明友进行主发布。曾明友表示,此次全会重点研究了成都市“十四五”规划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和2050年远景展望,从城市之于全球、局部之于全局、当前之于长远、发展之于民生的宽广视角,提出“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描绘了成都未来发展宏伟蓝图,明确了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为全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曾明友表示,成都市委坚持把城市未来发展放在“两个大局”中统筹谋划,科学研判了国内国际宏观环境变化和成都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特征。据统计,近五年成都经济增速高于全国0.8~1.7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保持在36%~38%左右,初步研判“十四五”时期成都经济年均增长率保持在6%~8%左右,预计到2025年实现经济总量2.6万亿~2.8万亿元,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2万~14.6万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在此基础上,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表党中央关于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明确提出到202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到2035年全面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并首次对2050年发展进行了远景展望,形成了一整套宏观战略设计、中观发展思路、具体工作举措,擘画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

曾明友表示,《建议》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聚焦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反映最强烈、感受最深刻、需求最迫切的重点领域,全面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努力让城市改革发展成果转化为人人可感可及、普遍受益的社会认同,加快建成高品质生活环境新标杆和共建共享幸福城市新样本。

“双城记”

推动形成四个新格局

在围绕“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方面,成都将有什么具体举措?成都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杨羽表示,成都将推动形成四个新格局。

一是推动形成成渝相向发展新格局。探索从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制度创新,以共建现代产业体系、西部科学城、西部金融中心、西部陆海新通道等为依托,夯实成渝发展主轴发展基础,促进“双城记”走深走实,加快建设有特色、有实力的双城经济圈。

二是推动形成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新格局。打破行政区划和传统城乡结构,创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加快“三区三带”建设,协同构建高效联通的现代交通圈、错位协同的产业生态圈和共建共享的市民生活圈。

三是推动形成区域错位发展新格局。以东进、南拓新区新城建设拓展高质量发展的增量空间,以北改、中优城市更新优化转型升级的弹性空间,以西控绿色发展强化空间适配完善可持续发展的韧性空间,推动空间格局从大城市向大都市发展演进。

四是推动形成“两区一城”协同发展新格局。将成都东部新区建成成渝相向发展的战略支撑,以提升主干极核竞争力为核心,不断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

科技创新

着力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

“十四五”期间,成都的科技创新将从哪些方向着力,具体来说又会有哪些“打法”?对此,成都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丁小斌表示,成都将着重抓好四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着力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构建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为主平台、辐射带动54个高品质科创空间和66个产业功能区的科技创新网络体系;启动建设天府实验室,围绕光电信息、医学健康等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前瞻布局量子互联网、太赫兹通信、合成生物、类脑智能等前沿技术。

二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组建成都科技创新投资集团,联合金融机构共同设立“成果贷”“人才贷”等金融产品。

三是培育壮大高知识高技能人才队伍。落实人才新政“2.0版”,启动实施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环境友好城市工程,同时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等。

四是大力建设协同创新示范区。推动成德眉资科技创新一体化,推动成渝地区共建西部科学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共同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内陆开放新高地

14条全货机航线明年全开通

成都在推动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塑造国际竞争合作优势等方面有什么工作思路和打算?对此,成都市口岸物流办党组书记、主任杜进有表示,将立足成都区位特点和枢纽比较优势,重点在三个方面予以推进。

一是打造链接亚蓉欧陆空主枢纽,增强西向南向开放门户功能。打造通达全球的骨干航线网络和航线衔接紧密的“航班波”,确保规划的14条全货机航线在2021年全部开通并持续加密航班频次,形成“中东—成渝—日韩”全货机航空快线网络。推动亚蓉欧班列网络优化、质效提升,深化成渝中欧班列合作,全面构建“欧盟—成渝—东盟”陆路及铁海联运开放通道网络。

二是扩容提能口岸载体平台,营造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推动智慧口岸建设,重点推进通关模式改革、业务流程优化、设施设备改造、信息系统建设。

三是提升数智化国际化供应链水平,服务开放型产业体系发展需求。招引培育一批集成国际采购、全球配送、跨境分销等功能的高能级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形成一个主导产业匹配数个供应链龙头平台的“一产一链”新体系及一个供应链龙头平台集成多个专业细分领域中小平台的“一主多点”新格局。

世界文化名城

打造天府艺术公园等文化地标

“传承发展天府文化,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是“十四五”全市文旅发展的主题主线。”成都市文广旅局党组书记李川在会上表示,将着力推动天府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落实“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任务,着力推进文旅融合,提升文旅产业能级。

李川表示,将实施宝墩、邛窑、明蜀王陵等“十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着力推进三星堆-金沙遗址联合申遗。规划建设30余个文化场馆,着力建设好天府艺术公园、四川大学博物馆群、成都自然博物馆等新的十大城市文化地标。“城市生活美学空间达到400家,书店和城市阅读空间达到4000家,打造100个文化街区和天府绿道‘沉浸式文化空间’。”

在文旅品牌塑造方面,全力创建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力争建成3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十四五’期间,成都将努力实现旅游总人次、总收入分别实现年均增长12%、16%,到2025年,文创产业增加值达到3200亿元,音乐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实现翻番。”李川表示。

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建成1万公里天府绿道

“十四五”期间,成都对于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构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方面又将有哪些考量?对此,成都市公园城市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小广在发布会上表示,具体目标可概况为“四新”。

第一个“新”是构建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城市新空间。成都将加快公园城市示范片区成型成势,每年营造可感知可阅读的示范场景1000个以上;加快TOD引领公共服务体系重构,完善15分钟生活圈;按照片区综合发展理念,全面完成棚户区、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加快社区商业重整布局。

第二个“新”是构建绿道蓝网、天清气朗的城市新形态。成都将构建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龙门山生态修复和龙泉山增绿增景,建设“东部森林”,建成1万公里天府绿道和1000公里“天府蓝网”,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以上。

第三个“新”是构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城市新范式。成都将开展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EOD)示范建设,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指标体系,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环境权益交易制度,加快建设“无废城市”,让公园城市成为新业态新模式策源之地。

第四个“新”是营造崇尚自然、节约集约的城市新风尚。成都将着力构建“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绿色公共交通体系,每年建成“回家的路”社区绿道1000条,公交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超过60%,半小时通勤人口占比达45%。依托绿色开敞空间,每年举办1000场“公园城市绘·花重锦官城”文体活动。

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十四五”期间,成都将如何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成都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凯在发布会上表示,成都将从三个方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万亿级世界级产业集群;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

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流通、信息等先进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健康等现代生活性服务业,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西部金融中心。

三是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创新应用场景,赋能转型发展,厚植比较优势,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经济策源地和活力区。

此外,王凯表示,成都将重点从四个方面着力加快推进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一是加快建设高能级产业生态圈,构筑区域经济新形态。二是加快建设高水平产业功能区,提升产业发展承载力。三是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四是加快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王垚 实习记者 肖皓月

编辑:谭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