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共建共享幸福城市新样本
成都日报 2021-01-01 07:47
南三环绿道旁边的小球场里,市民在快乐地玩耍 本报记者 胡大田 摄
“太方便了!”不久前,原本要回自己户籍所在地天府新区“扯证”的张禹晨和胥义媛,在成都实行婚姻登记全城通办后,直接选择了到工作所在地的青羊区婚姻登记处领证。提供证件、拍照、签字、复印、拿证,一套流程下来,半个小时就搞定了,“如果按照以前的政策,我们还得回天府新区办理,来回至少需要3个小时的时间,大半天就过去了,现在多快多方便呀。”
小两口的切身“小感受”之变,是城市高品质生活背后一盘棋的“大变化”使然。而在成都不断提升城市能级的过程中,幸福感与获得感正在越来越多市民的心房里,升温蔓延。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全面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全面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建成高品质生活环境新标杆和共建共享幸福城市新样本。
办事更高效、往来更畅通、保障更全面、创业就业更友好……“十四五”的成都将赋予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更易感知、更触手可及的内涵。
更通达
一个“圈”创造美好生活
不久前,成都轨道交通6号线一二三期、8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17号线一期、18号线三岔站(不含)至天府机场北站段5条线路的开通,成为市民间口耳相传的大热点。至此,成都正式跻身国内轨道交通“第四城”,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世界纪录——一年内开通216公里地铁线路。
视线范围扩大,成都与兄弟城市间的距离,也在不断缩短:成德眉资实现了公共交通“一卡通”;成渝高铁G8607次列车“红海豚”CR400AF复兴号动车组几天前从成都东站出发,经过62分钟,抵达了重庆沙坪坝站。
通过轨道的链接,家与城、城与城之间,离得更近了。全会提出,构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要持续提升城市通勤效率。对此,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尹宏认为,要加快构建区域空港物流、轨道交通、高快速路“三张网”,加快推动“三区三带”发展。“未来五年,成都将做好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能级、构建成渝多层次快速交通网络、推进成德眉资交通运输同城化、深化运输结构调整、推进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建设。”市交通运输局局长王翼刚说。
在具体实践上,成都已为“十四五”积蓄了动力——目前,成都轨道集团正在推进的第四期建设规划共8条线路178公里,确保“十四五”期间我市城市轨道交通在建和运营里程达到850公里以上。同时,至2025年,成都市域内铁路公交化线网里程将达到890公里,铁路公交化线网将辐射成都平原城市群全部8个城市、8.7万平方公里、3700万人口。
不只如此,未来,在一个15分钟脚程的范围内,同样可以拥有美好生活。通过新建8大类、18项,共计2557项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城区将形成一个15分钟公共服务圈。而在这圈内,买菜、看病、上学、运动等都只是几步路的事。
更优美
一片绿享受诗意生活
前些日子,成都又让全国人民“心动”了一次——真人秀节目《心动的信号》第三季,把成都诗意的生活展现在了镜头前。坐落在天府绿道锦城公园里的“心动小屋”成了不少人打卡单上的“新晋成员”。他们不会想到,在都市喧嚣间,竟有这样一处绿草茵茵、水波温柔,有着蜿蜒小径与别致装饰的地方。
天府绿道像是穿梭在钢筋森林里的绿色精灵,它带着春的生机、夏的热烈、秋的韵味、冬的斑驳,出现在一条条街道上,一个个小游园里,给人以推门可见的清新与诗意。在这个以绿色为底色的城市里,亲近自然、享受生活,已融入市民的日常。
不只有满眼的绿,抬头望望,这座城市还包裹在雪山之下。曾经的成都,因“窗含西岭千秋雪”闻名,如今,它已是一座城市与自然对话的生活选择。
在成都,有一群爱好在城市拍摄雪山的摄影师,对于雪山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出现、在哪个角度拍最合适等话题,他们熟稔于心。2016年35次,2017年50次,2018年56次,2019年65次,2020年75次……几年来,他们用一张张精美的照片,印证了杜甫诗中的盛景。
“成都展示了一个世界级雪山城市的最佳形象!”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总编辑单之蔷曾给予成都一个颇高的评价。让城市自然有序生长,是筑城聚人之根,是美好生活之本。而这座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也吸引着更多人,为之心动。
“十四五”期间,成都还将把生态惠民工程作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之一,创造更多可感可及的公共生态产品,为市民呈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城市盛景。市公园城市管理局局长杨小广透露,到2025年,成都将规划建设10000公里的天府绿道,串联起市民“回家的路、上班的路”。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军表示,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补齐生态环境质量短板。
更温暖
一分贴心共建无障碍生活
“非常感谢对我们残疾人的照顾!有了它们,生活确实方便不少。”让多重残疾人宋道平家感到暖心的是成都早就开始的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通过为残疾人家庭做一些特殊改造、安装一些特殊设施,为他们带去便利。目前已有超过4万户残疾人家庭收获了这分贴心。
对待特殊群体的态度,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本次全会提出,要建设全龄友好包容型社会,坚持“全龄共享、友善公益”,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加快培育彰显人文关怀、全民共享福祉的现代城市文明新样板。
多一分共情,多一分理解,多一种予他们方便的措施,如此,每一个生活在成都的人才能感受城市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我们的城市也才会因此充满人情味。
等一等蹒跚的老人,成都将持续试点家庭照护床位制,把“养老院”搬进老人家中;持续开展老年人助餐服务,让老人在家门口吃好饭;实施家庭适老化改造,破解居家养老服务发展难题。
拉一拉成长的孩子,成都聚焦留守儿童,通过部门联动呵护孩子健康成长;关注困境儿童,以多种渠道帮助减轻家庭负担;让更多孩子幸福“起跑”,学前教育资源总量持续扩大……
包容、友善、公益,这是刻在天府文化里不可或缺的根基,更是融进成都人骨子里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
“星空里”咖啡馆帮助残障人士实现自我就业;面包慢点点烘焙坊让残疾人朋友掌握营生的烘焙技能;“全省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熊红霞推动实现残疾人无障碍旅游;“黑暗跑团”用一根短绳作为纽带引导视障者跑步,帮助视障朋友锻炼身体、走向户外……一颗颗火热的爱心,奏响了这座城市最柔软治愈的乐曲。“我想象中幸福的城市就是现在的成都。”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何艳玲的话,道出了众多在成都生活的人的心声。
我们也有理由坚信,“十四五”时期,在一系列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措施下,成都将努力让城市改革发展成果转化为人人可感可及、普遍受益的社会认同,会变得更有烟火气、更温暖、更幸福,也更美好。
本报记者 缪梦羽
原标题:成都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共建共享幸福城市新样本
编辑:张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