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乐动:赛事名城的生动表达

成都日报 2021-01-09 07:37

“每个周末,我都会约上几个朋友坐地铁去青龙湖跑步,平时如果天气好,下了班我也会去夜跑。”家住万年场的周先生从事IT行业,也购置有私家车,但他已经习惯了坐地铁4号线去青龙湖湿地公园。他说,现在成都很多有车的上班族都更愿意坐地铁,“开车反而不方便,尤其是喜欢运动的,一般都会响应低碳生活的号召。”成都,正紧紧围绕“绿色、智慧、活力、共享”的大运会办赛理念,营造健康运动场景、推广健康休闲方式,加快打造“轨道+公交+慢行”绿色出行体系,引领形成绿色低碳、简约高效的生活风尚。

简阳“东来印象”文体中心场馆群,大运会后将惠及全民 图片由简阳市提供

简阳“东来印象”文体中心场馆群,大运会后将惠及全民 图片由简阳市提供

动起来

城市凸显“运动特质”

每当夜幕降临,位于城东大面街道梵木创艺区内的321羽毛球馆就开始人声鼎沸,前来打球的市民络绎不绝。“其实白天的场地也很紧张,一些中老年人经常来打,地铁2号线出了成渝立交站走两步就到了,也方便。”球馆管理人员告诉记者。绿道上、球馆里、健身房、楼栋间……尽管天气寒冷,但坚持锻炼者甚众。成都还着力构建“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的绿道健身生态圈,大力推广绿道健康生态生活方式,共享公园城市魅力。城市中已经出现了各种体育生活新场景,市民的体育素养、健身意愿也越来越高,这些都成为了城市活力、城市风尚的有机组成部分。

世界大赛相继落户成都,尤其是抓住筹办大运会的契机,深入成都骨髓的“运动特质”被挖掘和激发出来。2019年发布的抖音成都热力指数中,“体育”以10亿的阅读量,关注度数次超过“火锅”;“篮球”以3.4亿的阅读量首次超过“麻将”。去年8月8日“全民健身日”,《国民运动健康趋势报告》公布的“最具运动活力”城市中,成都位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之后排名第五,在新一线城市中排名第一;当天本报联合咕咚发布的成都市民个人健身大数据显示,从2019年8月到2020年7月,成都人的运动总里程超过2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5000圈……

爱运动的成都人正享受着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的“红利”,这座城市所展现出来的强大“运动基因”,极大地提振了市民信心,激活了城市细胞。爱运动的市民不愧为正能量的代表,他们经常出现在健身广场和天府绿道上,身体健康、积极阳光,与邻里交流的时候多、积极主动参加社区的公益事务,这无疑是一幅充满幸福感的美好新场景……随着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会有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在蓉举办的国际赛事中,亲身体验赛事魅力,追求并传播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三栋运动员公寓在大运会后将用作成都大学学生宿舍本报摄影部图片

三栋运动员公寓在大运会后将用作成都大学学生宿舍本报摄影部图片

“省”着来

节约节能加减排

“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促进资源节约集约运用”,这体现在成都大运会上,就是“节俭办大运”。以凤凰山体育公园为例,项目方通过BIM技术辅助设计、采购、施工全过程管理,优化设计方案、大幅降低建造成本、缩短工期、提高质量,化解成本超概、工期履约风险。

据成都大运会执委会场馆建设和基础设施提升部工作人员介绍,大运会场馆建设从一开始就避免出现盲目建设、超标准建设,“针对侧重日常教学使用的学校场馆,以保障赛事举办为根本遵循,精简赛后校方使用频率低、运营成本高的相关改造内容;充分挖掘市场开发潜力,引入企业赞助降低建设改造投入;充分利用体育工艺类赞助企业提供的赞助产品,在体育照明、扩声系统及演出灯光、显示系统、家具等改造内容上节省约2700万元;结合场馆实际和赛后利用情况,采取局部优化调整、强化临时保障等措施,以最省最优的方式满足各工作部使用需求,减少各种仪式性活动,取消场馆竣工仪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为项目和基层减轻负担。”

大运会的场馆设计和施工,全面贯彻绿色环保理念。在香城体育中心,场馆设计的雨水回收系统可以为整个体育中心的清洁、绿化提供用水。东安湖体育公园主体育场大规模采用预制清水砼看台板,观感好、工期快且最为环保;通过分析参照,确定体育场4万座席,也是为了避免资源浪费、降低运营难度。

成都大运会还利用大数据协同调度大运会期间的公共交通,这套交通指挥系统基于算法模型的时效性,结合大运会相关场所附近实时交通情况反馈,能够高速完成公共交通服务的指挥调度,避免因信息延迟造成的运输资源过度投放,节约办会成本。为了践行绿色低碳出行,作为成都大运会合作伙伴,青桔单车上线了大运会定制车辆,将在49个场馆和大运村中提供单车,以作为场馆间的通勤工具。青桔单车不仅在运营上制定成都专属策略,同时也积极推动城市慢行交通建设和外部合作。

市民在青龙湖湿地公园绿道上跑步健身 本报摄影部图片 记者 李冬 摄

市民在青龙湖湿地公园绿道上跑步健身 本报摄影部图片 记者 李冬 摄

传下去

让大运会留下更多“遗产”

成都大运会的场馆后续的使用率不低,36个改造场馆中,很多本身就在学校或区域内承担着体育运动场所的功能。新建场馆如凤凰山足球场,还将是2023年男足亚洲杯的主要比赛场馆之一。

大运村建设坚持“大运必需、大学必备,节约办会、集约办学”的原则,其规划时就充分考虑到产教融合的需求,比如三栋运动员公寓在大运会之后留作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学生宿舍使用,大运会期间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将作为酒店使用。建有美术馆、图书馆、市民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简阳“东来印象”文体中心场馆群,大运会结束后将成为区域内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全民健身工程和文创产业工程……所有这些专业的体育场馆,在大运会结束之后要么继续承担专业赛事的举办职责,要么将会成为公众的运动场地,或者成为音乐会、演唱会以及大型活动的场地。很多大运场馆都明确了商业运营模式,既能保持场馆持久运营,又全面服务大众、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

有了这些大型场馆的存在,成都日后对于大型国际国内赛事或活动的承办将会多出很多优势,这对于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是一大利好。此外,为配合大运会的成功举办而进行的交通道路改造及新建,也将对大运会后市民的出行带来极大便利,对城市面貌来说也是一次巨大的提升。

一场大运会,会给一座城市留下很多“遗产”,比如提高城市形象、完善城市管理、推广城市的健康生活方式、增加城市的体育场馆设施、促进城市人的开放程度……在处理大运遗产问题上,成都展现出了这座城市发展规划的前瞻性,同时通过更多的文化、体育、娱乐、展览、旅游活动,降低场馆在后大运时代的空置率,更多元的文体生活也进一步拉升成都的城市幸福指数,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城市可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 黄一可

原标题:低碳乐动:赛事名城的生动表达

编辑:段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