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深成 成都为何进入高活力城市第一方阵?
成都商报 2021-01-10 07:58
成都书店林立,各类文化设施众多
纽约的繁荣何以维系?有人说,是多元的金融、传媒、文化就业,高颜值的户外交往空间和适合步行的街区,人口源源不断;
巴黎的魅力为何独特?有人说,是历史文化街区+艺术体验+购物休闲+高密度的“第三空间”让这里充满层次感;
京都的活力为何历久弥新?有人说,这里有传统文化与工艺的传承,生活场景的延续,文化节庆与习俗的延传;
……
持续激活城市活力,维持城市的繁荣,需要城市在岁月变迁中激发内生动力,吸引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来建设和奋斗。
2020年12月31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中国城市繁荣活力2020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成都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被一齐划为第一方阵,属于“均衡型高活力城市。”
40个城市,围绕“人”的活力度评估
《报告》借用“多维度聚类分析”及“差异化评估方法”为中国城市繁荣活动度作出科学性的评估,其中,重点选取了4个直辖市、15个副省级城市以及21个其他省会城市和活力特色城市,共40个城市作为评估对象。与2019年的指标体系侧重于对城市整体活力的分档评估,注重从宏观经济、城市空间供给和政府治理等角度综合分析城市的繁荣活力不同,2020年以人的分布与流动为表征,聚焦产业、交通、文化等城市活力关键因素,形成围绕“人”的活力度评估框架。
“历史长河里的城市发展规律来看,经济发达只是城市繁荣的表现;回归人本视角,人才是城市持续繁荣稳定的基石。”《报告》强调了此次评估标准。
而成都跻身第一方阵的成绩,也从多项指标印证了这座城市发展的人本逻辑。
人口吸引力强 带动大量的资金流、信息流
在《报告》中,成都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被一齐划为第一类城市,属于“均衡型高活力城市”。这五个城市分处我国四大城镇群,在交通与用地的协同性、城市产业与创新的多样性、创意与社交的多元化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
虽然以人的分布与流动为表征,但《报告》并未着眼于城市的人口密度,而是看重短期人口吸引力对城市整体活力水平的拉动能力。因为短期人口流动往往带动大量的资金流、信息流,伴随着贸易往来、技术扩散与知识传播等行为。
也就是说,短期人口流动能给城市带来一波流量红利。
在40个城市中,成都的短期人口流动为何具有优势?很显然,这里堪称吃喝游娱购的一个枢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来听一场音乐会,来参加展会谈商机签订单,来看一场高水平的国际体育赛事,成都总是以精彩纷呈的资源打造活力无限的场景,把远方的客人留下来。
根据第三方数据,2020年中秋国庆假期,成都人气榜排名全国第二,年轻游客最关注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排名全国第一,夜游热度排名全国第一,热爱阅读城市排名全国第一,电影票房排名全国第三。这大大印证了成都的人口吸引力凭借高度相关的短期人口吸引力与假期人口吸引力。
流量给成都带来了什么?成都在“三城三都”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文创、旅游、赛事、音乐、美食、会展等多个领域呈现出深度融合的趋势,对经济拉动作用持续增强。数据显示,2019年,全市文创产业增加值达1459.8亿元,同比增长24.5%;旅游总收入4663.5亿元,同比增长25.6%;体育产业总产值730亿元,同比增长15.5%;餐饮收入1123.9亿元,同比增长24.9%;音乐产业产值481.2亿元,同比增长21%;会展业总收入1332.6亿元,同比增长22%。
产业、交通、文化关联性越强 人口总体吸引力越高
《报告》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揭开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产业、交通、文化三个维度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呈现出“扎堆”现象明显——设施配套完善的功能混合区往往是活力表征和指标均高的地区。
这正印证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的观点,城市已经不能通过职住分离的形式去吸引年轻人了,“他们要诗意地栖居,哪里有高品质的生活就会选择留在哪里,”在李晓江看来,城市的活力必须是人、城、产的融合。
自2017年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以“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重塑发展比较优势,以产业功能区重塑产业经济地理,越来越多的区域成长为产业兴旺、交通便利、文化繁荣的地区,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
黄伞巷的酒香、大川巷的画展、猛追湾的美食,人们看到的是老成都味道回来了,背后是产业激活社区发展。城市更新激活了老城区的活力,让烟火气重回“中优”区域。各种快闪、漫展、画展的创意活动百花齐放;成都更是常常因为美食、美景、综艺、潮酷等原因常年霸占热搜。
“城市更新应该体现在城市活力方面,人是体现城市活力的核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忠表示,从城市体检工作总结的诸多方面来看,交通拥堵等问题影响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使老百姓对城市满意度下降,而以人民为中心是建设宜居城市的核心。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显示,路网密度、公交站点覆盖率等交通设施指标与产业、创新要素关系紧密;特别是上海、广州、成都、厦门等路网密度较高的城市成为小微企业高度聚集的典型城市。
仅仅看数量,成都的交通和商业聚集度都颇具优势。成都的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目前已经达到518公里(不含有轨电车)。“十四五”末期,成都地铁的运营及在建里程数目标为850公里以上。截至2020年,在成都落户世界500强企业增至301家;新经济活力指数、新职业人群规模居全国第三位。
一个创新之举是,成都以轨道交通改变城市布局,TOD开发改变城市形态,从而形成疏密有致的空间、宜居宜业的环境。日前,成都公布20个都市工业示范点位,被外界解读为成都版“硅巷”。在产业社区和特色楼宇中孵化创新基因,这也将形成复合的功能效应。
第三空间 是吸引人口的催化剂
广泛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以茶馆、咖啡馆、博物馆、街角图书馆和其它各类文化设施为主的“第三空间”是活力的触媒,也是吸引人口的催化剂。
在《报告》中,成都的休闲消费属于偏精神消费的指针型。
成都茶馆多,自不必说。2020年,成都咖啡店数量达到惊人的4000+。最密集时,一天出现一家新店。同时,酒吧与夜店也星罗棋布,在成都夜晚的步行街上争奇斗艳。在2020年,成都博物馆和四川省建川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市的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数量总数增加到了17家……
原标题:北上广深成 成都为何进入高活力城市第一方阵?
编辑:韩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