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的成都创新

成都日报 2021-01-14 07:37

在中国经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时代,一段波澜壮阔的新征程将开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作出重大工作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区要找准自己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率先探索有利于促进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成渝极核城市、全省主干城市,成都在供给层次、枢纽位势和消费能级等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叠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成都责无旁贷要在新发展格局中率先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这种先行先试的创新土壤不是一日培育而成的,它离不开经年累月地深耕细作。成都的创新拥有悠久的历史基因:从天然气的使用、交子(中国最早的纸币)的发明再到雕版印刷术的普及,无一不体现着成都薪火相传的创新基因。将视线放到现代,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期间,明确提出支持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进一步坚定了成都以新思想引领城市发展方向、以新理念统揽城市工作全局的意志定力。

以创新的视角观察成都经济,可明显感知其中的生机。3年来,成都发展方式全方位变革,以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组织经济工作,以新经济为主动能的发展新优势加快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升至46.1%,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2%。未来五年,成都将努力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率先突破,加快建设以创新为新动能的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从古至今,一个“新”字贯穿始终。

突出创新赋能,增强创新策源能力,成都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引擎。图为兴隆湖 本报摄影部供图

构筑新格局

先进制造产业生态圈的支点地位将更加突出

稳增长必须稳投资,年初的成都竭尽全力让按下“暂停键”的经济重启,考虑的不仅是眼前,更是在未来发展中如何占得先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产业生态的培育。近年来,“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已经成为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频词。聚焦、精准、链条……探索产业做大做强的新路径,成都已不再用过去“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的方式,而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全市的角度统筹各产业功能区的优势。产业生态圈更是成为成都稳定产业链,对冲下行压力的重中之重。

5G、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在这些事关创新发展的前沿领域,成都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合作,正在加速打造先进制造业,一批龙头企业正在这片区域优化布局。2020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我市首个万亿级产业。

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进制造业产业生态圈的支点地位将更加突出。正是瞄准这一发展趋势,成都今年将把发展先进制造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聚焦细分领域大力引进专精特新“隐形冠军”,补短板、锻长板,加快形成行业比较竞争优势,更好满足多元化、个性化市场需求。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世界工业发展实践表明,集群化是制造业发展的高级形态。经过前期详细地调研分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5个成都优势产业,成为成都高质量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五大支柱,被寄予厚望。而成都的14个产业生态圈中先进制造业超过了半数。

多年来,成都孜孜于推动产业向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2017年,成都召开产业发展大会,明确提出以产业生态圈为引领、规划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以来,3年多的时间,成都14个产业生态圈和66个产业功能区建设初步成形,效应逐渐显现,不断发出走集群化发展之路的强音。

眼下,成都建设立足国内、面向全球的先进制造业产业生态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

说迫切,是因为成都制造业亟须一场脱胎换骨的改变,全球产业链的重构恰是成都制造求变的良机;说有条件,在于经过多年的淬炼,成都制造已经有了较强的技术沉淀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特别是在“十三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已发展为成都市重要支柱产业,规模居中西部城市第一,初步建成涵盖元器件、模组、软件、系统整机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2020年成都先后成立了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等多个产业生态圈联盟。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产业联盟是产业生态圈建设的基石,有助于实现协作配套降低成本。联盟将充分整合政产学研用等多方力量,积极引导产业链协作创新,大力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区域产业协同,同时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培育新动能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冬季的寒冷,无法阻挡成都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激情。作为5G产业布局第一步,2020年前三季度建成5G基站16429个,基本实现四环路内室外连续覆盖。截至2019年底,这个数字是10032个。也就是说,去年成都5G基站建设并没有放慢步伐。

2020年,成都经济社会运行面临巨大挑战,但危中亦有机。在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中,成都企业洞察趋势,抢占先机,一系列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崛起,成为成都经济稳中有进的关键推手。1—8月,成都规模以上信息消费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等均保持两位数高增长。

对一座城市而言,面向未来,要实现进位赶超,必须在新发展格局中培育新动能。生产性服务业是“微笑曲线”的高利润环节,被业内视为能使制造业“点石成金”的领域。一直以来,在经济学上有一条“两个70%”的经济规律,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7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70%——达到了这“两个70%”,就意味着经济实力迈向了高水平。

成都清醒意识到生产性服务业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关键作用,站在服务新发展格局高度,迅速组织专班开展专题研究,广泛听取和吸收各领域意见建议和研究成果,形成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相关意见。2020年11月,成都首次以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主题召开全市性高规格大会,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标杆城市、全球服务资源配置战略枢纽、世界服务经济优选城市。

围绕上述目标成都将重点构建生产性服务经济体系、空间体系和供应链网络体系三个体系。包括:聚焦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构建链接全球的高能级生产性服务经济体系;聚焦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承载能力,塑造“一轴带动两港协同三级支撑”市域空间布局;聚焦增强国际国内要素融通链接能力,拓展延伸引领区域、辐射国内、服务国际的三大供应链服务网络。

事实上,在“重回制造业”的当下,不光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均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国内的上海、深圳也在朝着“两个70%”的目标迈进。苏州市在2020年7月召开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大会,被外界视为突破地级市“瓶颈”的关键性力量,上海也表示正在抓紧研究编制《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向服务性制造转型升级。

“未来的方向肯定是这样,但准一线城市之间的竞争,每个城市都有自己不同特色。”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成都分所总经理舒椿海认为,成都打造“生产性服务业标杆城市”,应当立足自身位置的优势。

营造新场景

这片土地的生长肌理正在改变

网络购物、直播带货持续火热,居家办公、远程问诊、在线教育快速扩张,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趋势更加明显,新个体经济等就业新模式快速成长……去年,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逆势上扬,为中国经济转型按下“快进键”。

“要持续扩大国内需求”“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中央政治局会议一系列部署为中国经济危中寻机、主动求变指明方向。对于城市发展而言,只有先有了突破性的思维、路数、打法,才可能带来突破性的成效。在成都,一系列由政府主办的“新产品发布会”成为突破口。

去年3月,记者在市新经济委参加了2020年首场新经济新场景新产品发布会筹备工作座谈会。与会者还有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新希望、鼎桥通信这样的行业领军新经济企业负责人,几家初创公司创始人和媒体记者,大家围坐在一张圆桌边,对于新产品发布会究竟应该办成什么样各抒己见,有时还会就一个关键节点的不同看法而讨论起来。与常规政府会议相比,那次座谈会更像是一场“头脑风暴”。

印象中,“新产品发布会”是属于互联网公司的,会有穿着T恤的业内大佬在大屏幕前来回走动、侃侃而谈,发布最新的技术和产品,并与台下互动呼应,有影响力的新产品可以引领行业发展的趋势。而政府更擅长开的是招商大会,由政府官员上台介绍营商环境,发布招商需求。

这次,让政府来办“新产品发布会”,效果如何?一个显而易见的细节,发布会现场所有嘉宾3人一圆桌,每桌的构成都是一家新经济企业、一家行业协会或联盟、一个市级部门或一个区(市)县。这些公司、机构分属于不同行业领域,却“破圈”融合到了一个会场。成都新经济企业找投资、找场景、找政策,都能一桌聊开来。

这背后体现的是成都拓展新经济发展路径、创新场景供给的一种新思路: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由企业和社会机构为新经济赋能,让更多的新经济企业家成为成都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强力推进器。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破圈”,而是一种“结网”,每一个市场主体、专业机构都可以视为新经济建设这张网上的节点,节点之间彼此连接,形成大小不同的生态圈,节点越多,激发的能量也会越多。

如果将时间线拉长,过去的一年中,这样的“破圈”与“结网”无处不在。2020年成都新经济“双千”发布会分别聚焦智能制造、国际供应链创新应用、城市智慧治理、世界文化名城、东部新区等领域,累计举办了10场发布会活动。全年共计发布1000个新场景、1000个新产品。这些发布会已释放城市场景建设项目投资约6400亿元,吸引社会资本约626.7亿元。

搭建平台的同时,成都还创造性地推出“城市机会清单”,释放政府、企业两端的供需信息。在采访时,记者听到了这样一个案例。四川谛达诺科技有限公司于2018年研发出“儿童健康智能机器人”,却苦于找不到市场。2019年3月,公司通过首批城市机会清单,发布了市场推广需求。不久,多个区(市)县教育部门主动对接企业,就打造健康智能幼儿园场景洽谈合作。目前,成都市6个区(市)县近200家幼儿园将场景开放给谛达诺,由其提供儿童健康服务,产品很快打开了市场。公司CEO许波感慨,“政府公开资源,企业不分大小,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对于我们这种科技型的中小企业来讲,政府给机会远比给优惠更重要。”

成都率先成立新经济委至今已3年。细心观察会发现,这片土地的生长肌理正在发生着改变,政府、企业传统办事、发展的逻辑在悄悄改变,产业链上下游在逐步连通,其背后是成都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经济创新策源地和活力区为目标,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转变发展方式。

1000多年前,成都繁荣的经济孕育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而今,以冲刺世界城市为目标的成都,再度激活血液中的创新基因,突出创新赋能,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引擎。未来,成都是不是有更多人成为新产品的发布者,讲述更多“破圈”和“结网”的故事?肯定会的。

本报首席记者 程怡欣

原标题:新发展格局下的成都创新

编辑:张烁